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洛江畔的“紅木棉”一個基層政法幹部的堅守

作者:星星飛翔

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打洛鎮地處祖國西南邊陲,與緬甸撣邦東部第四特區接壤,邊境線長36.5公裡,大部分地段無天然屏障阻隔,邊境一線便道、捷徑較多。疫情防控下,打洛鎮幹部群衆擰成了“一股繩”,“黨政軍警民”合力守邊的無數個瞬間,形成了邊境線上“守邊有我、請黨放心”的紅色風景線。

在打洛鎮邊境線上的紅色風景裡,有一位80後的哈尼族幹部——高建華。自2021年3月任打洛鎮黨委副書記(專抓政法)以來,他毅然擔起強邊固防的職責,團結帶領全鎮各族群衆守衛家園。他似植根邊境一線的木棉樹,在艱苦的環境中生根發芽,筆直聳立。

打洛江畔的“紅木棉”一個基層政法幹部的堅守

打洛江畔的“紅木棉” 供圖

打洛江畔的“紅木棉”一個基層政法幹部的堅守

“是職責所在,也是價值所在”

“每天晚上閉上眼睛,滿腦都是巡查路線圖”,高建華說,開展疫情防控以來,各個防控卡點成了自己的“打卡地”,雖然來到打洛鎮工作還不到一年,所有守邊卡點、巡邏道已不知跑過多少遍。

聯防所建設初期,卡點的值守人員大多住在帳篷或簡易房裡,一遇暴雨,抵邊卡點住宿的房屋就被積水浸泡,雨後水坑又變成泥潭,讓值守的人員受了很多罪。雨季不時出現塌方,巡邏道上滿是泥濘,車輛無法通行,機車也常深陷其中,本就艱苦的守邊工作也是以變得更加危險。

2021年5月12日,大風扯斷原229堤壩卡點固定帳篷的繩子,将帳篷卷入河中。7月,打洛鎮常遭遇瓢潑大雨,江中水位迅速升高,水湧入卡點簡易房内,大量的雨水彙聚成流,将山體的石塊和泥土沖刷脫落,造成巡邏道阻塞。

為全力保障守邊人員的生活,高建華多方協調,用拖拉機将生活物資運送通過,組織民兵和附近群衆疏通道路,搶修卡點破損的房屋。

“卡點的房屋壞了可以修補,最重要的是值守人員的生命安全”,高建華說,邊境一線的卡點大多在山裡,每當遇上暴雨天氣,自己的心總是懸着的,必須挨個打電話到各一線卡點,确認人員都平安才能松口氣。

實體攔阻設施建設攻堅時期,時間緊、任務重,高建華持續在守邊卡點和施工地奔波,常常是早上起床,簡單吃過早飯就要往邊境一線出發,組織群衆參與,協調土地問題,督促現場施工……中午就吃包裡的餅幹和面包,吃晚飯常常也是9點以後。高建華說,疫情防控以來,全鎮1000餘人參與過義務建設,為了保衛家園,老百姓晚上割膠,白天義務參與強邊固防建設,自己沒有理由撐不住。

高建華一直記得,去年6月的一個中午,自己忙完時已錯過施工地的飯點,隻能吃早上準備的面包。一個附近務農的哈尼族老人看到他,問他說:“你吃飯了嗎?”高建華也用哈尼語回答:“吃面包”。老人放下鋤頭,打開包午飯的芭蕉葉,拿出僅有的一個雞蛋放到高建華面前,并對他說:“阿裡(意為:男孩子),你太辛苦了,這個給你吃!”。高建華本想謝絕老人的好意,可老人堅持把雞蛋塞到他的手中,對他說:“不管哪個支系的哈尼族都是一家人......”。那一刻,感激的淚水濕潤了高建華的眼眶。

高建華認為,作為一名政法幹部,應對急難險重是職責所在,老百姓這樣支援強邊固防,更是讓自己感受到辛苦付出的價值所在。

如今,打洛鎮強邊固防各項設施建成顯效,“黨政軍警民”合力守邊的防線日益堅固,守住了“外防輸入,内防反彈”的底線,全鎮新冠肺炎疫情實作“零輸入”“零感染”。

“金杯銀杯,也不如群衆的口碑”

去年3月,剛到打洛鎮任職的高建華就接到了“燙手山芋”——附近某個寨子村民與集體的土地糾紛長期争執不休。與集體鬧糾紛的是一位年近70的老人,當高建華家訪做工作時,老人不願出屋,高建華一直站在屋外,屋内不時傳出一聲“你走!”。 政法隊伍教育整頓開展後,西雙版納州的政法工作者們都更加深刻地領會到“幹好工作要先從真心為群衆辦實事做起”。作為政法工作者中的一員,高建華在工作中堅持把為群衆的事放在心上。從開展普法宣傳,協調社會各界,争取水泥、磚塊幫助村民修路,到為群衆解決實際困難,他用實際行動表達着真心和決心。

“人心都是肉長的,一次不行,我就去兩次、三次……總有一天能成”,高建華說,真心是做群衆工作的基礎,對方感受到自己的誠意,沖突就有化解的希望。從第一次家訪後,每當路過,高建華都要到老人家,即便對方不理睬自己,也要與之說說話。随着家訪的次數增加,老人開始出屋面談,并會遞過一個凳子,這讓高建華看到了希望。經過多次交談,高建華得知老人并不計較補償款少,而是覺得村幹部不尊重自己,才賭氣較勁。找到問題所在,就能對症下藥,高建華開始在村幹部和老人之間反複做工作,讓村幹部認識到工作沒有做到位,并陪同村幹部到老人家表示歉意,讓老人感受到自己被充分尊重。經過近半年數十次家訪,老人終于心平氣和地接受了補償款,不再與村幹部鬧别扭。此後,每當見到高建華路過,老人都會請他到家裡坐坐,臨走時挽留他吃飯,讓他有空常來聊聊天。

從“站着說話”“沒有水喝”到“有空常來”“留下吃飯”,解決該糾紛的過程成為高建華在化解群衆沖突糾紛工作中最有獲得感的一件事。高建華說,調節沖突糾紛和處理交通事故一樣,不能隻是責任劃分,更要案結事了。2010年,高建華剛到交警中隊工作,由于缺乏經驗,在處理一起交通事故時,認為自己隻要判定責任就行,沒有注重調解涉事雙方的沖突,結果雙方剛出交警隊中就打了起來。從那以後,處理該次事故的教訓高建華一直銘記在心,在做群衆工作時時刻提醒自己。

“爸爸,你在回來的路上嗎?”

從當兵退伍,先後成為法警、交警,再到鄉鎮任政法副書記,高建華沒少吃苦,更不怕吃苦,但是對家庭和親人,他的心裡卻有說不出的“苦”。

“爸爸,你在回來的路上嗎?”每當開啟視訊通話,女兒總是滿懷期待的詢問高建華是否能回家,而大多情況下,高建華隻能編着各種理由哄女兒消氣。去年5月,母親因心髒病住院,當時正值各項建設的攻堅期,繁重的任務讓高建華無法卸下肩上的擔子。

“強邊固防建設事關重大,一天也不能耽誤。”高建華說,那段時間每天都在各任務點之間奔波,施工點問題協調,疫情防控點生活保障,巡邏道塌方......最忙的時候一天接到超過200個電話,隻能将照顧母親的事交給弟弟,并叮囑妻子和女兒常去看望。由高建華長期在鄉鎮工作,妻子難以照顧兩個孩子,隻能把出生四個月的兒子斷奶後送回農村讓嶽父嶽母照顧。每當想起母親和孩子,内心的歉疚總會止不住地湧上高建華的心頭,難過的時候,一向堅強的他會獨自在宿舍裡悄悄流淚。

高建華說:“雖然強邊固防的任務繁重,但每當看到邊境線上那一面面迎風飄揚的黨旗、國旗,我堅信,我們一定能夠戰勝疫情,吃再多苦都值得。”

2022年1月的打洛鎮,氣溫逐漸回暖,木棉樹枝頭的花苞逐漸開放。高建華和打洛鎮衆多為強邊固防默默奉獻的幹部群衆一樣,繼續在邊境一線堅守着自己的使命,他們堅信,疫情終将結束,即将到來的春天裡,人們的生活會如木棉花一般鮮紅燦爛......

雲南網通訊員段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