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堆山”思維引領區域整體崛起

作者:光明網

作者:鄧智團,系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放眼世界,單個城市間競争已讓位于由中心城市引領區域協調發展的城市群競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國家戰略布局,必然要求作為極核之一的成都,加快提升産業能級,增強區域帶動力。長三角是大陸經濟發展和一體化發展最高的區域之一,作為長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的上海,如何在引領帶動推進區域一體化程序中謀劃發展,對成都尊重客觀經濟規律,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都都市圈建設中持續提升極核能級,進而在帶領區域協調發展、整體崛起中實作産業能級躍遷攀升,有參考借鑒價值。

中心城市的發展

要“堆小山”帶領區域整體崛起

目前,大都市區、都市圈和城市群,這些由首位城市或中心城市帶領發展的區域,已成為人口和經濟活動高度集聚的主要空間形式。深入認識中心城市與所依托區域的互相關系,有助于更好地發揮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加速區域協調發展。

一是從單體城市向大都市區、都市圈和城市群轉變是客觀經濟規律。在交通和資訊技術加速變革下,城市是區域中的城市,城市也是網絡中的城市。中心城市與所在區域特别是相鄰城市的聯系愈發密切,并形成不同空間形式。早在1910年美國便開始使用大都市區來描述和統計城市聯合體,1944年的《大倫敦規劃》成為世界上首個跨城市行政邊界的都市圈規劃,該規劃也直接催生了1946年的《大上海都市計劃》和1958年日本東京的《第一次首都圈建設規劃》。到1950年代,學者戈特曼正式提出所謂的城市群,特别是他當時提出的城市群識别标準和世界六大城市群概念至今仍然得到普遍認可。随着理論研究和政策實踐不斷深入,大都市區、都市圈和城市群作為中心城市向外釋放區域帶動力在不同空間尺度的反映,是人口和經濟活動向優勢區域集中的客觀經濟現象。

二是中心城市的發展要“堆小山”不要“造孤樓”。城市的發展主要由集聚和擴散兩大關鍵力量決定,中心城市與所在區域的關系也被這兩大力量主導。要真正成為一個具有可持續競争力的都市圈或城市群,中心城市和鄰近城市的協調發展,不僅需要實作1+1>2,更要讓參與進來的每個城市收益大于損失,也就是各自的1>1。中心城市與所在區域的發展如同“堆小山”,要想把作為“山頂”的中心城市變得更高,就需要更廣的腹地和更高的山體,也就是所在區域要整體提升,而不能建一棟高聳入雲的“孤樓”,是以中心城市要克服對要素和貨物便利流動的疑慮,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态度推動區域協調。如東京外圍有千葉、橫濱和埼玉等城市,其中人口近400萬的橫濱離東京市中心僅30公裡;紐約外圍有相距15公裡的紐瓦克市等。從國内經驗來看,上海與蘇州、廣州與佛山的同城化發展,是1+1>2且各自的1>1的典型。

三是中心城市區域帶動力源自功能錯位和産業分工。對中心城市區域帶動力的認識有一個誤區,那就是把所謂的城市首位度越高視作城市越有競争力。然而,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城市首位度是城市競争力的表象,是結果,而不是原因。城市首位度從最初城市人口規模分布的經驗現象,卻在從學術圈破圈進入政策實踐後被錯誤地視作客觀規律,難免誤導基于此的理念和政策。拉長曆史線,全球層面、國家層面和區域層面等不同空間尺度上首位城市的首位度必然不斷下降的(一些發展國家的首位城市以上升為主,但随着這些國家區域不平衡得到緩解,首位城市的首位度也将下降),但他們競争力并未被視作減弱,如紐約在全球或美國的首位度是下降的,東京之于亞洲或日本如此,上海之于大陸或長三角亦是如此。是以,中心城市的區域帶動力甚至全球競争力,展現首位度的規模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核心功能和産業能級,這要求中心城市重視功能提升和産業更新,以在區域協調發展中保持和提升競争力。如東京都市圈形成東京以總部經濟、專業服務(包括地區總部和研發等功能性總部)+外圍城市注重服務業與制造的分工格局,外圍城市經濟總量不斷上升,東京的産業能級和區域帶動力也在同步提升。

上海在引領長三角一體化中

提升産業能級

目前大陸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城市群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之外,還有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作為大陸經濟最活躍、開放水準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一體化發展曆史長,總體水準高。近年,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龍頭城市,上海充分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聚焦城市綜合能級和核心競争力,在帶動區域協調發展中不斷提升産業能級。

一是堅定地在服務全國發展大局中謀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工作時就指出,做好上海工作要放在中央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上、放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放在全國發展大格局中、放在國家對長三角的總體部署中思考和謀劃,這“四個放在”就是在服務全國中發展上海。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交給上海“三大任務、一大平台”新的任務,上海在貫徹落實新任務的過程中,增強科技創新第一動力,推動改革系統內建,推進高水準制度型開放,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準,在服務全國發展大局中謀劃上海城市發展。

二是着力發揮區域帶動力增強核心功能。上海是大陸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近幾年堅持高品質發展要求,聚焦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産業引領和開放樞紐門戶“四大功能”,深化國際經濟、金融、航運、貿易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建設,全力打響“上海服務”“上海制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堅持硬體和軟體建設一起抓,着力構築新時代上海發展的戰略優勢,加快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争力,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實施《中共上海市委關于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争力的意見》《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關于全力打響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動高品質發展的若幹意見》《中共上海市委關于厚植城市精神彰顯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的意見》等,在積極發揮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帶動作用過程中提升城市綜合功能和産業能級。

三是重視重大戰略重大項目的強勁帶動力。區域協調發展,目的在發展,重點在協調,關鍵抓手是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大項目、重大平台。在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程序中,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生态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和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等相繼成為國家重大戰略。臨港新片區着重進行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準開放,打造長三角以及國内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的重要跳闆,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重要通道。在青浦、吳江和嘉善的生态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是一體化制度創新試驗田,重點進行規劃管理、土地管理、投資管理、要素流動、财稅分享、公共服務政策的一體化探索。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構出上海虹橋商務區、北向拓展帶和南向拓展帶的“一核兩帶”發展格局,着力建設國際化中央商務區,着力建構國際貿易中心新平台,着力提升服務長三角和聯通國際的能力,以高水準協同開放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四是注重貢獻“長闆”強化産業錯位分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确要求三省一市要處理好共性和個性、合作和競争、集聚和輻射的關系,把“長闆”貢獻出來,避免重複建設。上海堅持現代服務業為主體,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戰略定位,聚焦內建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三大産業”,發展創新型、服務型、總部型、開放型和流量型“五型經濟”,注重與長三角城市間功能錯位和産業分工,積極推動産業鍊和價值鍊攀升,持續提升産業發展能級。特别是,随着長三角交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水準的提升,人才和要素流動更加便利,總部和研發放上海、生産制造放蘇浙皖的類似東京都市圈産業分工格局正在逐漸成形,加之《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方案》的相繼出台,也讓長三角地區産業分工與科技創新合作格局不斷優化,上海的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産業引領功能得到增強。

來源: 成都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