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7年以前都是英屬印度的一部分。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來兩國先後爆發過三次戰争。1971年12月17日第三次印巴戰争結束之後兩國沒再爆發大規模戰争,但邊境沖突卻從未停止。兩國之間達成的隻是停火協定,而不是和平協定。也就是說在法律層面上印巴之間至今仍處于戰争狀态。那麼因為印巴分治而被分開的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究竟是不是有血緣關系的同一人種呢?雙方的恩怨究竟是異族世仇還是手足相殘?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這個問題上各執一詞:巴基斯坦的建國理論是“兩個民族”,也就是認為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是兩個不同的民族;與此針鋒相對的則是印度提出的“一個民族”的理論。很顯然印度和巴基斯坦在這個問題上的觀念是彼此截然對立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截然對立的觀點呢?因為曆史上印度次大陸的民族融合過程實在太過複雜。我們今天所提到的印度是指印度共和國這個國家,然而古代的“印度”這一概念更多是基于地理和文化上的概念。
古代的印度指的是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國在内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因為這片區域在曆史上都或多或少受到古印度文明的輻射覆寫。有人可能覺得這不恰恰證明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就是一個祖先的同一民族嗎?然而真實的情況卻相當複雜。曆史上的印度長期隻是一個地理概念,而從沒實作過真正意義上的統一。表面上大家都是印度人,但實際上印度有無數個民族。印度次大陸的東、南、西三面均為海洋環繞,北部則是巍峨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
在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前從海上征服印度是不可能的,而要翻越喜馬拉雅山脈征服印度也是不可能的。印度次大陸的東、西、南、北四面八方看起來似乎都有天然的地理屏障起到保護作用,然而位于次大陸西北方的興都庫什山脈和蘇萊曼山脈的交彙處卻存在正對着西方的開伯爾山口。數千年來波斯人、馬其頓人、阿拉伯人、突厥-蒙古人輪番穿過開伯爾山口來到印度。印度的曆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不斷被新的入侵者所征服的曆史。每個新征服者的到來都會使次大陸的種族結構變得更加複雜。
如今印度共和國最大的民族印度斯坦族隻占其總人口的46.3%左右。這也就是說各少數民族加起來實際上占到了印度總人口的53.7%。印度民族結構的複雜性由此可見一斑。事實上這種民族結構複雜的現象并不僅限于今天的印度共和國,而是廣泛存在于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等國在内的整個南亞次大陸。次大陸自古以來就是民族、語言、宗教的博物館:時至今日次大陸仍存在着826種分屬3個語系4個語族的語言(其中使用人口達到1千萬以上的語言就有30多種)。
次大陸的宗教體系和語言體系一樣複雜:次大陸誕生了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錫克教等多種本土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拜火教等各種外來宗教也在次大陸紮下了根。關于次大陸人種的劃分曆來聚說紛纭莫衷一是,不過目前最受學術界普遍公認的劃分方法是1935年由B.s.古哈提出的。古哈将印度次大陸的種族劃分為六個主要類型:尼格羅人、原始澳洲人、地中海人、迪納拉人、蒙古利亞人以及北歐人。作為如今印度共和國主體民族的印度斯坦族屬于地中海人種。
不過他們并不是印度最早的土著民族。大約在公元前2500~公元前17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就已出現了灌溉農業和城市建築。這是迄今為止人類在印度次大陸發現的最早的遠古文明。創造這一文明的是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他們是南亞現存最古老的居民,屬于尼格羅-澳洲人種。尼格羅人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黑色人種。他們是最早來到印度的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種族實體。尼格羅人種亦稱非洲地理人種,原住于非洲南撒哈拉地區。非洲的剛果人種和開普人種就是典型的尼格羅人種。
這一人種的特征是:皮膚呈中等乃至深度黑色,頭發纖細卷曲,身材短小,前額小而凸出,鼻子扁平,嘴唇寬厚。至今仍能在南印度的原住民身上看到典型的尼格羅人種特征。事實上他們與非洲黑人是存在親緣關系的。繼尼格羅人之後原始澳洲人大規模遷入印度。所謂原始澳洲人是指澳洲的土著人種,他們的典型特征為膚色棕黑、鼻翼寬扁、眉脊明顯、颌部突出、發型卷曲或呈波狀,這些特征都與現在占澳洲人口絕大多數的歐洲白人後裔具有明顯差別。
關于原始澳洲人是如何來到印度這個問題迄今為止仍是衆所紛纭:一種學說認為他們很可能是在冰河時期沿着陸橋來到印度的,就像印第安人在冰河時期穿越白令海峽從亞洲遷徙到美洲那樣。還有一種學說認為原始澳洲人未必來自大洋洲,但是他們在血統上與一些屬于大洋洲的南太平洋群島上的土著人種關系極為密切。另外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他們似乎來自巴勒斯坦。事實上原始澳洲人在體貌特征上與尼格羅人有較多相似之處。
開創印度河古文明的達羅毗荼人就被視為是由尼格羅人和澳洲混血所繁衍的種族。如今在印度、斯裡蘭卡、巴基斯坦等國分布着約2.17億達羅毗荼人,不過他們并不是今天印度的主體民族。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開始出現在印度西北部并逐漸向南擴張,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雅利安人已完全征服了開創印度河文明的達羅毗荼人。如今印度共和國的主體民族印度斯坦族就是雅利安人的後裔。繼雅利安人征服印度之後波斯人、馬其頓人、大月氏人、阿拉伯人、突厥-蒙古人、英國人先後征服過印度。
古印度文明最早起源于如今位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流域。雅利安人進入次大陸征服土著達羅毗荼人後從印度河流域逐漸擴張到恒河流域。大約在公元前9世紀-公元前8世紀位于恒河上遊的居樓和般陀羅兩大部族率先過渡到國家形态。公元前518年波斯帝國征服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馬其頓的亞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帝國後也推進到了印度河流域。後來驅逐了馬其頓人的旃陀羅笈多在恒河流域建立了印度曆史上第一個大體上統一的王朝——孔雀王朝。從此印度文明的中心逐漸從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轉移。
如果說華夏文明是依托黃河、長江這兩條母親河發展起來的古文明,那麼古印度文明則是以印度河、恒河為母親河發展起來的古文明。古印度的兩條母親河與華夏文明的兩條母親河有很重大的一點差異:黃河和長江中下遊是适宜農耕的沖積平原,兩條大河之間幾乎沒有什麼高山大河之類的天然地緣屏障阻隔;然而印度河與恒河之間卻隔着一片塔爾沙漠。塔爾沙漠的阻隔作用使印度河流域與恒河流域這兩大闆塊無法像地緣關系緊密的長江、黃河流域一樣經過整合形成合力。
位于印度河流域西北部的波斯和中亞的遊牧民族不斷通過開伯爾山口跨越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印度河流域。久而久之印度河流域開始形成與恒河流域迥然不同的文明體系。大約相當于大陸秦漢交替時期西域的大月氏部族在匈奴人的壓力下被迫西遷。西遷的大月氏人在中亞阿姆河流域建立起了貴霜帝國,到了公元1世紀60年代貴霜帝國已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地區。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崛起後同樣入侵了位于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從此伊斯蘭教開始在這一地區流傳開來。
13~16世紀突厥人和阿富汗人進入跨越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印度河流域。突厥人在印度河流域大力發展伊斯蘭教,至此伊斯蘭教在這一地區徹底紮下了根。1526年德裡蘇丹國被蒙古和突厥混血的莫卧兒王朝取代,具有中亞突厥血統的莫卧兒王朝控制了印度絕大部分地區,開始在全印度大力推行伊斯蘭教。由于本土的印度教徒數量過于龐大,信仰伊斯蘭教的莫卧兒王朝無法将其完全同化。不過莫卧兒王朝仍通過向非伊斯蘭教徒征收人頭稅等措施使伊斯蘭教在印度河流域逐漸站穩了腳跟。
至此印度河流域由信仰印度教的雅利安人占多數逐漸轉變為穆斯林人口占多數。數千年來印度人似乎早已完全習慣了各種不同征服者的統治,在這一過程中印度次大陸絕大多數時候是以一種分裂的形态呈現在世界曆史舞台之上的,統一的印度民族這種概念始終未能在他們的腦海中生根發芽。從民族或種族的角度可以說“印度民族”這個概念其實是不存在的,因為印度人從來就沒形成過統一的民族——所謂的“印度人”其實是對生活在印度這片土地上所有民族的統稱。
如今印度斯坦族作為印度共和國最大的民族也沒占到人口總數的一半以上,而且印度斯坦族主要聚居于北印度。長期以來北印度與南印度在民族、語言、宗教方面迥然不同的特質猶如兩個世界。直到英國殖民者到來後才使本來一盤散沙的印度被整合成為一個整體:直到1833年印度才誕生了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正是英國人培養了印度最早的職業公務員隊伍,印度最早的民族主義者正是在英式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印度人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恰恰是在殖民主義者的塑造下形成的。
持續分裂數千年的印度之是以如今能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實際上是與英國人在印度建立的一整套行政機構密不可分的。不過英國作為殖民者治理印度的終極訴求是掠奪印度,至于客觀上促進了印度的統一實在不是英國的本意。英國在印度的行為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印度人形成了統一的民族意識,然而另一方面英國出于自身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操縱利用了印度的分裂局面。英國的殖民政策在印度曆史上是具有兩面性的:一方面英國的殖民統治客觀上使分裂的印度被塑造為一個整體,然而另一方面英國也一直在試圖分割印度。
英國分割印度的行為與印度本身複雜的種族、民族、語言、宗教結構結合在一起加劇了印度人彼此之間的離心傾向。英屬印度的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本就存在的沖突在英國殖民者的煽動下變得越來越難以調和。1885年12月旨在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和争取印度獨立的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在孟買成立,然而英屬印度的穆斯林認為國大黨不能代表自己的利益。1906年英屬印度的穆斯林成立了自己的政黨穆斯林聯盟(簡稱穆盟)。國大黨和穆盟在反對英國殖民統治這點上是一緻的。
不過在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後是該成立統一的國家呢?還是由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别建立自己的國家呢?國大黨和穆盟圍繞這點産生了分歧:國大黨認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本是一個民族,隻不過因為受外界因素影響而分别信奉不同的宗教,是以國大黨認為英屬印度在獨立後理當成為統一的國家;穆盟則認為英屬印度的穆斯林與印度教徒有着不同的族源、語言、宗教,是以穆斯林理所當然應該建立自己的國家。這兩種理論逐漸演變成為了如今印度的一個民族論和巴基斯坦的兩個民族論。
1947年英國殖民者撤出英屬印度時将其按宗教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印巴分治時作為印度文明發源地的印度河流域早已皈依伊斯蘭教,是以被劃分在巴基斯坦一側。由此可以看出巴基斯坦種族演變的複雜曆程:古印度文明盡管發源于如今位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流域,然而自從印度文明的中心轉移到恒河流域後如今的巴基斯坦所在的印度河流域長期是和印度次大陸其他地區分離的。如今巴基斯坦所在的這片區域在曆史上先後被波斯人、馬其頓人、大月氏人、阿拉伯人、突厥-蒙古人所統治。
這片區域在經過漫長的歲月變遷後所生活的實際上已不單純隻是雅利安人後裔了,但也不能否認這片區域一定有相當一部分人和印度境内的印度斯坦族一樣是有雅利安血統的。作為外來征服者的突厥-蒙古人盡管最終用伊斯蘭教同化了這一地區,但他們不可能把當地的雅利安後裔殺光,一定有相當部分的雅利安後裔皈依了伊斯蘭教。由此可見巴基斯坦人中的确有相當一部分人和印度人同宗同源,但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這片土地上也融入了馬其頓人、大月氏人、阿拉伯人、突厥-蒙古人等不同民族的血統。
那麼在經過如此複雜的民族融合之後還能不能說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是同宗同源呢?對此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觀點是截然對立的:巴基斯坦人認為自己是操烏爾都語的穆斯林民族,和印度有着截然不同的曆史文化傳承;印度則認為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在本質上就是一個民族,隻不過所信奉的宗教不同而已。其實無論是“印度人”還是“巴基斯坦人”這兩個概念如果從民族或種族的角度來說都是不存在的,因為無論是“印度人”還是“巴基斯坦人”這兩個概念之下都存在明顯的内部差異。
如今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斯坦族大部分操印地語、信奉印度教。主要分布在印度安得拉邦的泰盧固族占印度約占印度總人口的8.6%。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奧裡薩邦等地的孟加拉族約占印度總人口的7.7%。主要分布在馬哈拉施特拉邦的馬拉地族約占印度總人口的7.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的古吉拉特族約占印度總人口的4.6%。泰盧固族、孟加拉族、馬拉地族、古吉拉特族均有自己的語言。此外印度境内還有加拿達、馬拉亞拉姆、旁遮普、阿薩姆、奧裡薩等民族。
巴基斯坦同樣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旁遮普族約占總人口的63%、信德族約占總人口的18%左右、普什圖族約占總人口的11%、俾路支族約占總人口的4%。此外巴基斯坦還有克什米爾人、布拉灰人、奇特拉爾人和古吉拉特人等人數較少的民族和部落。巴基斯坦的官方語言烏爾都語和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地語在口語上是高度相似的:如果兩個人各自說這兩種語言,那麼互相之間交流是完全不存在障礙的。然而烏爾都語的書面文字卻和印地語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體系。
烏爾都語所使用的文字是經過修改的波斯(阿拉伯)字母,而印地語使用的則是印度本土的天城文字母。這種差異也反映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宗教差異: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在曆史上更多受到波斯、阿拉伯文明的影響,是以使用波斯(阿拉伯)字母拼寫本民族的語言;印度則使用本土的天城文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國的主體民族都有相當一部分雅利安血統,但南亞次大陸複雜的曆史原因導緻内部族群分化嚴重。不過當我們普通人說起印巴這兩國人的時候還是會有一個總體的印象。
印度和巴基斯坦确實都存在差異明顯的不同種族,但同樣也存在一個主體種族:巴基斯坦的旁遮普人、信德人、沙拉基人和莫哈吉爾人等主要族群與印度的主體民族都有相當的雅利安血統。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主體民族在人種和語言上都較為接近,然而文字和宗教信仰的差異使彼此之間缺乏認同感。當然這是就印、巴兩國的主體民族而言,如果要對比兩國的少數民族可就複雜了。南印度地區如今仍生活有大量的南亞土著達羅毗荼人,而深受波斯、阿拉伯文明影響的巴基斯坦境内則生活有相當一部分伊朗語族群。
此外印度東北部地區還分布有相當數量的使用南亞語系和漢藏語系語言的黃種人族群。這些人的祖先多來自于周邊的緬甸、泰國以及中國雲南等地。目前印度境内說漢藏語系和南亞語系等東亞語言的黃種人族群包括曼尼普爾人、那加人、特裡普裡人、卡西人、哈瓊人、米佐人......這些人加起來約有6000多萬(占印度總人口的5%左右)。顯然這些人的族屬、語言、宗教、風俗與南亞次大陸的其他民族是截然不同的。如果直接拿印度和巴基斯坦複雜的民族構成進行對比會發現差異其實還是挺大的。
不過如果僅僅隻對比兩邊的主體族群也就沒那麼大差異了。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主體族群大多都有雅利安血統,是以這些族群外貌、語言、文化、風俗等各方面還是相對比較接近的。比如在一些老港片中見到的印度人很可能其實是巴基斯坦裔。當時的英屬印度是包括如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在内的。當年跟随英國殖民者來到香港的“印度人”中有一部分其實來自于如今的巴基斯坦境内。香港知名的“印度裔”富商夏利萊其實就是巴基斯坦裔。夏利萊在外貌上和印度人沒多大差別,而香港人也是把他當成印度裔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