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中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劉備稱漢中王不稱蜀王,是考慮多方面因素後,對自己最有利的一種稱王方式。在漢中之戰結束之後,劉備的地盤得到了鞏固,占領了一個州的領土。這時候劉備的身份僅僅是漢朝的左将軍,曹操手下的于禁都做到了左将軍的職位,劉備自己官職過低,将領們也得不到比較好的分封,不利于自己的發展擴大。

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為以後稱帝做基礎,劉備在衆人的擁戴下自立為王。

三國中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因為劉備是自立為王,想要稱什麼王,隻是劉備一句話的事情。

像曹操稱魏王,是因為曹操的統治中心是戰國時期的魏國,孫權稱吳王是因為東吳的政治中心是吳郡,也就是春秋時期的吳國。曹操和孫權稱王都沒有太多的講究,直接采用了曆史地名。

可是劉備不一樣,他是皇叔,是漢朝的宗親,劉備在稱王的時候肯定要考慮更多的因素。

在漢中王和蜀王的對比上,蜀地是古代的蜀國,比較符合封王的标準。況且古代對于單字王比較尊崇,自立為王都是單字王居多。

而且蜀地是劉備的統治中心,劉備的首都在成都,屬于蜀郡地區。漢中則是屬于蜀漢的邊境地區,容易發生戰亂,随時可能會被曹操再一次奪走。而且漢中地區的人口密度也不如蜀地,漢中之戰時期,曹操把當地的百姓都遷移走了8萬戶,留給了劉備一個荒無人煙的空城。

三國中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如果僅僅看地理位置和人口經濟,蜀王似乎更适合劉備,但是劉備稱王并不一定非要在那裡建都。劉備稱漢中王之後,統治中心依然還是蜀地。

而且漢中王的政治意義巨大,遠勝于蜀王的政治意義。漢中和漢隻有一字之差,劉備稱王的時候,漢朝還存在,是以不能稱漢王,隻能在其中加了一個中字,為以後稱帝的時候打下了基礎。

如果按照避諱的标準,漢中王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劉備是自立為王,也就沒人能夠管他了。除了漢中王和漢朝有一個字相同之外,漢中王還和劉邦的封号比較像。劉邦第一次攻占關中的時候,就自立為關中王,和漢中王隻有一字之差。等到項羽軍隊攻破了關中之後,劉邦被迫取消了這個稱号。後來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故意把劉邦分封到了巴蜀兩地。為了不留下話柄,項羽把漢中封給了劉邦,讓劉邦做了漢王。當時劉邦的實際稱号也是漢中王,隻是為了表示尊敬簡稱單字漢王。

三國中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劉備取名漢中王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在劉備稱帝的時候,直接把中字去掉,國号依然是漢朝。蜀漢隻是後人的習慣稱謂,實際上劉備和劉禅時期,蜀國對内都是自稱漢國。劉備雖然自立為漢中王,卻在稱王後再也沒有去過漢中。從劉備稱王到劉備稱帝,劉備一直都在成都地區準備東征。東征結束後,劉備就病死了。這樣看的話,漢中王隻是劉備的政治口号,能給劉備帶來很多政治利益,遠比蜀王更加實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