天天看點

感覺中國經濟“韌”實力

作者:環球網

來源:央視新聞用戶端

2021年,中國經濟其實面臨着不少風險與挑戰。

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之下,中國全年經濟總量達到1143670億元,同比增長8.1%,為“十四五”開局之年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是什麼支撐了這份成績單?2021年的中國經濟,表現出總量大、增長速度穩、發展後勁足的強大韌性,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經濟增速位居前列,成為不确定世界裡的穩定器和主要發展引擎。

過去幾十年,也正是這種韌性和潛力,支撐着中國經濟一路爬坡過坎,迎戰驚濤駭浪。

這一次,我們試圖打開宏觀經濟的觀察面,去到那些微觀經濟單元裡看一看,看在中國經濟的大海中,這些微觀而具體的小水滴到底是什麼樣子。

過去的一個月裡,我們去了一些大城市,也去到不同的鄉村城鎮,從國民經濟支柱産業到“專精特新小企業”,從工廠的流水線,到餐館超市,感覺變化,探尋原因,希望從這一個個水滴中,看到中國經濟大海的宏闊,感覺中國經濟的韌性。

淩晨依然燈火通明,這些小城故事多

縣城一頭連着城市,一頭連着鄉村,在很多方面兼具城市和鄉村的特點。在經濟大循環體系裡,縣域經濟承擔了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也是中國經濟活力與韌性的基石。

縣城對于中國有多重要?資料顯示,目前,全國1800多個縣和縣級市,經濟總量占到全國38%,縣域戶籍人口數量,占到了全國戶籍人口總數的63.9%。

是以,感覺中國經濟韌性,縣城是個繞不開的話題。我們對于縣城的觀察,就從一個小縣城的夜晚開始。小城故事從這裡開始,也為您帶出中國縣域經濟的活力所在。

藏龍卧虎的“市場叢林”裡藏着4000多個“小巨人”

“小巨人”是誰?他們是中國市場主體裡一個特殊的群體。也許規模不大,也可能不為人知,但卻個個身懷絕技。競争激烈的市場“叢林”裡,他們靠什麼站穩腳跟?默默無聞的背後,他們練的是什麼内功?

全國現在有4762家“小巨人”。浙江、廣東、北京和山東,是小巨人企業數量“四強”,加起來将近占到了全國三分之一。小巨人企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和科學研究及技術服務業。超六成“小巨人”屬于工業基礎領域,超七成深耕行業10年以上,超八成居本省細分市場首位,湧現出一批“補短闆”“填空白”企業,成為制造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

假發企業的産業鍊“難題”,沒想到在西部的一個小縣城解決了

2021年,中國進出口規模突破了6萬億美元,創下了曆史新高。當世界貿易因為疫情受到阻滞時,中國以強大完備的供應鍊産業鍊,成為世界貿易的穩定器。

這背後,當然離不開中國的企業。疫情當然也會影響到中國的企業。但是在各種“變”局面前,這些企業可沒有選擇“躺平”,為了生存,為了發展,他們主動出擊,面對未知的“變”,企業居安思危,開始在練内功上下功夫,以求在積極應變中占據市場的主動權。中國經濟強大的韌性,從資料,從這些企業的努力中,世界感受到了。

制造→“智”造,多虧了它

鋼鐵、水泥、紡織産業,這些傳統行業,在整個GDP中的占比,超過半壁江山。很多産業和國計民生息息相關,是國民經濟裡名副其實的支柱産業。

但另一面,提起這些行業,人們又往往想到的是“傻”“大”“黑”“粗”。

時代在變,傳統行業在變嗎?

當工廠中的房間不再鐵水四濺、當廠房不再紛亂嘈雜、當機器人出現在生産一線,當廠區成為3A景區,你會不會由衷感歎:傳統産業不“傳統”。在GDP裡超半壁江山、關系國計民生的傳統産業,遇見數字經濟後,變制造業為“智”造業,帶給了我們不一樣的驚喜。

據統計,全中國目前已經有超過7600萬台套裝置入網上雲,一張巨大的工業網際網路正在把一、二、三産業衆多産業鍊和上下遊覆寫連接配接起來。

數字經濟正在為傳統産業插上翅膀。

國内每天送上餐桌的蔬菜有多少?答案有點驚人

14億多人口,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内需規模超百萬億元。超4億中等收入群體,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蘊藏着強大的消費潛力;9000多萬個市場主體,占到全國市場主體近七成,貫通商貿、流通、消費全過程。

這就是巨大的中國市場。

大使帶貨“秒空”、車厘子“下鄉入村”、上海外灘的體驗式購物、西藏拉薩的當日收貨,龐大的消費需求,正在向國人、向世界展現出超大規模消費市場的空間、韌性和活力。

消費需求旺盛,現代化生活方式快速下沉,那些深入到鄉村的物流毛細血管,正在喚醒縣域及以下地區的龐大市場。

感覺中國經濟“韌”實力

2021年,全國80%以上的村子通了快遞,蘇浙滬等地基本實作村村通;農村地區收投快遞包裹總量達到370億件,帶動農産品出村進城和工業品下鄉進村超過1.85萬億元。

社群電商服務點已經覆寫全國2600多個區縣的大部分社群和村莊,六成以上的鄉鎮建立了三級倉配物流網絡體系。大部分都能實作次日達,有的甚至能當日達。

2022年,盡管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一點兒也不會少,但是從2021年中國經濟的成績單可以看出,大陸經濟持續恢複發展的态勢沒有改變,支撐高品質發展的生産要素條件沒有改變,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經濟底氣充盈、步伐铿锵。

(總台央視記者 張勤 嶽群 丁雅妮 朱繼華 李欣 吳昊 陳钰潔 張藝瑾 李斌 雨棣 張博 張昊 王秀帥 張志 陳雯 吳瓊 周洪 孫慧升 羅安敏 李超 高睿 成奕霖 楊光 徐靖偉 湯濤 廣東台 江蘇台 上海台 四川台 湖北台 湖南台 江西台 貴州台 山東台 浙江台 陝西台 海南台 安徽台 山西台 黑龍江台 甯波台 太倉台 義烏台 順德台 青島台 遵義台 鄂州台 諸暨台 壽光台 東海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