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時曹操為何不當皇帝,曹丕又為何敢當皇帝,主要因為2個問題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三國時曹操為何不當皇帝,曹丕又為何敢當皇帝,主要因為2個問題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之後,接他班的人,是從世子之争中獲勝的曹丕,因為在同一年曹丕就建魏稱帝,是以有些人可能以為曹丕這個皇帝當的挺順利,但其實并非如此。

不少人可能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曹操在世時,早就權傾朝野,為什麼他自己沒選擇當皇帝呢?

這裡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關鍵的兩條是名不正言不順和内部關系還沒有協調好。

什麼叫名不正言不順呢?

自從漢武帝開始,漢朝的統治者通過儒家之口,向世人傳遞了一個資訊——“君權神授”。這四個字的意思是,皇帝的位置是非常神聖的,絕不是什麼“甯有種乎”。是以大家不要成天想着你拳頭硬,你就想試試,你就是再能打,老天爺也是不會認可的,因為老天爺已經立完一個了,那就是人家老劉家。

三國時曹操為何不當皇帝,曹丕又為何敢當皇帝,主要因為2個問題

老劉家拿到了這份“免死金牌”之後,也沒有忘記儒家的好處,不光在漢武帝時,就開始“獨尊儒術”,而且大漢的江山綿延了數百年,都是對儒家非常扶持,以至于演變成了皇帝和儒家共治天下的情形。

是以曹操要想改朝換代,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你怎麼才能堵住天下的悠悠衆口,因為人家都“君權神授”好幾百年了,中間還“天譴”了一個不信邪的王莽,你曹操就是無神論者,你怎麼破除所有人心中的封建迷信呢?

其次,因為劉漢皇權是和儒家共治天下,是以幾百年來儒家的門徒,早已經成長為了參天大樹,你曹操如果想改朝換代,那麼勢必要影響人家的既得利益,這個問題如果你不解決,那麼你就是勉強上位,也難免速亡,而且當時曹魏不光有内憂,還有倆強大的外患呢。

那麼曹丕為什麼就敢于稱帝呢?這兩個問題他就不用擔心了嗎?

三國時曹操為何不當皇帝,曹丕又為何敢當皇帝,主要因為2個問題

怎麼可能,這個問題一直都存在,而且隻要皇帝還是國家的主人,那麼這個問題就會一直存在下去。

那麼曹丕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主要采取了兩方面的措施。

第一個措施叫“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曹操還在時就有了雛形,等到曹丕當皇帝後才真正實施。

“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很多,但核心其實隻有一條,那就是已經得利的世家大族,我保你繼續升官發财,而還沒有得利的普通人......你就哪裡涼快上哪呆着去吧。是以這個制度,其實是一個皇帝和士族大家“分贓”的協定。

有了這一份協定,既得利者就不用擔心自己的權益受到損害了,于是曹丕就能相對安心地稱帝了。

有人看到這裡可能會問,不是還有“君權神授”嗎?

三國時曹操為何不當皇帝,曹丕又為何敢當皇帝,主要因為2個問題

答案是,人家曹丕并沒有硬把漢獻帝給拉下皇位,而是漢獻帝強烈要求曹丕坐龍椅的,人家是“禅讓”,雖然有“君權神授”之說,但是“禅讓”也算是半神的旨意不是,而且“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老天爺雖然不允許你搶班奪權,但是給你機會時,你也得接着不是?

那麼曹丕能當皇帝,隻擺平士家大族就行了嗎,那幫拳頭硬的你怎麼辦呢?

據記載,曹操升天以後“臧霸所部領的軍衆及青州之兵,以為天下将亂,大都鳴鼓擅自離去。”

這句話啥意思呢?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曹操去世了以後,臧霸所帶的徐州兵和以前曹操收編的青州兵,認為曹丕鎮不住場子,是以人家打算散夥。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三國時曹操為何不當皇帝,曹丕又為何敢當皇帝,主要因為2個問題

大家如故細讀曆史就會發現,在古代,每一個人崛起的時候,他的背後都有一些利益集團,尤其是風頭最勁的武将。當他們起兵時,有實力的人會參股,這樣他們才能一直打下去,要不然隻靠他們自己,你就是挖墳掘墓也不夠打仗的損耗。

當年陳宮和曹操為什麼會鬧翻,是因為陳宮嫌棄曹操不仁嗎?不是,真實的原因是人家陳宮代表的是徐州派的勢力,人家和你曹操合作,隻是想參股,而不是認你當爸爸,但是你曹操借着報父仇的名義屠戮徐州,分明是不想止步于合作,你是想吞并!是以人家陳宮才代表徐州搭上了呂布。

曹操的勢力中,抱着類似心态的還有不少人,臧霸隻是其中之一。據《三國志》記載,臧霸在歸順曹操之前,人家早就擁兵自重,還是當地一霸,就連呂布去找他麻煩,最後也沒能讨到便宜。後來曹操得勢之後,對前來合作的臧霸也很客氣,當時的記載是“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

三國時曹操為何不當皇帝,曹丕又為何敢當皇帝,主要因為2個問題

那麼臧霸這種在關鍵時候紮刺的人,大家認為應該怎麼辦呢?是不是曹丕直接滅了他,來“殺雞儆猴”呢?

當時的很多大臣也這麼想,但是曹丕最終卻沒有這麼做,而是先暫時選擇了安撫。

然後曹丕又是怎麼做的呢。他先是把曹和夏侯兩姓的人,都提拔到了關鍵崗位上,然後發動了一場在三國曆史上非常不起眼的戰役,這場戰役的名字叫“廣陵之戰”。

這場戰役并非一次就打完,而是打了兩次,不過曹魏的攻擊都是到廣陵而止,因而得名。這場戰役名義上,是曹丕看孫權不順眼,想完成統一大業,但實際上曹丕是“燒香看和尚”兩不耽誤。

這其中的一,自然就是繼承曹操的遺願一統天下,順便也給自己這個新皇帝增光添彩,而他的另一個目的就是徹底地搞定臧霸,收回青、徐二州。

為此,他一面大張旗鼓地調動全國兵力征吳,并宣稱自己要禦駕親征,一面又讓曹休“都督青、徐”。因為這是國戰,而且天子又要親征,是以找個人負責統一各方的兵力,這是無懈可擊的。

三國時曹操為何不當皇帝,曹丕又為何敢當皇帝,主要因為2個問題

但是臧霸很精明,他知道這次的軍隊指揮權一交出去,可能就再也拿不回來了,于是就主動向曹丕表态:你不用整這麼大場面,你給再來數萬人馬,我自己就把江東給辦了。曹丕更不傻,我要是再給你點兵馬,你不光能繼續擁兵自重,還有可能幹出更要命的事,是以就沒同意。

這場戰役雖然後來曹魏沒能打赢,但是曹丕卻趁着這次的機會,把臧霸的兵權給收了回來。臧霸失去兵權之後,曹丕并沒有趕盡殺絕,而是把臧霸給調到京城給供了起來,還經常前去和臧霸讨教軍事問題。

臧霸這塊牌坊被立起來以後,曹魏政權的權利融合表面上算是徹底完成,但是......後來的事大家應該也都知道了,既然你曹家能做初一,就别怪人家司馬家能做十五。

三國時曹操為何不當皇帝,曹丕又為何敢當皇帝,主要因為2個問題

廣陵之戰雖然小的可能沒多少人聽說過,不過這場不起眼的戰役卻藏了太多的帝王權術,越看這點越覺得,皇帝這份工作真不是一般人幹的,表面看起來皇帝似乎是風光無限,但他們所面對的“内憂外患”又豈是一般人所能感同身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