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年燈年餅

文/鄭永濤

青未了||年燈年餅

年燈流傳于我的故鄉冀南一帶,是用蒸好的黍子面做成的既可點亮祈福又可食用的年俗食品。而年餅,則是用蒸好的黍子面裹糖煎制的一種又香又甜又軟的面餅,是過年時不可或缺的風俗年味。在中國民間,賦予食品以藝術性、觀賞性的不在少數,然而将食品與燈融合在一起的卻并不多見,由此可見年燈的獨特性。而年燈之是以叫年燈,主要還是因為它是過年時才蒸做的。它在濃郁了年味、寄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時,也與同是黍子面做的年餅一起,共同組成了故鄉人春節記憶裡的一道美味。

年燈是在元宵節時點的,但不是隻點一晚,而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晚都要點。十四晚上是試燈,十五晚上是點年燈,十六晚上叫點乏燈。元宵節這個關于燈的傳統節日,在冀南一帶也叫小年。在我的故鄉,元宵節時不僅要點煙花、點燈籠,也要點年燈。因為十四晚上就要試燈,是以蒸年面、做年燈通常在正月十三進行,而且十三這天要蒸出三天用的全部年燈。故鄉人說,十三蒸燈,揚場有風,是催人勤謹的一句諺語。婦人們将黍子面兌溫水和勻,然後揉成窩頭狀放入蒸籠,蒸籠冒汽後蒸半小時即成年面。但這還不是成品的年面,須在這半成品年面上再灑些白面和勻,否則就會又軟又粘,面涼後也會變得格外的硬。年面蒸好後,就要将年面做成年燈了。拽一塊年面揉成圓柱狀,用刀切成一截一截,然後将一端蹾實作底子,将另一端用手捏出用來盛油的凹槽,這年燈就算是做成了。除此之外,婦人們還要用靈巧的手做一個鴨子樣的年燈、一個雞樣的年燈和一個狗樣的年燈,這三個年燈也都有油槽,不過隻在元宵節的晚上點。

待到十四晚上試燈的時候,婦人們将棉絮卷成燈芯插入年燈的油槽中,接着把植物油倒入油槽并點燃燈芯,然後将這一豆豆光亮放到各個神位前敬以衆神,祈求吉祥。元宵節的晚上,人們會點亮最多的年燈,不僅神位前要放,屋裡屋外的各個地方、各個角落都要放,而且還要端着年燈認真地四處照照,因為故鄉的人們相信,年燈的光亮可以祛除蠍蟲病害,能夠辟邪和祈求平安、吉祥。人們将鴨子年燈置于碗中放到水缸裡,将雞年燈放到鍋台上,将狗年燈放到狗窩上。舊時的說法是,鴨子年燈熄滅時頭朝向哪個方向,哪裡來年便風調雨順,雞年燈可防鍋台招引螞蟻,狗年燈可護佑家狗平安。元宵節的晚上,家家戶戶屋裡屋外燈影閃爍,遠遠望去,一派祥和而溫馨的景象。這搖曳的昏黃的燈光,溫和而沉靜,使人感到溫暖,感到踏實。尤其是水缸裡的鴨子年燈,馱着一豆燈光在水面上靜靜地浮動,映照出滿盈盈的一缸光亮,清澈而安詳,叫人留戀。小時候,我極為樂于參與點年燈這一年俗,也很相信先人們流傳下來的說法。我端着年燈,會認真地照遍家裡的角角落落,甚或茅房裡也要照一照的。關于年燈,故鄉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元宵節的晚上,頭一次過年的嬰兒要看七家年燈,而且是不同姓的七家,據說看過七家年燈之後孩子就會更加眼明、聰慧。于是,元宵節的晚上,年輕的母親們抱着孩子急匆匆串門看年燈的情景,也成為故鄉元宵節裡的一道流動的風景。

青未了||年燈年餅

待看完煙花回到家後,年燈大都已經油盡燈熄。人們會将點完的年燈收起,到十六清早烤雜病時用。烤雜病也是故鄉的年俗之一,就是在正月十六的清早到家門外點起篝火來烤,據說烤過篝火之後身體就會健健康康,遠離疾病之苦。在這烤雜病過程中,烤年燈是必不可少的。将年燈燈芯取出擲入火中,然後放到篝火旁慢慢烘烤,等到外皮烤到焦黃時,便要伸手快速地将年燈取回了。此時的年燈可是一道極為誘人的美味,外焦裡嫩,味道香甜,孩子們是要争搶着來享用的。拽一塊放入口中,或一口塞進嘴裡,那個得意勁兒,絕不亞于得了一個紅包。吃罷年燈後,孩子們嘴上都是黑乎乎一片,沒有一個幹淨的,俨然一個個小包公。而之是以要烤年燈、吃年燈,主要還是為着護眼的說法。據說吃了烤過的年燈,眼睛會更加明亮,且不患眼疾。對于有關年燈的這些說法,我們沒有必要去探究它們的科學性,它隻是故鄉人對健康、平安的祈求,是對新的一年的祈盼,寄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說完年燈,就不能不說一說年餅了。做年燈其實用不了多少年面,蒸的半盆子年面,大部分還是用來煎年餅的。在故鄉,煎年餅是婦人們的專長。從面團上拽下一塊塊年面,然後用一雙靈巧的手包進紅糖揉成孩子巴掌大小的餅狀,接着再放進油鍋中煎制。待年餅變成焦黃時,這香甜可口又燙嘴的年餅就煎好了。煎好的年餅外焦裡嫩,本來就香甜的年面再加上油煎的香和紅糖的甜,這該是怎樣一道美味。用筷子夾一塊剛出鍋的年餅放到嘴邊試探着咬一口,當年餅觸碰到舌尖的時候,那極緻的香甜會直鑽進心底,深深埋進關于春節的記憶之中。這隻有在過年時才能享用的年餅,這一家人一起分享年餅時的情景,會連同着質樸的香甜和團圓的溫馨,深深地埋進每一個故鄉人的記憶深處。

近年來,随着外出務工隊伍的日漸壯大,越來越多的家庭隻有在過年時才能團圓了,因而這年餅也便與母親一起有了更深、更濃的一層情愫。故鄉的母親,在兒女回家過完年臨行前,都渴望能吃幾塊自己親手煎的年餅,盡管這年餅并不能多吃。似乎隻有吃了這年餅,才算是完整地過了一個年,才算是真正回了一趟家。她總是想把自己的牽挂、擔憂和不舍煎進可口的年餅裡,然而日漸昏花的老眼和顫顫巍巍的拙手,再加上兒行千裡的心神不甯,卻總是将年餅煎過了火候。吃了年餅,踏上遠行的路,母親便又開始了下一個祈盼……

年燈,年餅,故鄉的年……

青未了||年燈年餅

(圖檔源自網絡)

【作者簡介】鄭永濤,筆名土生,男,1984年生,河北邯鄲人,畢業于江西大宇學院中文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散文學會會員,邯鄲市作家協會理事,邯鄲市肥鄉區作家協會主席。作品散見于《解放軍報》《法治日報》《人民公安報》《中國城市報》《中國婦女報》《國文學習報》《作文周刊》《河北日報》《河北法制報》《河北農民報》等多家報刊,出版有散文集《土生土長》。曾在駐京空軍某部服役。

《當代散文》由山東省散文學會主辦,散文雙月刊,主要發表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歡迎山東籍散文作家申請加入山東省散文學會。山東省散文學會常年舉辦各種散文活動,為作家提供圖書出版服務,歡迎聯系。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第二屆“青未了”散文獎征稿要求

征集作品體裁為散文,以聚焦民生、觀照生活、反映時代為内容,包括齊魯風情、文化走筆、時代生活三個主題。

要求思想健康向上,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可讀性,必須是作者新近一年内創作且具備完全著作權和傳播權的原創作品,嚴禁抄襲,字數限制在10000字以内。

征稿時間

2022年1月14日至5月31日。

參與方式

下載下傳齊魯壹點用戶端,申請壹點号并釋出文章,标題格式為“青未了|文章标題”。

文章末尾注明作者簡介,壹點号為唯一投稿平台。

評選時間

2022年6月1日至6月30日。

作品征集結束後,專家評審團将對參評作品進行評選、公示,并舉辦頒獎典禮和研讨論壇。

獎項設定

本屆散文獎設定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網絡人氣獎以及優秀獎。

支援機關

濟南市作家協會、青島市作家協會、煙台市作家協會、濰坊市作家協會、淄博市作家協會、東營市作家協會、濱州市作家協會、德州市作家協會、聊城市作家協會、濟甯市作家協會、菏澤市作家協會、臨沂市作家協會、日照市作家協會、威海市作家協會、棗莊市作家協會、泰安市作家協會、濟南市文藝評論家協會

宣發推薦

參與此次青未了散文獎的作品将得到齊魯壹點重點推薦和全網分發,擇優在齊魯晚報青未了副刊刊登。優秀創作者将得到重點包裝和推薦。

獲獎作品将擇優入選山東友誼出版社出版作品《青未了散文獎精選作品集》。

壹點号當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