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年新春腳步日益臨近,阖家團聚共享盛宴是無數中國人對“過年”的美好記憶。
今年,為積極響應并配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在家吃年夜飯成為“新食尚”。在滬上,申城老字号餐飲店的年夜飯半成品銷售火爆,而不少市民也開始為年夜飯而操持、忙碌開來。
健康專家發出呼籲,減少人員聚集,在家吃年夜飯,在疫情防控的當下别有意義:不僅更安全,也為一個個小家庭注入濃濃的年味,吃出健康團圓味!
年菜年貨備起來,濃濃年味在“小家”
臨近春節,“老上海”們已陸續開始囤年菜、備年貨。
“本打算在家做10人份的‘圓台面’,現在改了,不搞大家庭聚會,各家各自過年。我們一家五口,一頓準備五六個大菜,頓頓吃新鮮。”這兩天,市民徐先生家裡的冰箱、北陽台已備足“年味”,這其中既有“徐家牌”家傳風味,也有美心八寶飯、鼎福記小籠包、綠楊村蔬菜包等老字号代表作。
響應防疫“不聚集”号召,今年,大量市民将年夜飯用餐地從飯店、酒樓改到了自己的小家。或打包全套年夜飯半成品,或購買盆菜,或親自下廚燒幾道小菜……“在家”年夜飯成為市民首選,也帶火“網購”年夜飯套餐熱。
“酒香蒸鲥魚、缤紛小炒皇、紅酒琵琶鴨……這些菜免洗免切,直送到家,一熱就吃很友善。”在上海剛工作一年的小程今年決定不回老家、留滬過年,不趕春運的他,研究起了年夜飯的菜式“組合”。
牢記健康膳食指南,“家味”提升參與感
在醫學專家看來,“在家”年夜飯不僅利于築牢防疫線,還利于提升年夜飯的“健康指數”。
“傳統中華美食裡,既有符合中國人味蕾的老味道,也具有令人神往的健康好食材,在家自行搭配,更不易飲食過量。”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葛聲提醒市民,春節期間可能頓頓都是“年夜飯”的節奏,是以也有一些健康誤區要避免。
比如,在衆多美食的包圍下,人們很容易忽視主食,而其實雜糧、全谷物食物等粗加工谷物食品富含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對控制體重、調節胃腸道、穩定血糖、增加免疫力等均有益處。
葛聲提醒,要打破“主食等于米飯”的固定思維,可将谷物或營養特性相近的根莖類食物(如洋芋、山藥)融入菜肴,或增加全谷物、雜糧及雜豆類比重。因為與精制谷物(大米、面粉)相比,全谷物食物可提供更多B族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營養,是以可在“春節餐桌”上增加八寶粥、金銀米飯等。
“近年來,各國健康膳食指南都強調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入,估計過年期間,不少家庭準備的‘硬菜’多、葷食多,不知不覺中,蔬菜吃得少了。”葛聲稱,“餐餐見蔬”的兩條簡單操作原則是,一餐食物中蔬菜重量占二分之一,其中深色蔬菜最好占一半,包括深綠色、紅色、橘紅色、紫色等。因為深色蔬菜更具營養優勢,尤其是富含β-胡蘿蔔素、植物化學物等,烹饪方式則通常以涼拌更佳。
談及葷食類别,六院臨床營養科馮曉慧醫生則提醒,大陸居民肉類攝入中,仍以豬肉等紅肉類為主,佳節期間更是如此,不妨調整肉食結構,有意識地以水産品、豆制品代替畜肉類。
“紅肉、海産品均是優質蛋白質及脂溶性維生素等的良好來源,但營養價值有所差別。魚類脂肪含量一般較低,且含有較多不飽和脂肪酸,對預防血脂異常和心腦血管疾病等有一定作用。相比而言,紅肉類脂肪含量較高,并以飽和脂肪為主,過多攝入不利心腦血管疾病、肥胖等疾病的預防。”
在營養專家看來,在家吃年夜飯,還有助于更好實作控鹽、控油目标。也建議家長帶着孩子動手做一頓年夜飯,來一場難忘的親子互動,跨越山海,難忘“家味”,在“小家”安全健康過大年。
作者:唐聞佳
編輯:李晨琰
圖檔來源:文彙報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