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族之光”跌落神壇!南孚30年辛酸沉浮史

作者:經理人雜志
“民族之光”跌落神壇!南孚30年辛酸沉浮史

來源:道君說财

連續28年國内銷量領先的民用小電池巨頭,卻在各大外資企業手中反複被賣身,至今仍艱難前行。

前段時間,A股上市公司安德利釋出公告稱,拟斥資超24億元收購南孚電池母公司亞錦科技,切入電池領域。而這被市場普遍解讀為,南孚電池或将借殼上市。

恐怕這将是浮沉30年來,南孚電池離A股大門最近的一次。

那麼“一節更比六節強”的南孚會不會擺脫颠沛流離的命運,搭上新能源的風口再次譜寫輝煌呢?

“民族之光”跌落神壇!南孚30年辛酸沉浮史

1954年,一個僅7個人的小團隊在地處福建南平一個偏僻的山溝裡成立了南平電池廠,生産條件非常落後,直到1976年,福建師範大學的化學系高材生陳來茂到來後,采取與大電池廠聯營、借牌加工等方式,情況開始逐漸好轉。

然而在當時,一些像松下、金霸王等品牌的外國電池比國産電池貴很多,但也好用很多,在市場上也更受歡迎。

那麼同樣大小的電池,性能咋差出來這麼多?說起來,當時國産多是碳性電池,而進口貨基本上都是性能更好的堿性電池。

廠長陳來茂87年出國考察後,決定引進一條堿性電池生産線,可問題是,錢不夠。在當時,從日本引進一條堿性電池生産線,成本在5000萬元以上。

而南平電池廠的全部家當隻有200萬,離5000萬差了不是一星半點。

于是,1988年,南平電池廠與香港華潤集團百孚有限公司聯姻,成立了國内電池行業的第一家合資企業,福建南平南孚電池有限公司,也就是我們後來知道的南孚。

“民族之光”跌落神壇!南孚30年辛酸沉浮史

之後,通過利用向日本方面貸款等金融手段,南孚終于籌到6000多萬元,從日本引進了一條堿性電池生産線。

好在投資終于得到了回報。

随着BP機的風靡,堿性電池需求量大增,南孚電池賺得盆滿缽滿,1997年,南孚榮獲了國内市場同類産品銷量的第一名。成功跻身國産幹電池第一梯隊。

可以說,當時南孚在國内幾乎已無對手。

2003年,南孚電池幾乎占據了國内市場的半壁江山。南孚電池在宣傳中表示,直至今日,南孚堿性電池已連續28年中國銷量第一,國内市場中,每賣出10節堿性電池就有8節來自南孚。

1999年,還清了貸款的南孚,把廣告打在CCTV新聞聯播和焦點訪談最黃金的時段,一下子算是坐實了“名牌”身份。

然而,消費市場的好運并未傳導在資本市場。

同樣是在那一年,南孚還發生了一項不太為人所知的變動,而這也為未來的股權旁落埋下伏筆:摩根斯坦利、荷蘭國家投資銀行等資本設立中國電池有限公司,并成為南孚電池的控股公司,中方持股51%,外方持股49%。

僅僅一年後,摩根斯坦利又獲得了部分來自中方的股份,這意味着中國人其實并不再擁有南孚的控制權。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廣告語裡經常提到的“民族力量”,其實是把控在外國資本手裡的。

外資的加入,為南孚電池帶來先進的管理經驗、充沛的資金,但誰也沒想到,這會成為日後南孚股權旁落的起點。

手握中國電池控制權的摩根士丹利,原打算推動其上市,但由于股權變更過于頻繁,中國電池未能獲得在港上市的資格。南孚電池的第一次上市之路以失敗告終。

2003年時,摩根士丹利将其持有的72%中國電池的股權,以1億美元賣給了美國吉列公司。

誰知隻過了兩年,吉列公司便被洗護巨頭寶潔收購,南孚電池的實際控制人又變成了寶潔公司。兜兜轉轉,一手好牌的南孚已經徹底被外資控制,原總經理陳來茂也選擇了黯然辭職。

南孚電池的上市之路也就此擱置。

直到2015年,鼎晖資本以5.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南孚78.77%的股權,南孚電池終于重回中方資本手中。

2016年,新三闆企業亞錦科技以26.4億元的價格收購了南孚電池60%的股權,南孚電池成功借殼登陸新三闆。

說起來也是令人唏噓,無論是股權旁落、還是放棄了海外發展戰略,錯失全球化擴張的最佳時機也是不争的事實,

至于未來上市後,南孚還有多少想象空間?那還是留給我們這些有民族情懷的消費者吧。

隻是站在今天回頭望,當初如果南孚當初沒有被外資控制,進軍海外市場,在港股上市,留下了創業時期的管理團隊,那麼它今天的故事,是否會有些許不同?

但遺憾的是曆史從來沒有如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