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夢想仗劍走天涯,沒想到在安檢被攔下。”表面上這句玩笑話說這是現代的無奈,其實更是社會平安的保證和象征。那古代是不是就沒有相關限制呢?并不是,古代也不是曆朝曆代都讓老百姓舞槍弄棒的,拿着刀劍橫沖直撞就更不行了,越到後來越是如此。不過有一個漫長曆史時期卻是可以想帶刀帶刀,想帶劍帶劍的。

匈奴的噩夢,大漢兵魂--環首漢刀!
《宋書·禮志五》記載:“漢制,自天子至于百官,無不佩刀。司馬彪志具有其制。”意為漢代制度,從天子到百官,沒有不佩帶刀的。司馬彪《續漢書志》記載了佩刀制度。佩刀是當時貴族的特權和象征,不配還不行,不然就是違反禮法和國家規定。并且從上到下建立了一整套佩刀的嚴密等級制度,既不能僭越,也不能下移。不過這些貴族基本上不用打仗,刀又沒有那麼便攜,是以實際執行起來可能沒有那麼嚴格。倒不是說不佩刀了,而是改成了劍了。劍比刀更便攜,也更符合貴族尤其是士族君子的氣質,是以實際上佩劍也很受歡迎。比如“漢高祖為泗水亭長,拔劍斬白蛇。”是說漢高祖劉邦當泗水亭長時,拔出佩劍斬殺白蛇。這件事大機率是虛構的,為了神化劉邦,畢竟《史記》中記載的類似事件不止一次。劉邦當時這個泗水亭長,相當于今天的鄉鎮派出所所長,算不上貴族,甚至連個像樣的官都不是。但是卻随身有佩劍,其實是當時秦朝末年收繳兵器的結果,他這把劍是工作用劍,不是自己配的。劉邦建立西漢以後,一反秦朝苛政,大多放開了民間限制,是以西漢往後帶刀劍之風盛行。“隽不疑雲:“劍者,君子武備。””隽不疑就說:“劍,是君子防身武器。”古代沒有110,遇險主要靠自救,畢竟來不及。是以除了防身之外,貴族也即是肉食者還作為日常飲食必備的餐具。
漢劍,圖檔源于網絡
東漢時依然如故,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張衡《東京賦》“纡黃組,腰幹将。” 然則自人君至士人,又帶劍也。”即是說張衡《東京賦》寫道,“系着绶帶,腰間佩帶幹将寶劍”。幹将是春秋時期著名鑄劍師,他的名字後來成為寶劍的代名詞。這樣看來,從皇帝直到一般士人,都佩帶劍。不管是皇帝還是一般士人都不是平民百姓,佩劍仍然是社會中上層的象征,隻不過沒有西漢那麼嚴格了,而且西漢的官方規定是佩刀,到東漢就成了佩劍占據主流了。東漢是世族豪強支配社會的時期,士族社會就從此逐漸成型,佩劍無論從外形還是實用程度都更符合他們的要求,是以就代替了佩刀。不過士族社會并非事必躬親,佩劍到底隻是象征。既然是象征,那什麼劍就無所謂了。“自晉代以來,始以木劍代刃劍。”從晉代以後,才用木劍代替鐵刃劍作佩劍。這幾句話都出自南朝蕭梁時人沈約所著《宋書·禮志五》,那也就是說從西晉到南朝齊梁士族社會仍然是佩劍,隻不過有些不佩真劍,佩木劍了。佩劍一般是不拔出來的,真假誰也不知道,隻是個裝飾品而已。再說中國的士族不像西方中世紀的騎士那樣一言不合就決鬥,那種粗鄙的行為在中國諸般講究的士君子看來隻會隻會嗤之以鼻!
(關注“讀史奇聞錄”百度百家号、今日頭條号和微信公衆号,領略曆史上的奇聞異事,個人原創,敬請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