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發揚光大!中國裝備的“側衛”系列戰機數量,為何能超過俄羅斯?

作者:軍武次位面

【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近日,《中國軍網》展示了東部戰區航空兵某部隊,在新年第一飛的部分資料,比較有意思的是,這一次集中出現的某款機型,其明顯的斜切垂尾、前部雷達罩以及獨特的雙座外形,表明這是大陸從俄羅斯引進的蘇-27UBK雙座教練機。這款國内在90年代引進的戰鬥機,在20多年後居然還在空軍中繼續服役的現實,引起了外界的一陣驚詫。而事實上,由于國内先後從俄羅斯引進了蘇-27SK/UBK、蘇-30MKK、蘇-35SK等型号,同時,國内又通過組裝、仿制及改進的方式,生産了殲-11、殲-15、殲-16等戰機。使得空軍中目前服役的“側衛”系列戰機總數量,實際上已超過了“側衛”的原産地俄羅斯,在證明“側衛”本身優秀基礎設計的同時,也書寫了一段“側衛”在中國的傳奇故事。

發揚光大!中國裝備的“側衛”系列戰機數量,為何能超過俄羅斯?

▲遠處的就是蘇-27UBK機群

國内引進的第一批“側衛”,是24架蘇-27SK/UBK,中包括18架單座型蘇-27SK和6架雙座教練型蘇-27UBK。由于對其性能比較滿意,國内又以相似價格,引進了第二批24架蘇-27SK/UBK,型号配置與第一批大體類似(也有資料指出,俄羅斯第一批實際傳遞了共26架蘇-27,第二批則是傳遞了22架,但尚未見到官方正式報道)。而在90年代末期,國内基于自身需求,又引進了第三批28架蘇-27UBK,這次全部是雙座教練型号,使得蘇-27的總引進數量達到76架。如今前48架蘇-27已基本退役,主要是第三批引進的28架蘇-27UBK還在服役,此次官方公開展示的蘇-27UBK機群,應該就是來自于這一批。

發揚光大!中國裝備的“側衛”系列戰機數量,為何能超過俄羅斯?

▲國内早年裝備的蘇-27機群

在蘇-27之後,國内又引進了蘇-30MKK,和加強對海攻擊能力的蘇-30MK2,總數量為100架。而實際上,俄羅斯真正傳遞的蘇-30數量為102架,多出的兩架,是俄羅斯最初生産的,帶有試驗性質的兩架蘇-30MKK,編号為“藍色503”以及“藍色504”,兩者也承擔了一定的試飛任務。當俄方傳遞第一批蘇-30MKK時,也将這兩架一起傳遞。實際上,國内早就為這兩架蘇-30MKK支付了制造費用,第一批采購的蘇-30MKK數量,實際上是40架,而不是38架。隻不過由于這兩架蘇-30MKK在進入空軍中服役後,主要承擔訓練任務,是以沒有引起太大關注。至于最後購買的24架蘇-35,則廣為外界熟知,基本上沒有争議。

發揚光大!中國裝備的“側衛”系列戰機數量,為何能超過俄羅斯?

▲進行反艦飛彈測試的“藍色503”号機

至于國内組裝生産的第一批“側衛”,自然是殲-11A戰鬥機,其生産數量約為105架。而在這之後,國内在殲-11A基礎上,通過使用國産雷達和渦扇-10發動機,生産了被稱為殲-11B和雙座教練型殲-11BS的改進型号。由于其基本不再使用俄制裝置,使得制造成本大大降低,再加上空軍對其有極為迫切的需求,是以殲-11B的年生産速度,迅速從殲-11A的15到20架,飙升至35到40架的水準。并且從2007年一直生産到2015年左右,總計下線了約280到300架(其中包括海軍使用的殲-11BH和殲-11BSH)。

發揚光大!中國裝備的“側衛”系列戰機數量,為何能超過俄羅斯?

▲殲-11B的裝備規模很大

在這之後,海軍也由于“遼甯”号航母改造完畢,開發了殲-15重型艦載機,其效仿了蘇聯時代蘇-33艦載機的獨特的三翼面設計,目前生産數量一般認為在70到80架左右。而在殲-15之後,當然是被稱為國産“側衛”終極改進型号的殲-16,其整體技術水準已經達到了與蘇-35不相上下的程度,目前外界普遍認為,殲-16及殲-16D電子戰機的總生産數量,已超過200架。是以空軍和海航目前保有的“側衛”系列總數量,大緻在740架到760架左右。

發揚光大!中國裝備的“側衛”系列戰機數量,為何能超過俄羅斯?

▲殲-16的技術水準非常棒

相比之下,俄羅斯雖然是“側衛”系列的發源地,僅僅是蘇-27系列就生産了680架,但其中有280餘架,出口到其他國家,剩餘的約400架蘇-27,雖然也分布到俄羅斯空軍和海航部隊中,但其中有100餘架已經退役封存。目前在俄羅斯軍中服役的蘇-27現代化改進型号總數,大概在280架左右。此外,俄羅斯在向中國提供蘇-30MKK,和為印度提供蘇-30MKI後,也利用成熟生産線為自己生産了一定數量的蘇-30。

發揚光大!中國裝備的“側衛”系列戰機數量,為何能超過俄羅斯?

▲蘇-27SM3是俄羅斯自用蘇-27的終極型号

其中,在蘇-30MKI基礎上改進而來的蘇-30SM,生産了約120架,目前是俄羅斯空天軍和海航部隊中的主力多用途戰機,蘇-30MKK生産了20餘架,但主要作為教練機來使用。至于被俄羅斯稱為“第四代++”的蘇-35,目前還在繼續生産,其服役數量大緻在120架左右。此外,俄羅斯還在蘇-27機體上,發展出了一款極為特殊的衍生型号,也就是蘇-34戰鬥轟炸機。

發揚光大!中國裝備的“側衛”系列戰機數量,為何能超過俄羅斯?

▲蘇-30SM性能很不錯

作為整個“側衛”系列中最有辨識度的型号,蘇-34奇特的機頭設計,使得其獲得了“鴨嘴獸”的稱号,是俄羅斯用來取代蘇-24戰鬥轟炸機的主力裝備。在2008年和2012年,分兩次共采購了124架,并且在2020年又一次追加了訂單,使得目前服役的蘇-34數量,應該在130架左右,再加上俄羅斯海軍艦載航空兵的18架蘇-33。目前俄羅斯空天軍及海航服役的所有“側衛”總數,應該在680到690架左右,已然呈現出,低于中國空軍及海航服役“側衛”總數的情況。

發揚光大!中國裝備的“側衛”系列戰機數量,為何能超過俄羅斯?

▲這就是蘇-34為什麼被稱作是“鴨嘴獸”

這種局面,很鮮明地展示了,俄羅斯雖然從蘇聯繼承了蘇-27的整套設計、生産制造體系,但由于90年代其航空工業的混亂,使得蘇-27後續發展受到了很大影響。再加上俄羅斯近年來經濟發展始終有限,其空天軍及海航獲得的采購資金并不充裕,并且往往也是注入更加關鍵的核武器領域。使得其先進戰鬥機的裝備數量,近年來逐漸下滑,以至于最終出現,“側衛”系列戰鬥機裝備總數,反而不及中國裝備“側衛”總規模的窘況。

發揚光大!中國裝備的“側衛”系列戰機數量,為何能超過俄羅斯?

▲國内裝備的殲-16機群

更重要的是,俄羅斯近年來大力發展的蘇-57隐身戰鬥機,雖然比中國殲-20早一年首飛,但近年來始終問題不斷,甚至出現了首架蘇-57量産型因意外墜毀的重大事故。即使俄羅斯航空工業為了提高外界對蘇-57的信心,演化出了種種特殊說辭展示蘇-57的狀态。但不可否認的是,相比于目前殲-20高速生産,并進一步演化出改進型号,以及在2021年7月一次性高調展示15架的壯觀景象,已經是明顯不如。在目前蘇聯遺留下來的先進航空技術遺産,已基本消耗殆盡的情況下,俄羅斯航空工業在先進戰鬥機領域究竟如何發展,這是一個需要其深思的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