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布經》色彩:蒲藍、蒲青初探

作者:黃榮華的天然染色經
《布經》色彩:蒲藍、蒲青初探
《布經》色彩:蒲藍、蒲青初探

蒲藍、蒲青,是《布經》中的藍色系中的兩個顔色。作為色彩詞,查閱中國古籍資料,并沒有這兩個顔色的任何記錄。

《漢語詞典》蒲藍pú lán即“笸籮”。用竹篾、藤條等編制的扁圓形盛器。大小不一。無名氏《陳州粜米》第二折:“我如今到那裡呵,敢着他收了蒲藍罷了鬥。”

《漢語字典》:蒲1.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池沼中,高近兩米。根莖長在泥裡,可食。葉長而尖,可編席、制扇,夏天開黃色花(亦稱“香蒲”):~黃(蒲的花粉)。~棒。~草。~絨。~扇。

2.指“菖蒲”:~節。~月(指農曆五月)。

顯然以上均與顔色無關。蒲草也好,菖蒲也罷,顔色不是藍色,也沒有提取藍色染料的可能。筆者有理由認為“蒲藍”是“普魯士藍”(普藍)的别字。

《布經》色彩:蒲藍、蒲青初探

普魯士藍又稱中國藍,柏林藍,貢藍,鐵藍、亞鐵氰化鐵等,是一種藍色染料,産生于1704年的德國柏林,這是一種合成染料,最初隻來源于科學研究,但沒想到首先在藝術圈火了。如果你對藝術史稍微了解,就會知道法國畫家珍·安托萬·華托,日本畫家葛飾北齋,以及西班牙藝術大師巴勃羅·畢加索都在作品中大量使用過普魯士藍。是一種深顔色顔料,暗藍色晶體或粉末。顔色變動從帶有銅色閃光的暗藍色到亮藍色。

有人會覺得,這個普魯士藍是外國的合成染料,怎麼會出現在清代染坊名稱裡?

筆者認為是有原因的,《布經》的成書年代有學者李斌考證大約是“嘉慶至道光初年”(1795年至1820年)筆者認為應該是道光年間。

這個時期是清代的中晚期,中外開始通商了,國外的合成染料可以進入中國,上海是較早的通商口岸,普藍顔色已經為市場接受,染坊有着兩個顔色并無奇怪之處。普藍1704年誕生,一百年後進入中國,從時間上看是吻合的,也有資料證明:

《劍橋中國晚清史(上卷)》:1827—1828年發生世界貿易蕭條,而且普魯士藍又在歐洲染料工廠中代替了靛青,結果幾乎毀滅了加爾各答的所有代理行。

《布經》裡也在記錄染料時,有“洋桶靛”,“蘇木第四好出暹羅”。可見當時是有進口染料的。“普魯士藍”也被稱作“中國藍”是因為中國數千年染青色是使用的靛藍,兩種完全不同的染料染出的顔色幾乎是一樣的。

《布經》色彩:蒲藍、蒲青初探

至于《布經》為何不寫“普藍”,而寫成“蒲藍”?一種情況看是“無心”,畢竟染坊的染匠們大多數沒多少文化,是口述,他人代寫,寫成錯别字,音同字不同;另一種情況是“有意”寫成“蒲藍”,因為靛藍來自于藍草,這個“蒲藍”也寫成“蒲”也是一種草,讓人可以接受,同時也是一種染坊的“暗碼”,專指用洋靛染色的。

蒲藍,蒲青作為《布經》色彩詞是沒有問題的,作為中國傳統色彩詞是否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探讨。不管是還是否,這兩個顔色都會在中國染色史上留下一筆。不管大家怎麼看,它們就在那裡。

染匠黃榮華辛醜年臘月十六一稿于漢口

作者按:這是筆者正在撰寫的《布經色彩考》中的一篇,有删節,請尊重原創,未經容許,謝絕轉載!

《布經》色彩:蒲藍、蒲青初探

另外,大量讀者還沒有養成點贊的習慣,希望大家閱讀後順手點亮“在看”,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當成了喜歡!

原創真的很不容易,不僅是文字,圖檔裡的植物染實物都是實際做出來的,多次想放棄。

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态度。

最好的支援就是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