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ARQ朱立琦:以包容,推進城市的商業更新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魯怡

ARQ朱立琦:以包容,推進城市的商業更新

ARQ建築事務所中國區總裁朱立琦

“城”指防禦的工事,“市”指交易的場所,二者疊加,構成“城市”。

ARQ建築事務所中國區總裁朱立琦表示,城市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本質上是人類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是以,商業空間對城市至關重要。

作為建築領域全球化先驅之一,ARQ的作品遍布五大洲60多個國家,先後打造了位于美國邁阿密的布裡克爾城市中心、中國香港的又一城、南韓首爾的國際金融中心、中國廣州的太古彙等地标商業體。在電商與疫情的沖擊下,傳統商業空間面臨挑戰,ARQ亦開始探索商業空間的更新之路,去年開業的瑞虹天地太陽宮成為刷爆社交網絡的網紅打卡地,舊市場蝶變的北京三裡屯太古裡西區、11棟曆史保留建築的肌理中重新生長的洛克·外灘源都将于今年亮相。

ARQ朱立琦:以包容,推進城市的商業更新

外灘源地區鳥瞰圖

在朱立琦看來,包容性是商業空間更新的關鍵詞,對人群的包容、對時間的包容、對氣候的包容、對未來演進可能性的包容,是商業空間持續保持活力的要義。

向城市滲透的“盒子”

100多年前,香奈兒的傳奇從“康朋街31号”開始;200多年前,CHAUMET入駐芳登廣場15号,開啟“巴黎的珠寶箱”;1000多年前,柳永以“市列珠玑,戶盈羅绮”形容錢塘繁華……

工業時代來臨之前,城市的商業空間林立于街道、散落于廣場,随着汽車的普及,美國郊區化勢頭迫使零售商業向郊區交通樞紐擴散,以西爾斯在芝加哥郊區公路打造“帶狀”中心為标志,規模化的購物中心應運而生。

大、全、集中,網際網路+時代,規模化的商業空間是否仍是未來的潮流所趨?朱立琦認為,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在中國,尤其是人口密度大、土地資源緊張的大城市,市中心的商業仍将以高密度的“盒子”為主,去年秋天登場的瑞虹天地太陽宮,就是一個不斷向城市滲透的“盒子”。

首先是建築外部,考慮到太陽宮的建築體量巨大,設計以柔和的曲線削弱了建築在各個街角和城市界面的對撞,以親和柔美的姿勢融入周邊環境。造型上,下凸上凹的形體令建築遠觀仿佛蜿蜒的山脈或是交疊的梯田,而不是“一堵百米高牆”,層層退台、層層變化的設計,令地面的人們看不到屋頂,避免給社群和城市帶來壓迫感。

太陽宮的屋頂從地面“消失”,因為在ARQ的構思中,如荷葉般亭亭招展的屋頂并非針對地面的視角,而是留給了高空俯瞰的人們。作為瑞虹新城商業的最後一塊拼圖,建築周圍林立着瑞虹新城從一期到十期的高層住宅,考慮到從高處看向太陽宮時建築呈現出的第五立面,ARQ以超級中庭的設計,在外部呈現上表達其符号性與象征性的同時,為内部空間創造絕無僅有的空間體驗。

“室内空間室外化、室外空間室内化”是朱立琦對太陽宮設計的概括,内部方面,5000平方米的巨大天幕、3層挑高的超級中庭,采光頂猶如三片荷葉盛開,三根立柱仿佛參天大樹般将其托起,碧空如洗,陽光傾瀉而下,街區式的店鋪布局、開放式的公共空間以及衆多的綠植景觀,令頂層空間猶如巨大的露天廣場。

1990年代中,瑞安房地産開啟了上海市區兩個城市更新項目——太平橋項目和瑞虹新城,前者奉上了以新天地為代表的城市會客廳,後者改寫了“市中心棚戶區”的命運,以25年時間打造建築面積170萬方、惠及人口近萬戶的活力大城。

作為瑞虹新城最後一塊商業拼圖,太陽宮在設計方面遇到了哪些難題和挑戰?朱立琦表示,瑞虹新城拔地而起的25年,正逢上海城市化建設高速發展的時代,配合軌道交通的建設、北外灘超級規劃等配套更新、區域更新,瑞虹新城亦不斷調整規劃,如:在新增地鐵4号線臨平路站後重新調整布局,讓地鐵成為串聯社群的紐帶;調整整體規劃主動提高商業比例,将一個以居住為主的生活社群轉變為涵蓋辦公、商業零售、高端生活住宅等多功能、複合型、國際級的活力街區。

在交通、規劃等重重利好的疊加下,太陽宮的定位由輻射區域的商業中心上升為輻射虹口乃至整個上海的生活地标與潮流中心,如何吸引人群,成為擺在設計師面前的課題。

增加餐飲比例是最先被想到的方案,但這幾乎是當下所有購物中心的通行政策,加之大部分餐飲店鋪為連鎖,千店一面,依然無法形成自身的吸引力。

在朱立琦看來,許多商業空間的設計本質都是店鋪+走廊,而在電商沖擊下,購物者到線下消費的目的性并不明确,餐飲店A+餐飲店B+餐飲店C的布局無法滿足消費者,他嘗試穿越時空去尋找靈感,思考海外的人們怎麼吃、過去的人們怎麼吃。

他發現,人們喜歡去歐洲旅遊、逛街,因為那裡的城市保留了傳統的商業空間,商鋪沿街而立,人們漫無目的的閑逛,累了就找一個廣場咖啡座曬太陽;他在香港鯉魚門海鮮城感受市井的煙火氣,這裡就像歐洲的草坪集市,人們可以親手從農夫的手裡買草莓、從漁民的手裡買海鮮,甚至觀賞食物烹饪的整個過程。帶着這種返璞歸真的願景,最終,朱立琦将頂層生态主題式的餐飲街區打造成空中的露天集市,采光頂之下,一處開闊的廣場,大小不一的體塊互相堆疊、錯落有緻,在綠植之間虛實掩映,在輕松自然的街區式商業氛圍下,人們探索、發現,沉浸其中。

不同于其他輻射整個上海的購物中心,置身瑞虹新城這一超大社群,太陽宮還兼具服務社群的功能,是以在打造可漫步的街區體驗、營造漫生活的同時,ARQ還設計了垂直交通系統,便于人們迅速抵達,打造高效的都市生活。既有慢又有快,這是朱立琦強調的包容性,一顆包容之心可以為商業空間帶來更多元的人群、更持久的生命力。

朱立琦表示,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定位,太陽宮的消費者既有在周邊上班、搭乘地鐵通勤的上班族,也有拖家帶口的社群居民,既有從城市四面八方慕名來打卡的潮流先鋒,也有接送孩子上學的阿姨爺叔。和一味強調潮流、高大上的購物中心不同,太陽宮并未對人群有明确定位及限制,在朱立琦的構想中,工作日的中午,周邊白領可以在這裡高效解決一頓健康美味的午餐,下午,接送孩子的阿姨爺叔可以到此閑坐,買一塊面包。

“大城市的租金水準,沒有哪個商業體可以隻靠周末活着。工作日有人來,周末有人來,不能說7x24小時,至少在營業期間内保持空間的人流,提升空間的使用頻率。”

尊重曆史與激活曆史

過去30年來的城市建設為中國帶來日新月異的變化,同時,也帶來一系列城市問題。被問及中國城市更新尤其是商業更新有哪些難題,朱立琦認為,最大的問題就是在同一時間建造了太多相近的建築。

歐美大城市通常經曆上百年甚至更久的建設曆程,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檢驗一種新的建築形态、物業形态的種種問題。而在中國,往往在問題暴露之前,某種建築已然大量複制,比如在1990年代末到世紀之初,大量的“百貨大樓”湧現在各個城市的商業中心。

“這些大樓體量小、空間局促,往往位于商圈中心,是以如何激活,影響到整個商圈甚至整個城市的商業氛圍,是個問題。”

由ARQ操刀改造的北京雅秀大廈就是這一類型的代表,作為與秀水街齊名的服裝批發市場,雅秀大廈是三裡屯區域城市更新和商業疊代的重要項目,該項目的改建完成不僅标志着三裡屯商圈的進一步擴大,也代表着三裡屯區域的持續更新進入了新的階段。

雅秀大廈的最新身份為三裡屯太古裡西區,與太古裡南區、北區互為呼應,構成北京商業、藝術、文化的潮流中心,在朱立琦看來,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商業的吸引力沒有與空間、業态、客流等其他因素融為一體,那麼西區便可能成為項目中的孤點,甚至形成一些消費者不願造訪的“角落”,反而削弱了商圈的整體商業價值。

通透,成為ARQ的破題思路。雅秀大廈的建築形象是一個尺度巨大的鐵皮盒子,其外圍由一層幕牆包裹, 為了更好地融入南區、北區,ARQ重制了其逐級退台的建築原貌,并拆解了原來扁平而單一的立面,以互相錯動、富有變化的立方體,為建築外形植入了時尚的基因。

與此同時,在材料上,建築外立面主要采用了白色的鋁闆、半透明的 U 型玻璃以及普通透明玻璃,與太古裡南區的設計語言保持一緻的同時,借助通透的視覺彼此對話,連綴成一片。

通透的技法在内部的展現,是在建築東側增加了一處巨大的中庭,作為東、南兩個方向的人 流彙聚點,與太古裡南區形成視覺上和交通流線上的聯系。在原來的大盒子建築中,很少有自然光可以投進内部,建築幾乎處于完全封閉的狀态。而通過置入中庭,連通了地下二層至地上六層的空間,打破了原有建築内部阻塞的狀态,并以通透的明亮的室内體驗充分激活了商業氛圍。

如果說北京雅秀大廈記載着改革開放後批發市場人流攢動的商業變遷,上海外灘源,則盛放着更為厚重的曆史記憶和文化語言。洛克·外灘源項目包括11棟曆史保留建築與6幢建立築,其中,女子青年會大樓由美籍華人建築師李錦沛先生設計,糅合了現代建築體型和輪廓與中國藝術風格,亞洲文會大樓作為上海最早的博物院,是當時著名的文化交流中心。

如何在風格各異、色彩豐富、各具特色的老建築中打造與之協調的新作品,朱立琦再次面臨考驗。

“在曆史風貌區,建立築群應該與老建築和諧共生,建立建築的風格融入其中遠比個性突兀彰顯自我重要的多,我們沒有采取對比的手法,與此同時,一味的模仿曆史建築也不是正确的方法。”

ARQ在保留當代建築特征的同時,以體量上的統一、風格上的呼應展現對曆史建築的尊重。高度上,所有建立築以不超過旁邊光陸大樓的制高點為标準;體量上,建立築在水準方向回退形成退台,增加了立面的垂直感并進一步豐富建築形體,更重要的是讓建立築的體量更加輕盈,進而行人視角能夠保持舒适與通透,帶來更好的街區體驗感。

風格上,ARQ提取老建築立面的線條将其演繹并貫穿于建立築立面中,例如在大廈的立面設計中,将挺拔的豎向線條附于陶土面磚之上,使其與有着裝飾藝術風格,哥特複興手法的真光廣學大樓相呼應。

朱立琦認為,當下城市更新的要點,首先是曆史建築的甄别、确定,即對于“舊”的遺存,是保護、保留還是拆除;其次,在确認“舊”的問題之後,對于“新”的規模的把控。

“對于質的追求基本上有一個共識,而對于量,多少增量是合适的?是越多越好嗎?更新之後,對周邊将帶來哪些影響,交通等市政配套是否能夠滿足這些增量?”

對于增量的把控,有助于破解老城與新興建築群和諧共生。2022年,在京杭大運河畔,ARQ于千年古寺旁打造的杭州英藍中心即将面世,與此同時,三裡屯西區與洛克·外灘源也将全面投入使用。

責任編輯:陳贇

校對:丁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