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開始,花了近10年的時間才開始地方試點,并在2021年之前建立了一個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與各界預測的全國碳市場萬億元規模相比,試點階段超過100億元的交易規模确實是一個"小菜"。但這并不能消除人們對碳交易"大交易"的期望。
全國碳市場涵蓋發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八大能源密集型産業。第一個啟動第一個性能周期的是發電行業。據悉,發電行業包括2200多家企業進入全國碳市場,共碳排放量約40億噸。其他行業将逐漸融入全國碳市場。
生态環境部按照相關規定,組織對重點排放機關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報告進行核查。其中,發電行業的驗證資料送出應在2021年6月30日前完成,其他行業的驗證資料送出應在2021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
入圍全國碳交易市場的企業必須滿足兩個标準:一是覆寫全國碳交易市場的行業,另一是實作年溫室氣體排放量26000噸二氧化碳當量。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的重點排放機關将不再參與地方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
碳排放配額的總量和配置設定由生态環境部确定。相關标準應按照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要求,考慮經濟增長、産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大氣污染物排放協同控制等因素。
在全國碳交易市場中,碳配額可以通過協定轉讓、單向招标或其他合規方式進行交易。協定的轉讓包括上市協定交易和批量協定交易。上市協定交易中,單筆交易的最高申報數量應小于10萬噸CO2當量,批量協定交易不得低于10萬噸CO2當量。
碳交易是一件大事,這是顯而易見的。該行業甚至碳交易産生的經濟結構的優化是另一個"大交易"。
生态環境部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碳強度将比2015年降低18.8%,超過"十三五"規劃的綁定目标,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的15.9%。這兩個目标超出了中國在2020年目标前對國際社會的承諾。
2020年,我國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将比上年增長1個百分點,機關GDP能耗将比上年下降0.1%。預計到2021年,中國機關GDP能耗将比上一年減少約3%。今年一季度,GDP消費同比下降3.1%。
"十四五"期間機關GDP能耗和CO2排放目标分别減少13.5%和18%。這是一個挑戰。國家碳市場正在興起。
全國碳市場的啟動将催生萬億元的大市場,并将成為我國經濟轉型更新的重要推動力,其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是不可估量的。是以,做好碳交易的這一"大交易",是一件"在當代工作在秋天受益"的大好事。
作者:餘嶽
來源:中國商業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