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宋光宗趙,宋孝宗趙Y第三子,母親是成穆皇後郭氏。紹興十七年九月乙醜日(1147年9月30日)生于孝宗藩邸。紹興二十年(1150年),賜名趙,授右監門衛率府副率,轉榮州刺史。宋孝宗即位後,拜鎮洮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封恭王。莊文太子逝世後,孝宗認為光宗的英武才能像自己,想立為太子,但因為按長次輪不到他,是以遲遲沒有決定。這時,虞允文為相,請求趁早确立皇太子。乾道七年(1171年),立為皇太子。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宋高宗去世。孝宗悲痛欲絕,欲為高宗守孝三年。再加上此時的孝宗對政事心生倦怠,于是打算禅位給兒子趙。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受父宋孝宗禅位登基,以次年為紹熙元年。
李後幹政
光宗皇後李鳳娘,是慶遠軍節度使李道的次女,由術士皇甫坦推薦給高宗,聘為恭王妃。她生性嫉妒,經常向高宗、孝宗訴說太子身邊人的不是,遭到兩宮的訓斥。
光宗即位後病情時好時壞,無法正常處理朝政,這正中皇後李氏下懷。從紹熙三年開始,“政事多決于後”,大權旁落李氏之手。然而,她既無興趣也無能力參決朝廷大政,權力對她而言,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為娘家大撈好處。她封娘家三代為王,侄子孝友、孝純官拜節度使,一次歸谒家廟就推恩親屬26人,172人授為使臣,下至李家門客,都奏補得官。李氏外戚恩蔭之濫,是南宋建立以來所沒有的。李氏家廟也明目張膽地僭越規制,守護的衛兵居然比太廟還多。李後一門獲得的顯赫權勢、巨額财富,無疑都是其患病的丈夫光宗所賜。
立儲分歧
光宗皇後李氏隻生有嘉王趙擴一人,立為太子,本是順理成章之事,但卻受到孝宗的阻撓。可能是因為嘉王天性懦弱,孝宗認為其不适宜繼承皇位,相比之下,魏王趙恺的兒子嘉國公趙m生性聰慧,深得孝宗喜愛。當初光宗取代了二哥趙恺,成為太子,如今孝宗卻寵愛趙恺之子,不同意将嘉王立為儲君,無形中加深了光宗心中對孝宗本就存在的猜忌,讓光宗時時感到恐懼和不安。在他看來,父親似乎不僅對嘉王的太子地位,甚至對自己的皇位,都是潛在的巨大威脅。在别有用心的李後和宦官們不斷離間挑撥下,這種恐懼感逐漸成為光宗揮之不去的陰影,其心理和精神壓力越來越大,終于導緻了無端猜疑和極度偏執的症狀。他視重華宮為畏途,不再定期前去問安,盡可能躲避着孝宗。天子孝行有虧,臣子勸谏責無旁貸,而臣僚們的這些言行更激起光宗的固執與疑懼,終于引發曆時數年的過宮風波。
光宗病情不斷加重,皇後李氏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她生性妒悍,又有着強烈的權力欲。一方面,她獨霸後宮,不允許任何女人與她争寵,光宗對此隻有忍氣吞聲,抑郁不樂;另一方面,她視孝宗夫婦為她皇後地位的最大威脅,想方設法離間孝宗、光宗父子,從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光宗的病态心理。
内禅退位
在過宮問題上,有些大臣對光宗的進谏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光宗有時也似乎被打動,當時答應了過宮,但一入後宮,就會在李後操控下改變主意,最終也未能成行。一次,光宗在謝深甫等大臣的苦谏下傳旨過宮,即将出發之時,李後從屏風後走出來,挽他回去,中書舍人陳傅良出班拉住光宗衣襟,一直跟随至屏後。不料卻遭到李後的呵斥,陳傅良隻得大哭而出。宗室趙汝愚是光宗較為信任的大臣,對于他的勸說,光宗也是反複無常。
随着光宗病情的惡化,政局也開始動蕩不安,群臣再也無法容忍這個瘋子皇帝。紹熙五年(1194)七月,趙汝愚、韓腚械熱嗽谔皇太後吳氏的支援下擁立嘉王趙擴登基,是為宋甯宗。宋甯宗登基後,尊光宗為太上皇,皇後為壽仁太上皇後,移駕泰安宮。
宋光宗此時對政權交接尚蒙在鼓裡。當他知道後,長期拒絕接受甯宗的朝見,依然住在皇宮之中,不肯搬到為太上皇預備的寝宮裡。他對于失去皇位的擔心終于應驗,病情是以又加重了。與他一同失勢的李氏一反常态,對光宗不再像以前一樣咄咄相逼,反而有同病相憐之心。她惟恐觸動光宗脆弱的神經,常以杯中之物來寬解光宗心中的郁結,還反複叮囑内侍、宮女,不要在光宗面前提起“太上皇”和“内禅”等敏感字眼。
光宗去世
慶元六年八月庚寅日(1200年9月16日),光宗患病,八月辛卯日(9月17日),光宗在壽康宮去世,享年五十四歲,後葬光宗于永崇陵。十一月丙寅日,上谥号憲仁聖哲慈孝皇帝,廟号光宗。嘉泰三年(1203年)十一月八日壬申日,加谥号為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曆史評價
總評
宋光宗是宋朝所有皇帝中比較平庸的一位。他受父宋孝宗禅位而登基時42歲,并不算年老,卻體弱多病。心理上,也沒有安邦治國之才,聽取奸臣讒言,罷免辛棄疾等主戰派大臣,又讓當時著名的妒婦、心狠手辣的皇後李鳳娘幹政,自己對朝政的掌握力不斷下降。
其他評價
脫脫等:“光宗幼有令聞,向用儒雅。逮其即位,總權綱,屏嬖幸,薄賦緩刑,見于紹熙初政,宜若可取。及夫宮闱妒悍,内不能制,驚憂緻疾。自是政治日昏,孝養日怠,而幹、淳之業衰焉。”
王夫之:①“夫光宗之視晉惠,差辨菽麥耳,其于唐高,猶在層累之下也。”②“光宗雖,亦何至滅絕天彜,贻宗社以阽危之勢哉?教之無方也,輔之無人也,俟之不待其時也,昏懦之習不察也,悍妻之煽無聞也。”
轶事典故
通殺愛妃
光宗即位,李氏成為皇後,越發肆無忌憚。面對強悍的妻子,懦弱的光宗既懼怕又無可奈何。一次,光宗洗手時見端着盥盆的宮女雙手細白,不禁喜形于色,不料被皇後看在眼裡。幾天後,李後派人送來一具食盒,光宗打開一看,裡面裝的竟是上次那個端盆宮女的雙手。一個宮女因為手白而得到光宗的好感,李氏尚且不能容忍,對于光宗寵愛的妃嫔,她更是必欲除之而後快。
光宗還在東宮時,高宗曾賜給他一名侍姬黃氏,光宗即位後晉為貴妃,倍受光宗寵愛,李後自然妒火中燒,她趁光宗出宮祭祀之機,虐殺黃貴妃,然後派人告訴光宗說黃貴妃“暴死”。光宗明知是皇後下的毒手,但驚駭傷心之餘,除了哭泣,連質問皇後的勇氣都沒有。這一突如其來的打擊與第二天祭祀時發生的一連串怪事,直接導緻光宗的精神徹底崩潰。
捉雞不着
紹熙初,光宗獨自率宮中嫔妃遊覽聚景園。大臣們對此議論紛紛,認為高宗在世時,孝宗凡出遊,必恭請高宗同行,而光宗隻顧自己遊玩。看到這樣的奏章,光宗極為惱火,恰逢此時孝宗遣宦官賜玉杯給光宗,光宗餘怒未息,手握不穩,不小心打碎了玉杯。宦官回到重華宮,将事情的經過掐頭去尾,隻禀報說:“皇上一見太上皇賞賜,非常氣憤,連玉杯都摔碎了。”孝宗心中自然不快。另有一次,孝宗遊東園,按例光宗應前往侍奉,可到了家宴之時,卻仍不見他的蹤影。一向搬弄是非的重華宮宦官故意在園中放出一群雞,命人捉又捉不着,便相與大呼:“今天捉雞不着!”當時臨安人稱乞酒食于人為“捉雞”,宦官們顯然語帶譏諷,暗指孝宗寄人籬下的處境。孝宗雖佯裝不聞,但内心的憤怒與痛苦可想而知,畢竟光宗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連起碼的禮數都沒有,作為父親,豈能聽之任之?
冰糖葫蘆
紹熙年間,光宗最寵愛的黃貴妃病了。她面黃肌瘦,不思飲食。禦醫用了許多貴重藥品,皆不見什麼效果。皇帝見愛妃日見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後無奈隻好張榜求醫。一位江湖郎中揭榜進宮,為黃貴妃診脈後說:“隻要用冰糖與紅果(即山楂)煎熬,每頓飯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準見好。”開始大家還将信将疑,好在這種吃法還合貴妃口味,貴妃按此辦法服後,果然如期病愈了。皇帝自然大喜,展開了愁眉。後來這種做法傳到民間,老百姓又把它串起來賣,就成了冰糖葫蘆。
雙重喜慶
光宗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封恭州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孝宗禅讓即位皇帝。同年8月,他賜令升恭州為重慶府。這就是光宗在這裡先封王、後即帝位,自诩“雙重喜慶”的由來,重慶由此得名。
烏髭藥
光宗小心翼翼地在東宮作了十幾年孝子,年過不惑,卻仍不見孝宗有将皇位傳給他的意向,終于有些耐不住了。一天,光宗向孝宗試探道:“我的胡須已經開始白了,有人送來染胡須的藥,我卻沒敢用。”孝宗聽出了兒子的弦外之音,答道:“有白胡須好,正好向天下顯示你的老成,要染須藥有什麼用!”
史籍記載
《宋史·光宗本紀》
《四朝聞見錄》(葉紹翁著)
家庭成員
父母
父親:宋孝宗趙Y
母親:成穆皇後郭氏
後妃
慈懿皇後李氏
黃貴妃
張貴妃
符婕妤
子女
長子:保甯軍節度使趙梃
次子:宋甯宗趙擴
長女:文安郡主
次女:和政郡主
三女:齊安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