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社員挖道地挖到磚牆,爬進去驚呆了,古墓出土一奇物,引軒然大波

1969年,武威新鮮公社社員在雷台南部開挖戰備道地,在昏暗的道地中竟然挖到了堅硬的磚牆。之後,人們挖開磚牆,一個黑洞露出來了。當人們爬進去之後,頓時驚呆了,原來他們發現那是一間用青磚砌成的墓室。墓室裡整齊地擺放着銅人、銅車、銅馬等,旁邊有座棺床,裡面呈放着兩具人骨,在屍骨腳下堆放着幾件陶罐。

社員挖道地挖到磚牆,爬進去驚呆了,古墓出土一奇物,引軒然大波

這座古墓全長40米,多室相通,墓門向東,呈東西方向。斜坡土圹墓道兩側的牆壁上有數組朱紅的花卉圖案筆法簡練粗犷。之後,從業人員仔細對文物進行了登記,把它們全部轉移到文廟。

社員挖道地挖到磚牆,爬進去驚呆了,古墓出土一奇物,引軒然大波

不久,甘肅省文化廳立即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前往武威探查。在墓葬中室的側壁,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個盜洞。可是奇怪的事情出現了,這個盜洞上竟然有着明顯的被修補過的痕迹。

在墓葬甬道右側,有一口儲存完好的古井。它的砌磚方式是獨特的“人”字形砌法,在中國考古發現中并不多見。古井的作用究竟是什麼,這還是個未解之謎。

社員挖道地挖到磚牆,爬進去驚呆了,古墓出土一奇物,引軒然大波

墓葬由多個墓室組成,分為前、中、後三個主墓室,前室由左右耳室組成,互相對稱。那些早期的盜洞就位于墓室中室的左側壁和後室的頂部。

當然,雖然這座墓葬多次被盜,但仍出土了230多件的珍貴文物,其中有一件便是著名的銅奔馬。

社員挖道地挖到磚牆,爬進去驚呆了,古墓出土一奇物,引軒然大波

銅奔馬又名“馬踏飛燕”、“馬超龍雀”,通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0.1厘米,重7.15公斤。通體由青銅鑄造,呈發綠古銅色。它形象矯健俊美,馬昂首嘶鳴,腿蹄輕捷,飛馳向前,三足騰空,一足踏龍雀。整個作品惟妙惟肖,真可謂是“龍駒”。雕塑師甚至也不忘為馬蹄下的小龍雀刻畫幾筆:飛鳥展翅回首,注目驚視。

銅奔馬是在漢代社會尚馬習俗的影響下而産生的青銅工藝品。馬是漢代社會中重要的交通工具、軍事裝備和農業生産畜力。漢朝政府給馬“口籍”,馬在各種場合被神化和奉頌,甚至漢武帝還作《天馬歌》。在漢代,車馬冥器随葬的習俗很是盛行,人們将馬視為财富的象征。

社員挖道地挖到磚牆,爬進去驚呆了,古墓出土一奇物,引軒然大波

漢代的墓葬壁畫和畫像石、畫像磚上的常見題材之一便是“車馬出行儀仗隊”和“出行圖”。

如此别緻的銅奔馬究竟是由誰制作完成的呢?這座墓穴的主人又是誰?

甘肅省博物館研究員經過分析得出結論:

1.雷台墓的年代應該是西漢末期。

2.在墓中出土的銅人俑當中,有4件女傭背後分别刻有“張氏婢”三字,8件男俑背後都刻有“張氏奴”三字,考古人員還在一隻陶碗的底部發現了“張家奴字益宗”的六字銘文。由此推斷,墓主人應該姓“張”。而考古人員根據雷台墓出土的其他銘文分析後得知,該墓主人生前曾經四次被冊封為“将軍”,還兼任過河西四郡之首的武威郡的太守,并多次享有“兩千石以上”的體祿。

社員挖道地挖到磚牆,爬進去驚呆了,古墓出土一奇物,引軒然大波

另外,雷台墓出土的銅馬上清楚地刻有“張君前夫人”和“張君後夫人”的字樣。在漢代,隻有諸侯的妻子才能被稱為“夫人”。這說明墓主人的身份應該是諸侯。

而在清人張澍所著《涼州府志備考》中,唯一于東漢時期在武威兼任太守的諸侯就隻有張江一人。張江是東漢冀州人,後被封為南陽析侯。另據《通志》和銅奔馬銘文記載,得知張江當時擔任左騎将軍兼張掖縣長。而涼州是軍事要塞,羌人攻打涼州,必須經過張江駐守的張掖峽口。他因多次立有戰功,遂被封為“破羌将軍”,這與古墓出土的銀印“破羌将軍”相符合。

社員挖道地挖到磚牆,爬進去驚呆了,古墓出土一奇物,引軒然大波

東漢時,涼州張掖盛産銅,涼州的冶煉技術也比較發達。公元60年張江由武威太守被封侯後,為感謝效忠漢明帝的知遇之恩,又受到當時西漢東門京和東漢馬援将軍進獻“名馬式一銅馬法”的啟發,決定向明帝進獻銅馬貢品,也就是後來的銅奔馬。然而,銅奔馬在董卓攻陷京城時被毀。可誰也沒有想到,原來張江當初做了兩套銅奔馬,一套送給明帝,一套自留欣賞,死後也随他入葬。這套生動雄偉的銅車馬儀仗隊,為我們通真再現了古時“車辚辚,馬蕭蕭”的出行場面。

社員挖道地挖到磚牆,爬進去驚呆了,古墓出土一奇物,引軒然大波

後來,銅奔馬被收藏到甘肅省博物館,成了鎮館之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