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曹仁,字子孝,沛國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從弟,以奉法守令著稱,在曹魏集團中威望很高。曹丕就很崇拜他,在曹彰北征烏丸前,曹丕曾以魏太子的身份寫信告誡曹彰:"為将奉法,不(應)當如征南邪!"讓曹彰以曹仁為榜樣。而曹植對曹仁的評價也很高,認為他是“帝之股肱”的重量級人物。據此,有人認為曹仁是曹操麾下第一名将。

然而,曹仁的軍事能力,卻飽受非曹氏宗親人士的诟病。如東吳名将朱桓就認為曹仁是一員“非智勇”之将,不足為懼。而同為魏國大臣,以善于料事著稱的溫恢,也曾為曹仁在荊州的無所作為而操碎了心。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進攻合肥,曹魏諸州均抽調兵力屯駐于揚州,以防備孫權。然而,曹魏最大的隐患,卻不是合肥,而是在荊州方向。
此時漢水流域已經進入汛期,江水高漲。溫恢敏銳地察覺到關羽即将乘水勢上升之利北上攻打襄樊,但此時坐鎮襄陽的曹仁卻毫無防備之心,連能涉水的大船都沒有準備。溫恢為此憂心忡忡地對兖州刺史裴潛說:“此間雖有賊,不足憂,而畏征南方有變。今水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骁銳,乘利而近,必将為患。”
另外,羅貫中為了增加《三國演義》的可讀性,也在書中将曹仁的缺點加以放大。如在新野之戰中,曹仁就被描述成一員莽将,他先是魯莽入城,中了諸葛亮的火攻之計,急奔出城後,又在白河中遭遇水攻,最終大敗,可以說是被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間。
那麼,真實的曹仁究竟是曹操麾下第一名将,還是一員“非智勇”、經常被人操碎心的庸将呢?
資料不會說謊。是以,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最有說服力的方法就是從曹仁的戰績入手客觀分析,然後得出結論。
江陵之戰:曹仁犯下低級戰略性錯誤,完敗于周瑜、劉備
在赤壁之戰前,曹仁跟随(從)曹操逐鹿天下,所到之處攻必克,戰必勝,難覓敵手。但在此過程中,曹仁都是從征,曹操才是正面戰場的主角。直到赤壁之戰後,曹仁才獲得在重大戰役中擔綱主帥的機會。而南郡之戰,就是他擔綱主帥的第一戰。
赤壁之戰後,遭遇敗績的曹操撤軍北回,留下大将曹仁鎮守南郡(治所江陵)。随後,周瑜、劉備聯袂進攻南郡,南郡之戰爆發。南郡的治所是江陵,是以周瑜、劉備的主攻方向毫無疑問就是江陵,這點曹仁倒是判斷的很準确,是以他選擇坐鎮江陵,以逸待勞。
曹仁的選擇看似沒毛病,但是,曹操要他守的是南郡,而不是江陵,是以,曹仁實際上是犯了主将的大忌,即主次不分的戰略性錯誤。曹仁此時還沒有意識到,在周瑜、劉備面前犯這種低級錯誤,是要付出慘重代價的。
1、錯誤一:忽略北通道的重要性
劉備與周瑜圍曹仁於江陵,别遣關羽絕北道——《三國志·李通傳》。
漢陵以北,襄陽以南之間的通道(區域)就是北通道。在地理上,襄陽的曹軍要到江陵,不管是走陸路,還是順漢水而下,都必須經過北通道。同樣,江陵的曹軍要撤回襄陽,北通道也是必經之路。一旦北通道失守,江陵就成為一座孤城,此時曹仁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趁敵軍未完全封鎖北通道之前,撤回襄陽。
劉備深知北通道的重要性,于是派關羽率軍進入北通道。由于兵力有限,關羽的任務并不是攻占北通道,而是想方法阻止曹魏的援軍經北通到達江陵。
曹操同樣清楚北通道的戰略意義。是以,他在北歸前,除了留曹仁(總指揮)鎮守南郡外,還留有其它五路人馬(徐晃駐守于樊城,于禁、樂進鎮守襄陽城,滿寵駐守當陽,汝南郡太守李通駐于朗陵以及文聘駐守江夏),這五路人馬在確定北通道暢通的同時,可随時策應曹仁。然而,由于曹仁後知後覺,沒有提前給這五路人馬分工,導緻他們各之為戰,被關羽在北通道拖延了行軍速度,無法第一時間到達江陵援救曹仁。
另一方面,劉備又以荊州刺史劉琦的名義,招降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進一步孤立了江陵。由此可見,曹仁在與劉備這一回合的較量中,遭遇了完敗。
2、錯誤二:臨江郡不設防
除了北通道以外,臨江郡(夷陵)是決定南郡之戰勝負的另外一個關鍵因素。夷陵在地理位置上與江陵互為犄角,可以說是江陵的衛星城,一旦夷陵失守,江陵不但失去唯一的側翼,東吳的軍隊也會趁機搶占北岸(周瑜軍在南岸),此時江陵又會失去長江屏障。另外,當時的益州牧劉璋臣服于曹操(漢獻帝),如有必要,曹操可令劉璋派援軍順流而下支援曹仁。對曹仁來說,夷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曹仁卻再次犯下罕見的低級錯誤,他竟然忘記了在夷陵城布置守兵。孫劉聯軍一方,擔當進攻江陵的是周瑜。他識别到曹仁的重大失誤後,迅速派甘甯攻占了夷陵。此時的曹仁才如夢初醒,急忙派兵去争奪夷陵,結果被早有準備的周瑜擊敗,周瑜乘勢渡過長江,駐兵北岸,與曹仁相持。
此時,江陵城的西、南、東三面已被周瑜控制,而襄陽方向的援軍又在北通道被關羽拖住,無法及時到達。在這種情況下,曹仁的敗局已定。
綜上所述,此戰暴露出曹仁戰略目光短淺的軟肋。作為主将,他無法在戰前識别出北通道以及夷陵的戰略意義,進而被劉備、周瑜捷足先登,輕松建立起戰略優勢,并最終包圍了淪為孤城的江陵。可以說,曹仁就是南郡之戰曹魏失敗的罪魁禍首。
當然,曹仁此戰的表現并非一無是處。他以一敵百,殺入重圍解救牛金等人的驚人之舉,就深深地震撼了三軍,陳矯為此稱贊道:“将軍真是天人!”另外,他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能夠堅守江陵不失達一年時間,也顯示出了他深厚的防守功力。
是以,曹仁是一名防守出色、武力過人的将軍。但他并不是一名合格的統帥。
襄陽之戰:曹仁短闆再現,助攻關羽水淹七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為了達成《隆中對》中“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标,關羽趁曹魏内部叛亂四起之機,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占據的襄陽、 樊城兩城,襄陽之戰爆發。此時襄陽的主将正是征南将軍曹仁。
今水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溫恢。
曹仁兵力占優,為什麼會被動挨打?魏國大臣溫恢一語道破,那就是因為曹仁“無有遠備”。也就是說曹仁的戰前準備不夠充分,或者說他根本就沒做任何準備!
1、曹仁在其位,不謀其政
襄陽是曹魏南部的屏障,一旦襄陽失守,就會危及許昌(這也是曹操一度想遷都以避關羽鋒芒的原因)。是以,曹操非常重視襄陽,特意将曹仁從揚州調到荊州接替樂進,擔當鎮守荊州的重任。然而,曹仁卻在其位,不謀其政,辜負了曹操的期望。
曹仁到襄陽後,既沒有訓練出一支強大的水軍,又沒有設法封鎖沔水,防止南郡方向的來犯之敵。更離譜的是,明知東吳、關羽擁有強大的水軍,而漢水流域每年的汛期都會漲水,他竟然不提前準備好可涉水的大船。可以說,曹仁的戰備簡直就是一塌糊塗。
不僅如此,在襄陽之戰爆發前,種種迹象表明關羽将會進行北伐。這點連身在外地的溫恢都看得清清楚楚,但作為鎮守襄陽的主将,曹仁對此卻毫不知情,實在是嚴重失職。
是以,關羽之是以能夠在戰役初期勢如破竹,重創曹軍,就是因為曹仁的備戰工作太糟糕,給了關羽可乘之機。
除此之外,曹仁還在臨戰指揮中出現了重大失誤。
2、曹仁指揮失誤,關羽水淹七軍
關羽從江陵一路暢通無阻到達襄陽後,曹操就知道大事不妙,于是緊急命曹植率軍救援曹仁。但曹植卻喝得酩酊大醉,無法受命,曹操大怒之下,改派于禁率七軍共三萬人前往樊城。
據史料記載,關羽攻打襄陽的人馬最多是三萬。這就意味着,于禁率援軍到達襄陽後,曹軍就占據了人數優勢,形勢對逆流作戰的關羽不利。然而,曹仁卻犯下大錯,他忽略了當時正值漢水汛期這一基本常識,竟讓于禁與龐德屯駐于樊城北部的低窪處。
果然,随後秋雨連下十多天,漢水流域發生了“漢水溢流,害民人”的水患,于禁的三萬大軍以及龐德所部均遭洪水沖淹。此時,曹仁戰前準備不足的惡果開始顯現,缺少大船的于禁等人在大水中寸步難行,而關羽軍卻乘大船在洪水中來去自如,如履平地。很快,關羽就逼降了于禁及其部下、擒獲龐德。
是以,正是曹仁臨陣指揮失誤,才使關羽輕易逼降(水淹)了于禁的七軍。
綜上所述,作為坐鎮襄陽的曹魏主将,曹仁在其位,卻不謀其政。他既沒有采取軍事措施防止吳、蜀軍隊北伐,又沒有訓練水軍以及建造大船,備戰工作極其糟糕。同時,他沒有及時識别到關羽北伐的意圖,暴露出其戰略目光短淺的短闆。另外,他在汛期命于禁、龐德率軍屯駐于低窪處,則暴露出他應變能力差的又一短闆。
濡須口之戰:終結曹仁的一役
黃初二年(221年),曹丕拜曹仁為大将軍,随後又遷為大司馬,總督諸軍據守烏江,還屯于合肥。此時的曹仁雖然位居三公、大将軍之上,但戰績卻與職位不比對,是以,他急需一場大勝來為自己正名。
仁欲攻濡須洲中,濟曰:"賊據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為自内地獄,危亡之道也。"仁不從,果(然)敗—《三國志·蔣濟傳》
很快機會就來了。黃初三年,曹丕總督三路大軍進攻東吳。其中曹仁統率中路軍,進逼東吳裨将軍朱桓據守的濡須城,史稱濡須口之戰。
曹仁使出聲東擊西之計。他命蔣濟向東佯攻羨溪,以分散朱桓的兵力,朱桓果然中計,急分兵馳援羨溪,曹仁卻率兵直撲濡須口。此時,濡須口東吳守軍隻有五千人,而曹仁卻擁有步騎數萬人,雙方兵力相差懸殊。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如果采取圍城打援的戰術,就将勝券在握。
然而,自恃兵多的曹仁不僅要取勝,而且還要勝得漂亮。他不顧散騎常侍蔣濟的勸告,執意兵分兩路出擊,一路由其子曹泰督軍攻城,另一路由将軍常雕督領,乘油船攻打朱桓兵眷所在的沙州島。而朱桓則審時度勢,以退為進,故意偃旗息鼓示弱,引誘曹軍攻城。曹泰果然中計,率軍輕出,被朱桓放火燒了營寨并大敗,被迫退兵。
曹泰敗退後,朱桓掉頭攻打深入吳軍身後的常雕部。常雕部損失油輪後,無法傳回大營,慘被朱桓圍殲,全軍(五千人)覆沒(常雕本人戰死)。
曹仁身為魏國大司馬,而且兵力數倍于吳軍,但卻敗在裨将軍(低級将領)朱桓的手下。這讓心高氣傲的曹仁羞慚難當,無臉回去見曹丕,旋即卒于軍中。
綜上所述,此戰曹仁雖然成功實施了聲東擊西的戰術,獲得破敵良機,但随即就由于輕敵,反而中了朱桓的誘敵之計,遭遇了一場完敗。
此戰再次暴露出曹仁戰略目光短淺,以及臨戰應變能力不足的短闆。
結語
曹仁的實戰成績表明,他并不是曹操麾下第一名将。在實戰中,他雖然作戰勇猛,而且防守能力出衆,但卻存在戰略目光短淺,以及臨戰應變能力不足的緻命短闆。這對于一名統帥來說,絕對是緻命的硬傷。
濡須口之戰前,因為有曹操這個救火隊長在後面不停排程,是以曹仁在幾次關鍵戰役中雖然狼狽不堪,但都能全身而退。但在曹操逝世後,曹丕不再扮演救火隊長的角色,曹仁就開始原形畢露,在一場難度不高的對決中(濡須口之戰)被東吳低級将領朱桓無情碾壓,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是以,曹仁是一員能錦上添花的“福将”,但也是一員“坑死三軍”的統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