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産現在對家庭的财富影響有多大,不言而喻。同樣的,我們的子弟兵為了領土完整犧牲生命疆域的多少對國家的影響那也是意義重大,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
本篇文章知識分享,講述了中國古代地圖變遷曆史。
CHAPTER 01
從萬邦林立到戰國七雄
1.夏朝公元前21世紀-16世紀,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大多數學者認為:夏朝大概位于以洛陽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其主要依據是《國語·周語上》記載:“昔伊洛竭而夏亡。”
夏朝的疆域大概其北到達山西省南部,其西到達了黃河、潼關一帶,其東到開封一帶,其南大概到達伏牛山一帶。
從夏朝開始,中國對地方的管轄就實行了分封制,夏朝分封的諸侯有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等。其越國祖先也是夏朝分封,可能早期分封于今天的淮河上遊一帶,後來因為周公東征而南遷到了江浙一帶。
2.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1046年。
商朝起源于東夷地區,其疆域比夏朝更大。根據曆史記載和考古發現,商朝的活動範圍主要在華北地區,主要包括山東省、京津冀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江蘇和安徽的北部,其西到黃河、潼關,其南到淮河一帶,其北到達燕山一帶,其東到山東半島。
商朝同樣實行了分封制,其王畿地區位于河北、河南、山東交界地區,首都為殷(安陽),在西周初期被分為了鄭、衛、宋等國。
3.周朝公元前1046-771年。
周人主要活動在渭河流域,是西戎北狄中的一支,後來依靠農業而興起。在公劉期間初步建立了國家制度,在古公亶父時期進一步發展。季曆時期,周國強盛起來,曾被商朝冊封為“牧師”,稱為西部的霸主,發展到了文王時期,正式稱王,和商朝對立。
周武王時期,滅商朝,将疆域擴張到了東方。周公東征,繼續講疆域擴充到了東海、黃淮一帶。後來周昭王、周穆王、周宣王等不斷對南方的楚國、徐國用兵,使得周朝的疆域達到了頂峰。其疆域北到燕山一帶,東到大海,西到渭河上遊,南到江漢淮地區。西周也同樣實行分封制,主要的封國有魯、齊、燕、晉、宋、衛、鄭等。
要注意的是楚國是和周朝是對立的國家,楚國國君稱“王”,和西周國王并立,周朝也隻是在名義上冊封楚王為“楚子”而已,是以楚國不算西周的疆域。在整個西周曆史上和楚國的戰争幾乎也是沒有斷絕過。
在上古時代,在黃河流域存在在夏商周三個王朝,而南方地區也存在其他的國家。如在四川盆地有巴國和蜀國,在長江中遊一帶有楚國,江淮一帶有徐國,吳國、越國等。在西周時期,人們将中原之外的民族稱為“四夷”,分别是西戎、北狄,南蠻、東夷等,而周人自稱是華夏或者諸夏。
公元前770年-256年
4.春秋時期,周王朝衰落,西戎、北狄,南蠻(楚國)等入侵中原各國。為了自保,中原的齊、晉等大國開始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來維持華夏秩序,逐漸演化為了争霸戰争。
在各國争霸之中,楚國、吳越和越國相繼被納入到了華夏體系,并且大規模吸收中原各國的文化。
在春秋初期,楚國還自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号谥”,到了春秋後期,這些國家都已經基本融入了華夏文明了。而晉國不斷向北吞噬北狄的土地,齊國不斷兼并東夷小國,秦國不斷驅逐西戎,這些都為推動了民族的新融合。
5.戰國時代,各國向四周的擴張進一步加劇。秦國進一步吞并了西戎義渠地區,并且兼并了巴蜀兩個古老的國家;趙國滅中山,占領林胡、樓煩之地,基本吞并了北狄,将疆域推廣到河套地區;而燕國則向遼東開辟土地;楚國則滅越國,将長江中遊和下遊地區占據。
各國之間不斷的兼并擴張,使得過去的北狄、西戎、南蠻、東夷甚至吳越、巴蜀等民族開始和華夏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融合,為漢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CHAPTER 02
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建立和分裂
1.秦朝公元前221-207。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終消滅了六國,建立了秦朝。此後,秦國又北伐匈奴,收複河套地區;南征百越之地,最終在瓯越建立了閩中郡(福建)、在南越建立了南海郡(廣東),在西瓯建立了桂林郡(廣西),在駱越建立了象郡(越南北)。
秦始皇的統一和擴張,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并且首次将福建、廣東、廣西、越南納入了版圖。
2.西漢公元前202年-8年12月。
秦漢之際,由于中原戰亂不斷,南越、瓯越等地又失去了控制。西漢初期的疆域相當于秦朝統一之初的疆域,大約為200多萬平方公裡。
到了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發動了幾次大規模的戰役,收複了河套地區,後來設定了朔方刺史部;發動河西之戰,奪取了河西走廊,設定了河西四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又滅瓯越,将其納入了會稽郡管轄;滅南越國,設定為9個郡,其管轄範圍包括海南島;此後又經營西南夷地區,在夜郎設定牂牁郡,在雲南設定了益州郡,在貴州北部設定犍為郡等,首次将雲貴高原納入版圖;漢武帝還滅衛滿北韓,首次将北韓納入到了中國版圖。漢武帝經營西域各國,在西域駐紮軍隊,控制着天山南北。
到了公元前60年,漢朝正式在西域設立了西域都護府。此時,漢朝的面積已經接近600萬平方公裡,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
3.東漢(25年-220年)。
西漢末年,由于王莽改革引發了混亂,全國出現了農民戰争。到25年,劉秀稱帝,建立了東漢,不過直到36年才統一了兩漢之交的割據勢力,基本完成了統一。
到了漢明帝時期,再一次擊敗了匈奴,并在西域地區設立了西域都護府。東漢的疆域和西漢基本相同,隻是在少數地區有變化:如在西南夷地區,哀牢國被納入了版圖,設定了永昌郡;在西域地區,烏孫國脫離了控制;在東北地區,高句麗建國,漢朝在北韓半島的勢力逐漸退出。
4.三國220年-280年。
西漢在内地設立了十三州刺史,到了東漢,刺史成為了地方最高行政長官,稱“州牧”,這為後來的大分裂埋下了隐患。
公元189年,黃巾之亂爆發,東漢名存實亡,中國進入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分裂時代。在經過地方勢力的兼并重組後,在220年形成了魏蜀吳三國。在這個時期,吳國和蜀國不斷加強對南方地區的開發,而魏國則減少了對西域和遼東的控制,并且基本喪失了對陝北地區的控制。魏國将遼東的人口大量内遷,進而給高句麗的強大提供了條件。
5.西晉公元266年—公元316年。
249年,司馬氏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把持了魏國政權;263年,司馬氏又滅蜀國,兩年後正式改國号為晉,史稱“西晉”;280年,司馬氏滅吳國。就這樣,三國被司馬家族所滅,建立了短暫統一的西晉王朝。
然而西晉卻采取分封的政策,最終引發了“八王之亂”,導緻西晉的統治備受打擊。從東漢到西晉時期,匈奴、鮮卑等大量少數民族定居在了中原地區,由于西晉的殘酷統治,最終激發了少數民族發動的“永嘉之亂”,西晉滅亡。
6.東晉317年-420年。
西晉滅亡後,其殘餘勢力在東南建立了東晉。這時期,北方的少數民族戰亂不斷,被稱為“十六國”。
東晉曾經試圖多次北伐統一中原,最終都因為内鬥而失敗;而北方的苻堅建立的“前秦”也一度統一北方,并試圖南征東晉,但在淝水之戰中失敗,北方再次陷入了戰亂。不過在東晉的疆域也通過不斷北伐得到了一定的擴張,後來将巴蜀、江淮一帶納入了版圖。
7.南北朝420年—589年。
420年,劉裕取代了東晉的統治,建立了宋朝,開始了南朝的統治,此後南朝又經曆了齊、梁,陳三個時代。這個時代的主題都是南北對比,人們将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偏安東南王朝總稱為“六朝”。
在北方,386年,鮮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最終到439年統一了北方,開始了“北朝”。北魏中期在國内實行了全面的漢化改革,使得鮮卑等少數民族融入漢族,這為後來的隋朝統一奠定了基礎。
534年,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部,東部被高氏家族控制,西部被宇文家族控制,最終形成了北齊和北周。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疆域總是不斷在縮小,到了陳朝末期,巴蜀地區,江淮一帶都已經歸屬北朝控制。
從三國到南北朝,由于内部不統一,導緻了對邊疆地區的控制不斷削弱,西域,遼東等地失去了控制,突厥、高句麗、吐谷渾等走向強大,威脅着中原。在南方地區,交州和雲貴地區的地方勢力逐漸形成,使得後來的隋唐兩宋都不得不采取羁縻政策來治理。
CHAPTER 03
隋唐到兩宋:帝國的再一次擴張和收縮
1.隋朝581年—619年。
581年,楊堅取代了北周的統治,建立了隋朝。589年,楊堅指令楊廣滅陳朝,宣告中國再次統一。到了楊廣上台後,不斷窮兵黩武,開疆擴土,他一度消滅吐谷渾,設立了西海、河源等郡,首次将青海地區納入了中央王朝的版圖,又在西域東部設立了敦煌、且末兩郡;滅林邑,實作了對越南中部地區的控制。但是楊廣在東征高句麗的三次戰争都宣告失敗,也引發了國内的大暴動,最終隋朝在618年滅亡。
2.唐朝618年—907年。
唐朝建立後,在623年統一全國,開始開疆拓土之路。在唐朝前期,先後消滅了東突厥、高句麗、薛延陀、高句麗等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将蒙古高原,西域、和北韓半島北部納入了管轄範圍。
唐朝在内地設立了十個道(後改為十五道),在邊疆地區設立了6大都護府,進行了軍事控制,分别是安東都護府,控制遼東、遼西和北韓;安南都護府,控制嶺南(包括越南北部)、雲貴;安西都護府,控制天山以南地區;北庭都護府,控制天山以北地區;安北都護府(燕然都護府、瀚海都護府),管轄陰山以北的蒙古高原;單于都護府(雲中都護府)管轄内蒙古高原一帶。
不過唐朝全盛的疆域面積僅僅維持了20年左右,到了武則天時期,中亞的西突厥和蒙古高原的東突厥又複國,中亞和蒙古高原都失去了控制。
唐玄宗時期,唐朝的版圖最西到達帕米爾一帶,曾經和阿拉伯帝國在怛羅斯發生了戰争。
安史之亂後,唐朝進入了後期。唐朝後期,其内部藩鎮割據不斷,而唐朝的在西域、遼東、遼西的勢力也退回了内地,以至于吐蕃占據了西域,契丹族在遼河流域強大起來。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唐朝周邊開始出現了一些比較強大的漢化政權,如南诏國、渤海國。
3.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唐末,發生了著名的黃巢起義,唐朝名存實亡。此後唐朝瓦解,在内地出現了大大小小的政權超過10個,史稱“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時期,契丹族強大起來,占據了東北地區,并且割占燕雲十六州,使得中原北方無險可守;在南方,吳朝從南漢政權中分裂而出,這是越南走向獨立的開始;在西北,黨項族占據着陝甘甯地區,是後來西夏國的源頭。西南地區的大理國取代了南诏國。
4.宋遼金960年—1279年。
到了北宋時期,也隻是統一了五代十國的範圍,未能收複燕雲十六州。在南方,對黎朝的戰争失敗,越南從一個地方割據政權演變為了相對獨立的藩屬國;在西南,宣布和大理國永久和平。
宋朝一代唯有在和西夏的戰争中取得了較多的勝利。北宋後期,經過王安石變法後,其軍隊戰鬥力一度加強,占據了青海北部和甘肅一帶,建立了隴右都護府。但是很快北宋就滅亡了。
1127年,南宋建立,偏安于東南。其疆域大概位于秦嶺淮河以南,而且基本穩定。從唐高宗之後,漢族建立了的政權所控制的範圍不斷縮小,随着少數王朝的成熟,漢族已經基本喪失了開疆拓土的能力。如今新興建立的遼、金等政權都十分嚴密,其政權組織形式是過去的匈奴、突厥等無法比拟的。
而遼和金等又兼有遊牧和農耕兩大特征,其優勢也是單純的遊牧民族和單純的農耕民族難以抗衡的。從此之後,中國疆域的擴張的重任就基本交給了少數民族的手中。

CHAPTER 04
從元朝的大一統到清朝:中國疆域的最終奠定
1.元朝1271年—1368年。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建立了嗎,蒙古汗國。随後蒙古通過三次,建立了橫跨亞歐地區的蒙古帝國。
在東亞,蒙古消滅了西遼、西夏、金國,大理,征服了高麗、吐蕃,不過由于蒙古實行了分封制,使得這個帝國很快就分崩離析了。
1260年,忽必烈宣布繼承蒙古大汗,是以引發了汗位之争。最終忽必烈雖然獲得了勝利,但是其他的四大汗國卻失去了控制,這也宣告蒙古汗國正式瓦解。
1271年,忽必烈在北京正式宣布繼位為中國的皇帝,建立了元朝。
1276年,元朝滅南宋,正式完成了新的大一統。此時的元朝已經繼承了蒙古汗國對西夏,金國,吐蕃,大理,高麗等地的管轄控制,并且首次将青藏高原納入了中國的版圖範圍。元朝在全國推行了行省制度,這個制度一直使用到現在。
2.明朝1368年―1644年。
元朝滅亡後,明朝繼承元朝在漢地地區的控制,而蒙古人則退回北方大漠。明朝建立後,其農耕民族對遊牧民族地區的控制的局限性再一次暴露了出來,明朝不僅始終無法控制其長城以北的蒙古高原地區,還對青藏地區也失去的控制,隻是名義上進行了一些冊封。在黑龍江流域,僅僅在永樂時期通過設定奴兒幹都司控制了20多年。
在明朝全盛時期,其疆域北到奴兒幹北海(鄂霍茨克海),南到越南中部,西到甘肅嘉峪關一帶。不過這個疆域僅僅維持了20年。永樂皇帝之後,随着奴兒幹都司和交趾布政司的撤銷,明朝的疆域就基本退縮在内地,疆域面積大約400萬平方公裡。
明朝時期,青藏高原同樣是吐蕃各部控制,在1642年被和碩特蒙古統一,建立了和碩特汗國。而蒙古高原分裂為三部分,分别是漠西衛拉特蒙古(瓦剌)、漠南蒙古(内蒙古)和漠北喀爾喀蒙古(外蒙古)。在東北,女真族逐漸走向統一,到了1616年建立了“後金”。
随後,清朝崛起了。皇太極時期,東征北韓,西征漠南蒙古,北征野人女真(黑龍江),南征遼西,為了清朝入關做好了準備。
1644年,清朝入關,到1661年基本統一了内地,後來建立了漢地十八省。
1683年,清朝又統一了台灣島,這是第一次将台灣納入中央王朝的版圖。
3.清朝1636年—1912年。
清朝統一了内地後,開始和準噶爾争奪外圍生存空間。康熙先擊敗了俄羅斯的殖民勢力,于1689年和俄羅斯簽訂了《尼布楚條約》,規定了中俄東部邊界。
随後開始三次親征噶爾丹,最終将喀爾喀蒙古納入了清朝的版圖,後來清朝在此設立了烏裡雅蘇台将軍。後來準噶爾汗國又滅和碩特汗國,康熙指令軍隊進入青藏高原,驅逐了準噶爾,将青海和西藏納入了版圖,後來清朝在此設立拉薩辦事大臣和西甯辦事大臣,并且駐紮軍隊。
1757年,乾隆又直接消滅準噶爾汗國,時隔1000年重新将西域納入中國的版圖,是以稱為“新疆”,在此設立伊犁将軍管轄。此時,清朝的疆域北接西伯利亞,東北到外興安嶺;西北到達蔥嶺(帕米爾)和巴爾喀什湖,西南到達喜馬拉雅山,南包括南海等,面積1300多萬平方公裡,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礎。
4.中華民國1912年-1949年(38年)臨時大總統孫中山。
5.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