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未來的眼光賦予事物具形——桑澤思考下今後的産品設計

作者:日本緻遠塾
用未來的眼光賦予事物具形——桑澤思考下今後的産品設計

桑澤設計研究所(以下簡稱桑澤)成立于1954年,是日本第一所設計學校。在德國包豪斯藝術學院的設計教育基礎上,我們不斷地引進可以培養“時代未來”所需要的視野、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課程,以此培育出了衆多優秀設計師。

人物介紹

用未來的眼光賦予事物具形——桑澤思考下今後的産品設計

本田圭吾

(桑澤設計研究所産品設計領域專職講師)

畢業于東京造形大學。曾在雪峰會社任職。現以可持續設計、生态設計為住進行設計教育。憑借雪峰的“戶外椅”等産品設計,獲得了好設計獎等衆多獎項。JIDA生态設計研究會代表,東京中小企業振興公司專業指導員,東京造形大學兼職講師。

用未來的眼光賦予事物具形——桑澤思考下今後的産品設計

喜屋武壯

(桑澤設計研究所産品設計領域專任講師)

畢業于桑澤設計研究所。2006年入職栗原善所管理的汽車設計公司NORI,inc。2020年擔任公司董事。以汽車内外裝飾設計為中心,從機車、建設機械等工業産品,到活動用的紀念類作品都有涉獵。

從物品到想法,回歸産品設計的原始姿态。

Q:

今天,我們想請教作為産品設計領域專職教員的兩位,一些關于在社會中的産品設計的話題。首先,可以聊一下兩位最近切身體會到的、有關産品設計行業的巨大變化麼?

喜屋武:

就我專攻的汽車設計而言,印象是從2014年左右開始,車内裝潢的風格一下子發生了巨大改變。契機應該是由于自動駕駛這項新技術的出現。與此同時,随着資料化發展,實體開關減少,觸摸屏開始被大量使用。另外,車門後視鏡也在進化,這種可以将車載攝像頭的圖像呈現在車内顯示器上的電子鏡系統的出現也(對車内裝潢)造成了巨大影響。

本田:

說起整個産品設計行業的巨大變化,不得不提以2000年前後為界,從大量生産制造轉向個性化小量生産的事。人們開始通過網絡連接配接并共享資訊,與此同時,技術也在不斷進步,3D列印機和3D應用越來越普及,每個人都擁有了創造物品的機會。而且,訂閱和分享的組合模式也普遍化了,個人擁有物品的意義變得越來越淡薄。取而代之的更被看重的是針對行為和體驗的設計。

是以現在的設計也被評價為,已經從物的設計變成了意的設計呢。

是的。但是原來,産品設計并不等于物品的設計。如何以産品為媒介,向使用者展示想做些什麼、想成為什麼,才是它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當下回到了産品設計的最初的原點。

我們現在所說的,使用者體驗也正是如此。事實上,我不是本田老師的學生嘛,是以老師告訴我們“在産品設計中理念很重要。一定要時常思考我們希望使用者體驗到什麼”,這個道理。概念和使用者體驗,雖然表達不同,但我從學生時代開始,就已經在親身感觸到設計物品的理念了。

用未來的眼光賦予事物具形——桑澤思考下今後的産品設計

設計師的責任,包括考慮産品使用後的情況。

近年來,“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備受矚目呢?

是啊。過去我們注重“便宜”,現在我們注重從“使用環保材料”的觀點出發。

但是生态設計和可持續設計并不僅僅是為了環境。除了環境之外,SDG有一個廣泛的社會架構,包括教育和性别以及環境,所有這些東西都需要為人類的未來考慮。産品設計師可以做些什麼來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讓100億人生活在唯一的地球上呢?我認為這個職業的使命是思考理想的未來并賦予其形态,比如 "如果世界是這樣的就好了","為了實作這個目标,我們需要這樣的生活和生命方式",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本田老師在以前的設計工作中,也有從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的産品呢。材料是竹子嗎?

是的。從學生時代起,就已經把采用竹子進行設計研究,當做我的畢生事業了。竹子生長速度很快,在7年後就可以做為木材使用。它也是一種備受關注的木材替代材料。例如,如果你用30年生産的木材制造商品,如果消費速度更快,樹木就會大大減少。作為環保材料的同時,強度高的材質材料獨特感也是其魅力所在。

本田老師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對學生講些什麼呢?

有講過産品設計是要考慮物從生産過程開始,到加工處理的全過程的。另外,正如我之前所說的,"從擁有到分享",我們過去所認為的擁有物,充其量隻是通過分享地球上的材料而得到的。如果我們用完後能重複使用或回收,那當然是好事;但如果不能,隻會被丢棄。但它作為工具存在,能做到盡可能長時間使用的話當然最好。是以我告訴學生們,在設計時必須考慮到這一點。

用未來的眼光賦予事物具形——桑澤思考下今後的産品設計

本田老師主辦項目,斯佩達吉・竹制自行車(注*源于印度尼西亞語,組合詞,意為迎着太陽騎車)。活用竹子和多摩産材等多摩地區的自然素材,進行以地産地消為目标的鍛煉自行車的開發和制作。

注重主體體感的桑澤的夜校課程。

聽說二位負責教學的夜校課程從2021年度開始,課程進行了更新。

是的。我們對現有課程進行調整,使其更容易被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接受。我們減少了要求學生必須到校上學的天數,以此增加了更多時間讓他們可以主動地完成自己的課題任務。

我們希望每個學生都能貼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用勉強來上學。盡管如此,作業數量和課程密度還是和以往一樣。學生們回報到仍然很忙,如果他們不自己動手,就會來不及交作業(苦笑)。

用未來的眼光賦予事物具形——桑澤思考下今後的産品設計

是的 (笑)。但是在兩年的時間裡,我會培養學生們了解和表達自己設計的能力,以及讓他們創作出求職所需的作品。我能保證他們會達到這個水準。

作為教師,你有什麼留心的事嗎?

那應該是“去看,去觸碰,去體會”這件事吧。注意通過各種各樣的體驗,去學習設計。現在是一個很容易收集到大量資訊的時代,是以我希望學生們能夠深刻了解和體會,而不是隻停留在“知道”的層面。

希望能好好利用學校在澀谷的地利呢。如果學生在授課上有什麼在意的,有 “我去考察一下”或者“我去采購東西”的想法,可以馬上付諸行動,這也是桑澤的優勢。

在過去的幾年裡,學生的輸出方式有什麼變化嗎?

之前,很多學生是“想制造手機!”“想制造電腦!”這樣先有物的形,再考慮“概念怎麼設定”這樣的理由。現在的學生任何物都不會想,首先考慮概念,然後最終投入到符合這個概念的東西中。和以前相比,設計的順序已經改變了。

沒錯。現在的學生,他們已經拿到了物本身。是以,他們可以深挖“人們想要什麼樣的體驗”“為了達到效果必需什麼樣的東西”以及“為什麼”這些問題。然而,答案可能是世界上從未有過的東西。能參考并不僅指過去的産品。

用未來的眼光賦予事物具形——桑澤思考下今後的産品設計

上課時的實景

兩年的課程,掌握描繪未來藍圖的能力。

設計具有新價值觀的産品,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挑戰。

在第二年的夜校課程中,我們甚至沒有規定要創造什麼。例如,在我之前提到的以“通訊裝置”為關鍵詞,來思考産品設計的課程中,我抛出了一個粗略的主題:“能通訊的東西”。于是,學生們開始深入研究“通信”這個詞,并擴充他們的解釋,比如“我們這樣說話,雖不是物體,也可以是通信”。從好的方面來說,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課程,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會讨論出什麼結果。

我有時也想知道他們是如何設計的(笑)。重點可能是人類行為。說起通信産品時,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電話,但随着每一個新的行動電話或智能手機的出現,它的使用和意義都會發生變化,我們的行為也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換句話說,設計通信也意味着設計人類行為。

這種思考基礎是本田老師在一年級時授課的産品設計理論。因為這門課,學生們可以自己思考:“如果我想以某目的創造一件物,設計必須具備某條件,必須有某功能”。當然,産品設計師也是需要表達能力,如素描能力和模組化能力,但首先他們需要有思考能力。

想要正确地描繪願景的技能其實并不難。但是如果你的目的很模糊,那就什麼都想不出來了。是以,在夜校課程中培育良好的思維方式備受重視。

用未來的眼光賦予事物具形——桑澤思考下今後的産品設計

培養觀察變化、并從使用者的角度思考設計的能力。

未來的産品設計師需要具備哪些技能呢?

為了了解人類的行為,一定需要觀察力。以及需要感覺變化、并預測某物将如何變化的能力。為了打磨這些技能,需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輸入事物。

是啊。觀察事物是必要的,觀察人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物的前端一定會有“使用者”。要從使用者的視角思考,而不是隻想着自己想用的東西。然後再從産品設計師的視角将其具象化。我們需要能夠捕捉到這兩種視角的人材。

謝謝兩位的分享。最後,請給考慮加入桑澤夜校課程的人說些什麼吧?

桑澤夜校課程的好處在于,可以與年齡、工作經驗和價值觀不同的同伴一起學習,同時互相碰撞思想。我相信在這裡獲得的經驗,在各位同學畢業後能直接成為優勢。

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體驗感吧。與“産品設計”這一共同學習目标而努力的同學們進行交流,從中不斷獲得的真實體驗是很重要的。桑澤夜校課程就擁有這樣的環境。期待越來越多的同學加入我校!

用未來的眼光賦予事物具形——桑澤思考下今後的産品設計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