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作者:天奕觀史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文 ▎天奕觀史

編輯 ▎天奕觀史

古人是怎麼過冬的?在寒潮中瑟瑟發抖邁不開腿的冬天,我們出門有羽絨服護體,在家有地暖、空調續命。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但在宋朝以前,連條棉被都沒有的古人又是怎麼過冬的,你可别以為沒空調、沒電熱毯的古代人就全靠抖,老祖宗的智慧你不服都不行。

一、衣

我們先從穿的方面來說,古時人們喜歡打獵,動物留下的皮毛被古人利用起來制成了禦寒衣物,後來就有了一種專門的裘衣。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我們大多認為貴族輕裘加身,窮人基本靠抖,其實裘并不是古代貴族的專利,它根據材質的不同,貧富皆宜,算是古代最常見的冬服。

其中以狐裘和貂裘最為珍貴,輕薄保暖,是有錢人家的保暖首選。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有錢人家穿狐、貂、貉、豹所制的裘衣,而普通人家取暖就隻能選擇鹿裘、羊裘或者狗裘。

明代之後有了雪披這種進階品,裡面是皮毛的,春秋冬三季都通用,老版紅樓夢裡林黛玉整天披着的就是這種。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雖然裘衣有普通款,但對于普通甚至貧窮的家庭來說還是消費不起。除了裘衣,一般老百姓還用葛麻、柳絮甚至是紙,作為制作被褥、冬服的主要原料,用葛麻制成的冬服稱為“袍”、“繭”。

家裡貧苦的農戶冬天則會穿“布衣”或“褐”,其中褐是用獸毛或粗麻等編織而成的一種粗服,類似麻袋片穿在身上,大家可以自由想象一下。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葛做的衣服穿在身上非常難受還不保暖,貧窮人家麻袋片似的衣服哪能抵擋冬日的嚴寒,想要熬過臘月天,估計也隻能靠抖了。

在古代窮人富人之間差距十分明顯,皇室貴族和富豪之家,冬天可以穿上各種天然皮毛大衣、厚厚的棉衣,皇帝每到冬天都給嫔妃和高官們賞賜絲綿或棉花。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漢·馬王堆出土手套

古人還會将内有絲或棉的填充物長條,縫制成各種樣式的護額用來保暖,甚至我們現在常用的帽子、手套在貴族之間也十分流行,而窮人能有一件禦寒的衣服都是奢侈。

二、食

說完衣我們再來說說吃,俗話說,民以食為天。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我們中國人作為資深吃貨,對吃是相當講究的。到了冬天大家最喜歡吃的是什麼,我想很多人心中的第一名一定會是火鍋。

寒冷的冬夜,三五好友圍坐一起,吃着剛剛好還冒着熱氣兒的燙嘴的新鮮食物,想一想就美,什麼等等等等。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不過吃火鍋這件事兒可不是咱們現代人的專利,咱們的老祖宗早就吃上了。2010年11月,在陝西西安鹹陽的一個考古工地上,考古隊員們在一座距今24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的古墓中,發現了一件有蓋兒的青銅鼎。

最讓人驚訝的就是這鼎裡邊還有一些狗骨頭,當時有不少的網友打趣說,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狗肉火鍋了。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其實吃火鍋在戰國時期已經比較流行了,在不少的墓葬當中都有類似的發現。

這件東西名為溫鼎,便是當時比較流行的一種單人小火鍋,最上頭的夾層是盛放湯料肉類的地方,而下面的夾層則用來放置炭火燃料。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到了漢魏時期,火鍋就更加普及了,像青銅鍋、鐵火鍋、陶火鍋等等各式各樣的火鍋都出現了。除了這些外,還有一個可以放不同湯料、不同味道的火鍋,有人稱呼他為五熟釜。

它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将整個炊具分為了五個不同的燒煮空間,這大概就是咱們現在鴛鴦鍋、九宮格的祖宗了吧。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再後來,漢代由于絲綢之路的開通,帶動了長安和西域地區的交流,外來的香菜和蔥(傳過來的是胡蔥)已經成為了一種調味品,出現在了王侯貴族們的餐桌上,是以漢代就已經出現了火鍋蘸料的吃法。

各位可能要問了,這鍋有了,調料有了,那古人吃火鍋都愛涮些什麼呢?那可就豐富了。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根據文獻資料和近年來的考古發現,有專家推測,在漢代當時比較流行的火鍋食材,。這些肉類不僅滋補而且跟火鍋絕配,就問你饞不饞吧。

而到了清代,各種涮肉火鍋就已經發展成為宮廷的冬日佳肴,而且成為了一道著名的宮廷禦膳,幾乎清朝每一任皇帝都是火鍋兒的死忠粉。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尤其是乾隆皇帝,幾乎每頓都上火鍋兒,不僅自己吃他還喜歡請别人吃。據說有一次乾隆皇帝在乾清宮搞團建,一次就擺了530桌火鍋。

他兒子嘉慶皇帝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自己的登基大典上擺出了1550桌火鍋宴,受邀品嘗者超過5000人,創下了曆史上的火鍋之最,隻可惜那時候沒人給他發個吉尼斯世界紀錄什麼的。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在民間最受歡迎的就是牛羊肉火鍋了,圍着火鍋再配上一壺小酒,酒足飯飽後再和一二好友暢聊,别提有多舒服了。

三、用

吃的方面說完,我們再來看看古人們腦洞大開的防寒手段。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大陸是最早用煤的國家,用煤生火取暖在古代是最普遍的方式,最開始原始時期古人鑽木取火,燧人氏靠在山洞裡面烤火取暖,在體會過烤火的滋味後,咱們智慧的老祖宗們就逐漸掌握了一種新技能-燒炭。

相比于不同的柴火,木炭煙少、也沒有明火安全又舒适,再加上它可燃燒時間長實用性也比較強,木炭就逐漸成為了古人取暖最主要的物品了。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但是古人取暖也分三六九等,不同階層的人家用的煤炭也是不同的。

古代的老百姓能有木炭燒就不錯了,是以一般就是把燒鍋沒用完的柴禾拿來取暖,他們會把這些燒得差不多的柴禾放在一個火盆,然後關上門,就可以讓屋子變得稍微暖和一點。

雖然柴禾煙很大很嗆,保暖時間也很短,但是對于老百姓們來說已經很不錯了,畢竟。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與民間緊巴巴的情況不同,到了官宦人家、甚至帝王之家,那對碳的要求就不同了。

木炭既不能太碎也不能太松散,皇家就有更專門的木炭了,名曰紅羅炭。

喜歡追劇的朋友應該對這個詞兒不陌生,什麼妃子拿紅羅炭借題發揮、設局宮鬥的橋段,在很多熱播劇當中都出現過。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除了碳的不同外,古人的取暖裝置也在逐漸地更新,最常見的就是火盆。在炭盆裡生火便于控制火勢大小,也友善清理燃燒産生的灰塵。

古人還有一個取暖神器,叫做湯婆子。類似一個金屬做的暖水袋,用的時候往裡邊兒倒熱水,然後擰死就行了,這個湯婆子簡直就是童年的回憶了。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四、住

那麼古代有沒有像空調一樣的大範圍的取暖裝置呢?還真有,其實早在秦朝皇宮内就出現了壁爐,而且設計還相當科學。上窄下寬的設計友善煙氣迅速排出,既不嗆人也不會有中毒的風險。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除了壁爐之外,帝王的宮殿當中還有火牆,火牆就是一種空心牆。

将宮殿的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牆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于殿外的廊檐底下,點火之後熱空氣順着管道上升,熱力就順着夾牆溫暖到整個大殿。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除此之外,皇宮裡邊還有很多殿會采用地龍來供暖,說白了跟咱們現在的地暖差不多,就是在地磚之下鋪一個特别通道,在這些個通道裡邊點燃炭火制造熱氣。

不過與我們不同的是,。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五、古代簡單不花錢的取暖方法

其實說了這麼多的取暖方法,大多都是要錢财的支援,那麼有沒有什麼不用花錢的取暖方法呢?

有是有的,但是大家還是理性選擇,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嘗試。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首先我們要說下,古人是非常擅長運動的,身體也不像現代人這麼害怕嚴寒。畢竟現在大多數人不是工作需要,基本上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而古人既要勤于農作,有時還要因為戰争徒步十幾公裡,長期的勞作讓古人的身體素質非常不錯,對嚴寒的抗性也比現代人好很多,是以多運動也是非常好的抗寒方法。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第二種方法,曬太陽。曬太陽是一種最經濟實用的取暖方式,古代農耕社會冬天是沒有農活的,老少爺們到了冬天,隻要有太陽,都蹲在南牆根曬太陽唠嗑。既能取暖還不花錢,一舉兩得。

第三種方法,精神勝利法。在衆多過冬驅寒的方法中,最有意思的就是這種名為“九九消寒圖”的精神勝利法。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由于在古代曆法中從冬至算起,冬日共有九九八十一天,于是明朝出現了“九九消寒圖”。

在冬至日畫上一枝素梅,枝上九朵梅花每朵九片花瓣,一共八十一瓣,此後每過一天染一瓣,等全部塗完便是冬去春來之日。這種精神上的禦寒法,雖然是苦中作樂,但也是十分的詩情畫意。

曆史上古人是如何過冬的?沒有暖氣和羽絨服,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看完是不是覺得,為古代人操心怎麼過冬都是多餘的,感覺更需要操心的是自己怎麼過完這個冬天。

你還見過什麼有意思的古代取暖神器,歡迎來評論區留言分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