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農民院士”續寫科技興農故事

作者:春河月亮

新華社昆明1月19日電(記者嚴勇)想着又能見到“農民院士”朱有勇,來自雲南省臨滄市雙江縣沙河鄉允俸村的李宗強特意準備了一份小禮物——經朱有勇指導種出來的冬季馬鈴薯,請老師檢驗他們的種植成果。

中國“農民院士”續寫科技興農故事

李宗強和李玲在展示他們村子裡的冬季馬鈴薯。(新華社記者嚴勇通聯 楊再國供圖)

“你們這個種得不錯!”近日,在臨滄市臨翔區舉辦的農民教育訓練班上,看着對方手上個大飽滿的馬鈴薯,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一眼就認出了這位勤勞樸實的莊稼漢,對他的種植成果給予肯定。

2012年,朱有勇一行曾到雙江縣,為當地農戶講解冬季馬鈴薯種植技術,李宗強就是聽課的村民之一。

朱有勇長期在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竹塘鄉駐村扶貧。多年來,他和團隊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将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開展扶貧工作以來,朱有勇常與當地群衆同吃同住同勞動,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農民院士”。

“朱老師教我們單壟雙行的種植技術後,冬季馬鈴薯畝産由原來的1噸多增加為3.5噸。”李宗強說,依靠這種産量高的冬季馬鈴薯,村子裡很多農戶都實作了增收緻富。

中國“農民院士”續寫科技興農故事

朱有勇(右一)在講述他和雙江縣冬季馬鈴薯的故事。(新華社記者嚴勇通聯 楊再國供圖)

得益于氣候等優勢,雙江縣曆來有種植冬季馬鈴薯的傳統,但産量一直上不去。朱有勇實地走訪發現這個問題後,提出改用單壟雙行的種植方法,并現場示範将其傳授給當地村民。

如今,李宗強所在的允俸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其重點打造的馬鈴薯産業基地已發展到3400餘畝,産值突破1000萬元。依托電商等銷售管道,村子裡的馬鈴薯賣到了昆明、上海等地。

“我父親也是受益者,因為學到了新的種植技術,家裡的馬鈴薯産量大幅提高。”與李宗強一同前來的李玲感慨道。大學畢業後她回鄉創業,通過組建銷售團隊,将家鄉的冬季馬鈴薯等山貨賣到了全國各地。

“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就是給我最好的禮物。”聽到冬季馬鈴薯帶來的可喜變化,朱有勇滿臉欣慰。

除了跟院士彙報産業發展狀況,李宗強還想着利用本次農民教育訓練班的機會,學到先進的林下三七種植技術。他知道,這個跟當年的冬季馬鈴薯一樣,也是一個能讓鄉親們腰包更鼓的好産業。

教育訓練班設在臨翔區的小道河林場内,旁邊就是作為示範的200畝林下三七種植基地。2020年9月,朱有勇帶領團隊在這裡設立院士工作站,并啟動示範基地建設。今年1月,在示範項目獲得成功後,臨翔區啟動新一輪的林下三七推廣種植,面積達到2000畝。

中國“農民院士”續寫科技興農故事

朱有勇(左一)在小道河林場林下三七種植基地了解情況。(新華社記者嚴勇通聯 陳德榮供圖)

由于管護需要大量勞動力,林下三七種植能帶動周邊村民就近就業。已在基地上班一年多的村民陳躍波,不僅每天可以領到100元的工錢,通過兩年學習,還掌握了整地、選苗等種植技術。

近期,以朱有勇院士為原型的電影《農民院士》正在全國院線上映,真實還原了以他為代表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心系群衆、紮根基層,将論文書寫在大地上的初心與擔當。影片結尾,“農民院士”跟村民揮手告别,大夥依依不舍。

熒幕之外,“農民院士”科技興農的故事還在續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