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總拿全班第一:回顧少年周恩來在東北的學習生活

作者:上觀新聞

遼甯省檔案館珍藏着一份珍貴檔案,出自14歲的周恩來之手。

總拿全班第一:回顧少年周恩來在東北的學習生活

這是一幅周恩來将要離開就讀的奉天(今遼甯沈陽)東關模範學校時,贈予同學的題詞。這幅題詞筆迹流暢,浸染着中華少年願祖國強大騰飛的一片赤子之心。

1910年至1913年,周恩來曾在東北度過三年的學習生活,也是在這期間,他立下了“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

今天,讓我們一起重溫少年時期的周恩來在東北讀書時的往事。

各科成績名列前茅的少年

12歲的周恩來在1910年春,随三伯父周贻謙自江蘇淮安順大運河北上,最後落腳鐵嶺求學。從此,少年周恩來開始了一段新的生活。

在遼甯省鐵嶺一所名為銀岡書院的初級國小讀了半年書後,同年秋天,周恩來轉入了奉天第六高等國小堂(辛亥革命後改名為奉天東關模範學校)。這所學堂位于沈陽市大東門外,它是在清末“廢科舉,興學校”的思潮中剛剛開辦的新式學堂,這所學校既教授中國的經書,也讓學生們學習西方的新學。

在課堂上,老師經常向學生講述時局的危急和曆代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勵學生們的愛國熱情。在第六高等國小堂的教師中,有一位講授曆史的高亦吾老師。這位高老師思想進步,曾在宣統年間就剪去辮子,并且經常向學生講述反清革命理論,還把章太炎的文章和同盟會的刊物送給學生們讀,并将鄒容充滿激情的革命讀物《革命軍》借給周恩來看。

周恩來抓緊每一寸光陰廣泛學習各方面的知識,他熱烈追求新思想,關心國家的命運和社會的變革。在高亦吾老師的影響下,他先後閱讀了陳天華的《警世鐘》和《猛回頭》,章太炎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等書籍。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以及《蘇報》都是他經常閱讀的報刊。周恩來的眼界随着閱讀而拓寬,思想得到升華,對事物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一種為國家、為民族的未來而奮鬥的崇高責任感,已深深地植入這位少年心中。

周恩來在學校認真學習,各科成績都名列前茅,尤其是作文、書法和英文,每學期總是全班第一。當時學校每周一二都有作文課,他的文章常常被老師批上“傳觀”字樣,讓同學們互相傳閱學習。一個學期結束後,老師還會把他的文章貼在學校的“成績展覽處”上,向更多的同學展示。

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911年10月,在湖北武昌爆發了辛亥革命。消息很快傳到了奉天,周恩來聽到消息後非常振奮,他毅然剪去了象征清朝臣民的長辮子,同時還勸說在校的同學也剪掉辮子,穿短服,不要被長袍馬褂束縛住身體。

有一次,兼教修身課的校長在課堂向同學們提出“讀書是為了什麼”的問題後,有的同學回答:“為了家父而讀書。”有的回答:“為明禮而讀書。”也有的回答:“為光耀門楣而讀書。”當校長問到周恩來時,他莊重地回答:“為了中華之崛起。”校長一時沒聽清楚周恩來的南方口音,于是,他又大聲地重複了一遍:“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了中華之崛起!”

正是這一誓言,貫穿了周恩來的一生。

1912年10月,全校師生隆重集會,紀念東關模範學校建校兩周年。周恩來以《奉天東關模範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日感言》為題寫了一篇作文。文中提出,教與學的目的,都是為國家造就人才,使國家富強起來。學生在學習中應奮勉學習“深究而悉讨”“慎思而明辨”“受完全教育,成偉大人物,克負乎國家将來艱巨之責任”。校長和教師則“當禅其聰明,盡其才力”“為學生擇良教材,教習為學生謀深造就。守師嚴道尊之旨,除嚣張浮躁之習。注重道德教育,而輔之以實利美感,更振之以軍國民之精神”。

當時,周恩來隻是一名14歲的少年學生,但已表現出了高尚的志向和引人注目、卓爾不群的才能。國文老師在批閱這篇作文時,欣然批注道“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學不如此不足以言學,學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學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第二年,奉天舉辦的教育成績展覽會把這篇作文作為甲等文展出,并收入《奉天教育品展覽會國文成績》一書中。

暑假中的一次心靈觸動

暑假中,周恩來到同學何履桢家去做客。那裡是沈陽南郊沙河南岸的魏家樓子(現沈陽市蘇家屯區沙河鋪鎮魏家樓子村),也是當年日俄在華戰争的戰場。當地的老人向他們悲憤地訴說日俄軍隊血洗這個村莊時的悲慘情景。村後的山上留有沙俄立下的日俄奉天會戰沙俄陣亡将士碑,村東頭的煙龍山上有日本帝國主義所建的日俄奉天會戰日本第四軍戰績塔。

何履桢的祖父何殿甲帶他們登上日、俄兩軍曾有過激烈戰争的煙龍山,并且寫下這樣的詩句:“登彼龍山兮山巅,望彼河水兮潺潺。憶甲辰年兮神往,想日俄戰兮心酸。吾已生于斯兮長于斯,恨不能翺翔兮五湖煙。今吾老兮有何志願?圖自強兮在爾少年!”此次經曆對少年周恩來有極大的心靈觸動。在周恩來準備離開奉天東關模範學校時,還再次去探望了同窗好友何履桢的祖父何殿甲老先生。何老先生臨别時送給周恩來兩首詩和一篇文章,鼓勵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不息。

人生中不可替代的三年時光

在奉天東關模範學校的學習生活是短暫的,但是卻給少年周恩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6年,周恩來在和美國記者李勃曼的談話中曾說:“12歲那年,我離家去東北,這是我生活和思想轉變的關鍵,沒有這一次的離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無所成就……”這三年中,周恩來不僅在學業和思想上有了很大的長進,并且把身體也鍛煉得很強健。

周恩來到了東北後為了适應當地的環境,四季都堅持室外體育鍛煉。奉天的冬天,冰天雪地,北風呼嘯,寒風吹在臉上像刀割一樣,但他卻一直堅持在凜冽寒風中跑步、踢球、做操。

1966年7月,周恩來在北京曾對遼甯大學的學生說過:“我身體這樣好很感謝你們東北的高粱米飯和氣候。高粱米飯鍛煉了我的腸胃,增長了我的骨骼,改變了我的生活習慣。東北特有的氣候給了我很大的鍛煉,使身體能适應以後艱苦的戰争年代和繁忙的工作。”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楊蓉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檔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CCTV4國家記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