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鏡頭裡的乳腺科醫生:在科普視訊中,成為解說疾病的人

作者:南方plus用戶端

視訊加載中...

(視訊|鏡頭裡的乳腺科醫生:在科普視訊中,成為解說疾病的人,時長共37秒)

鏡頭裡的乳腺科醫生:在科普視訊中,成為解說疾病的人

“翻看2021年的問診資訊,遺憾是有的,就像與我們互動頻次最多的朋友最後還是離我們而去。但更多的是驚喜,不管是疾病的治愈,還是期待術後妊娠的兩位準媽媽給我們傳來的喜訊。”

林穎對着鏡頭繼續平靜地講道:“作為醫生,職業的特性讓我們見證了悲傷,也見證着各種來之不易的歡喜。”

林穎是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甲狀腺乳腺外科的行政副主任,她有着20餘年的從醫經驗。自2020年7月起,她又有了一個新身份——科普視訊“UP主”。她相信科普乳腺癌知識能給患者帶來更多的力量:往前一步,是對乳腺癌的早篩、早治療。繼續往前一步,是減少患者及其家屬因疾病帶來的傷痛。

1月中旬,記者見到林穎時,她正在咖啡館裡和其他人談工作,戴着一副黑框眼鏡、身着一件暗色羽絨的林穎,說起話來表情輕松明朗。

“明天上午我有4台手術要做,這還不算多的。”如今,林穎已經在視訊号上釋出近80部科普視訊,在這些視訊中,林穎科普了有關乳腺癌以及乳腺外科的各方面知識,而乳腺癌,是目前全世界以及中國女性最常見的惡性惡性良性腫瘤。

科普帶給患者的力量

自疫情發生以來,在有門診的工作日,基本一天有120多個挂号等着她,“這個數量還是算少的,疫情之前,一般我會超負荷地看180個。”20多年的從醫經驗告訴她,部分前來挂号、久久等待的市民因為對基本的乳腺癌知識不了解,在并沒有病痛之時,出于“不放心”,也會選擇到醫院來問診。

另一方面,林穎很早便開始線上上與病患互動。但她發現,盡管大衆對乳腺癌的認識在不斷提高,但閱聽人接收資訊的管道雜亂且有不少是“僞科學”。

也有患者直到乳腺癌晚期才來就診,此前對于自己身體上的疼痛沒有過多警覺。去年,林穎接診的300多個乳腺癌患者中,年齡最小的僅有17歲。“發現的時候已經到Ⅲ期,我們為其做了乳房切除手術和重建手術。”患者不懂身體生病時帶來的“警示信号”,林穎不由思忖,這樣的情況并非孤例,她見得太多。

“司空見慣”背後是對患者的惋惜和身為醫者的自省。

“如果可以将更多有關乳房健康、乳腺癌知識傳播出去,讓市民對其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是不是就可能減少醫療資源浪費,也讓更多人早篩、早治療?”這個藏于心中的疑問,是她做科普視訊的動力,也是其進一步探索科普視訊發展的目标。

每期視訊時長往往隻有1分鐘左右,但每期内容都經過林穎和團隊斟酌,也是團隊在工作業餘時間制作的。她每月會整理一個内容大綱,找一天集中連拍幾期,視訊制作之後再形成文字發在公衆号上。

鏡頭裡的乳腺科醫生:在科普視訊中,成為解說疾病的人

林穎的科普視訊号。

用輕松活潑的語調深入淺出地講述醫學知識,發現市民的“知識盲區”集中點,及時與視訊下方的評論進行互動……林穎更忙了。

但她希望,科普視訊的出現,可以幫助那些對基礎常識有疑問的市民,在視訊裡找到相關答案,“因為我的工作時間也有限,這也是給其他惡性良性腫瘤患者更多的面診時間。”她說。

淩晨3:50的醫囑,早上5:39的答複

在采訪中,當談及自己不甚熟悉的其他學科時,林穎總是笑着說一句:“要是看到相關有趣的知識,也可以分享給我。”她也會主動拿起手機,打開“NEJM醫學前沿”(記者注:是《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官方授權的中文版電子周刊),告訴記者她擷取最新醫學研究的相關管道。

采訪林穎的過程,更像是一次坦誠的溝通。聊到一半,雙方有了一定的了解,她也會表示,自己在接受采訪前也有一點緊張。她給人感覺親和、活潑,也展現了自己在科普視訊裡風趣真實的一面。

回想起年輕時的求學、工作經曆,相較于彼時更多的是盡責盡職治療病人。如今的她已是醫院的骨幹,承擔着醫療、科研等方面的壓力。不過,聽聽音樂、看看日劇是她多年來的解壓方式,那些充滿正能量的劇情,讓她得以在工作接觸到的病痛哀傷中,尋得自洽方式。

林穎也喜歡和年輕人待在一塊。無論是自己帶的研究所學生、博士生,還是科室裡年輕的同僚,在他們身上,林穎總能學到一些當下的新知識。科普視訊的制作便是和幾位年輕的夥伴一塊合作完成——兩個已畢業的同學,和醫院裡的三個同僚。

林穎還是一位母親。正讀高中的女兒在學校和同學們一塊,發起了“衛生巾互助盒”活動,這在林穎看來富有意義。女兒對醫學與社會學間的交叉學科産生了興趣,林穎也鼓勵其往這方面發展。

回顧2021年,林穎表示,除日常的病房工作外,其團隊線上上的醫随平台累計登入103小時,處理問詢2萬餘條,有淩晨3:50的醫囑,也有早上5:39的答複。她關注患者的疾痛,也關注疾痛背後每個女性的生命曆程。

科普之外,還有更多建立醫患信任的努力

每個個體的命運和時代緊緊相連。這落到林穎的實際工作中,也可以尋得諸多注解。

去年12月,“70萬一針的天價藥進醫保”登上了熱搜,國家醫保局談判代表、福建省醫保局藥械采購監管處處長張勁妮的“靈魂砍價”也刷屏朋友圈。經過醫保部門八輪價格談判,原本70萬元一針的罕見病藥品諾西那生鈉注射液價格最終以低于3.3萬元每針的價格成交,整場談判持續了一個半小時。

鏡頭裡的乳腺科醫生:在科普視訊中,成為解說疾病的人

去年12月,國家醫保局談判代表、福建省醫保局藥械采購監管處處長張勁妮的“靈魂砍價”。

此外。2021年底,國家醫療保障局召開新聞釋出會公布2021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結果。本次調整,共計對117個藥品進行了談判,談判成功94 個,總體成功率80.34%。其中,目錄外85個獨家藥品談成67個,成功率78.82%,平均降價 61.71%,最終74種藥品新增進入目錄,于2022 年1月1日執行。

其中也不乏與治療乳腺癌息息相關的藥物。看到這則新聞,林穎也看到了國内在醫學治療标準化、人文關懷上的進步。她舉例解釋道,本次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共涉及三個乳腺癌用藥,分别為阿貝西利片、甲磺酸艾立布林注射液和馬來酸奈拉替尼片,涵蓋了激素受體陽性型、三陰型、Her2陽性等多個分子分型,患者受益面廣泛。

鏡頭裡的乳腺科醫生:在科普視訊中,成為解說疾病的人

本次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共涉及三個乳腺癌用藥,為患者及其家庭減輕負擔。

她表示,随着藥物進入醫保目錄,談判降價與醫保加持,大大提高了患者對藥物的經濟可及性。如阿貝西利片,既往一個月的治療費用大約為15500元,今年1月1日醫保降價後,患者每月治療費用僅為4760元,患者還可進行醫保報帳,廣州本地患者通過門診特殊疾病可報帳90%,自費不到500元就可使用該藥物。“這對患者和其家庭而言是極大的寬慰,也是我從醫20年間看到的進步。”

當然,和其他醫務工作者一樣,林穎也在不斷探尋乳腺癌綜合治療的更多可能性。她強調,除了科普宣教的努力,更多的進步還需要國家政策、醫療體系、醫院管理等方面的完善,這需要多方的努力。

據悉,乳腺癌強調綜合治療,整個治療過程多可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化療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治療手段。乳腺癌患者通常病情相對平穩,預期生存時間長,生活品質的保障非常重要。而更加規範和便捷的化療模式,能夠幫助提升患者在治療期内的生活品質。是以,越來越多的醫院都開始開展乳腺癌的日間化療。

日間化療是指在24小時内完成患者1次化療的全過程,主要包括患者登記、方案制定、處方開立、藥物配置、化療藥物輸注、化療後觀察等多個過程。要保證壓縮住院時間内的治療安全性,就必須依賴于專科技術的把握和輔助力量的強大。

“日間化療的好處對患者來說,他當天不需要住院,當天化療完便可以先回家。”林穎指出,相比于普通的住院治療模式,日間化療具有縮短治療時間、提高治療效率、減輕患者負擔等諸多優點。

“但這也意味着,針對日間化療的個體全程管理便十分重要。”林穎坦言,目前國内的日間化療仍處于發展階段,這與相關政策制定、患者住院理念以及醫保報帳比例都有關,需避免體系的不成熟,或者醫患之間的資訊溝通受限。

在她看來,無論是門診問診、術後的日間治療,想要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這其中都需要建構一個良好的資訊溝通管道,為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做努力。

當然,制作科普視訊也會遇到瓶頸。如何将視訊長久做下去?林穎對此開始反複思索。“因為我們的主題比較窄,但如果可以牽涉到更多和人文關懷有關的科普,比如關注患者的心理,醫務社工的發展等,也是很有意義的。”她說。

【記者】楊瓊

【作者】 楊瓊

南方探針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