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時期的魏國是魏蜀吳三國中實力最強的,從曹操這一代魏王開始,就已經開始為天下一統努力。曹魏早期有不少的人才,包括郭嘉、荀彧、司馬懿等等,這些人都是當時非常曆皇的謀士。不過曹操最喜愛的人肯定是曹沖了。
說到曹沖應該不陌生,要知道現如今的課本上,都有曹沖稱象的故事。書本上的曹沖就是曹操的兒子。曹沖因病去世,史書《三國志》記載,在曹沖去世之後,曹沖是非常悲痛的,并且說了一句話:“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由此可見,曹操對曹沖的喜愛之情,要知道像曹操這樣的人,肯定是不會輕易對一個人說出“此我之不幸”的。曹沖的死對曹操的其他兒子倒是一個好消息。畢竟他們在争魏王位的時候可以少一個有力的對手。
曹魏後期,出現了奪嫡的情況,這一點是盡人皆知的。當時曹丕與曹植争魏王,不過曹操比較喜愛曹植,一心想要他做魏王,可是曹丕是嫡長子了,禮法上應該由曹丕繼承。這樣一來,曹操就讓兩個兒子争。
史書記載,在曹沖死後,曹操内心相較于曹丕而言,更加喜歡曹植。無論是現如今的史書還是古籍中,都印證了這一史實。到了之後曹植夜闖司馬門,犯了死罪,這才讓他退出了世子之位的争奪。同時曹丕要比曹植城府更深、政治手腕更加老辣。
那麼假如曹沖還沒有死,曹操會将魏王位傳給他嗎?這個答案可不一定了。雖然曹操對曹沖是非常喜愛的,可是假如曹沖沒有才能,在政治方面表現不佳,或者像曹植一樣,恐怕曹操也不會将曹魏的江山放心的交給他。
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地方,就是曹沖的出身問題。與曹植一樣,雖然曹沖深得曹操的喜愛,可是他不是嫡長子。從這一點來說,曹丕占盡了優勢。在古代,嫡庶之别是相當大的,可謂是“天壤之别”。曹丕的嫡長子是任何人都不能動搖的。
在“嫡長子繼承制”的大架構下,曹操選擇接班人基本上還是要優先考慮嫡子的,從這一點來看,隻有四個人,分别是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個兒子。不過對于曹操來說,廢嫡立庶也不是沒有可能,不過此舉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
當時的曹操想過廢嫡立庶,不過曹操問了他手下的一個人。此人就是賈诩,要知道曹操真的廢嫡立庶,肯定會引起兄弟阋牆,這樣做後患無窮。對于曹操的想法,賈诩知道,他隻是對曹操說到了:“我想起了袁紹和劉表”。
這句話一說出來,曹操就如夢方醒,因為袁紹和劉表這兩個人都是因為廢長立幼,最終導緻禍亂。可以說這就是曹操的前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