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争産10年,兄弟反目!郭晶晶婆家與中國房地産不得不提的事......

作者:大貓财經
争産10年,兄弟反目!郭晶晶婆家與中國房地産不得不提的事......

作者| 貓哥

來源| 大貓财經(ID:caimao_shuangquan)

争産10年,兄弟反目!郭晶晶婆家與中國房地産不得不提的事......

在香港,霍家不是首富,但卻是絕對的豪門。

孫輩的霍啟剛近幾天才就任立法會議員,其妻郭晶晶是中國跳水皇後,而其父輩則是經曆了與港姐朱玲玲結婚、離婚,其餘的霍家子弟,也有不少绯聞。

是以,當霍家的遺産案再次進入大衆視野,就率先登上了娛樂版,然後變成了社會新聞,成為了茶餘飯後的讨論話題。

争産10年,兄弟反目!郭晶晶婆家與中國房地産不得不提的事......

2006年,霍英東過世,這位傳奇一生的香港富豪,享受了堪稱“國葬”的待遇,國旗覆棺,政商兩界的大人物為其扶靈。

那時候還沒有争遺産的事兒,因為1978年霍英東就已經立下了遺囑,在死後20年才可以分遺産,按這個時間來計算,2026年,才是霍家正式大分家的日子。

與賭王類似,霍英東也根據《大清律例》娶了三房太太,不過主要的資産在大房,各自的事業方向也各有側重:

老大霍震霆側重體育事業,後來“跳水皇後”郭晶晶嫁給其長子霍啟剛,知名度最高;

老二霍震寰則是接管了家族企業,是分财産的主力,财力上是最雄厚的;

老三霍震宇則側重基金會事業,在慈善上,走得最遠。

不過,在霍英東過世僅5年後,因為遺産的事兒,哥幾個就打起來了。

2011年,霍家争産案正式爆發。

霍震宇指控二哥霍震寰在父親過世後私吞家族資産,包括一些公司股權和海外存款,共計約14億港元,霍震宇要求撤換遺産執行人,并且調查遺産數目。

官司一打,遺産的受益人都得過堂答辯,包括霍英東的三位遺孀。

2012年,在前特首董建華和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的調停下,霍家完成了“大和解”,将霍英東300億港元的遺産分為了三份,二房和三方則平分100億,以每月零用錢的方式發放,而大房子女獲得了200億。

這算是一個比較體面的結果了,但和平局面也隻維持了一年,争産案再次重來。

争産10年,兄弟反目!郭晶晶婆家與中國房地産不得不提的事......

這次是因為一份合同。

作為愛國商人,霍英東起家于香港,但是由于後來為港英政府所不容,其地産業主要都在内地,其中最重要的投資在其家鄉廣州的南沙。

在和解前,霍震宇對于在南沙的投資不屑一顧,形容為“豬骨頭”,在昔日的内部調解會議上,霍震宇曾要求霍家産業退出内地,在董建華的教育下,才意識到南沙是座“金山”。

1997年,霍英東家族企業有榮公司将南沙的部分權益以1元的價格轉給了霍英東基金會,但是在2013年披露的合同細節裡約定,10年後有榮可以以1元的價格回購。

雖然當事的兩公司都是霍家的名字,但是基金會的錢,是不能作為遺産分割的。

2007年應該回購的時候,家族企業話語權最大的霍震寰沒有回購,這意味着南沙近100億港元的權益沒能進入家族企業,也就是說,兄妹幾人也就沒法分這筆錢。

争産10年,兄弟反目!郭晶晶婆家與中國房地産不得不提的事......

于是,霍震宇再次提告,要求這部分權益進入長房名下的公司,對此事知情的霍震寰和霍震霆就誤導弟妹作出賠償。

從2013年開始,霍家大房的争産案再次延續。

期間,霍震宇先後将四個弟妹和多個家族公司提告,有和解的,有被法庭駁回的,也有一些案件開庭。

官司一打,又是好多年年。

到今年的1月份,霍震宇和霍麗娜、霍麗萍兩姐妹形成同盟,将矛頭共同指向了霍震寰和霍震霆,畢竟在南沙,霍震霆也有不少投入,郭晶晶也曾為南沙的相關項目站過台。

這時南沙的權益差不多價值70億人民币。

主審法官說,這個案子“令人傷感”,誰也不算是為私利,霍震宇關注的是家族利益,而霍震寰隻是想實作父親的地産夢。

争産10年,兄弟反目!郭晶晶婆家與中國房地産不得不提的事......

地産是霍氏财富來源的主要積累,霍英東自述,“講來講去,還是靠地産發達”。

中國内地的房地産學習香港,而香港房地産的創始者就有霍氏。

1953年,霍英東與妻子呂燕妮合股注冊成立了霍興業堂置業有限公司,後來又成立了立信置業,進軍房地産,第一筆生意是銅鑼灣的使館大廈,震驚市場。

不過,整棟樓的買賣,周期還是太長,怎樣才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市場的交易中來呢?

在後來的買賣中,霍氏就開始分層賣了,一下子就降低了門檻,能讓不少有錢人參與到房地産的遊戲中來,但這還不夠,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拿下那麼一大筆錢來。

争産10年,兄弟反目!郭晶晶婆家與中國房地産不得不提的事......

(圖:霍興業堂廣告)

再分割。

霍英東從嘉道理家族買下了油麻地公衆四方街到東莞街的地塊,要蓋100多棟住宅樓,大概能提供600多個機關的住宅。

這600多個機關在房子還沒動土的時候,霍氏就開始派發售樓說明書,向市民推介分期付款買新樓,先交部分定金,然後餘款随工程進度分期支付。

買樓花,也是買夢想,這樣霍氏有錢蓋樓,而更多普通人能夠跨過買樓門檻。

然後,做樓書、賣“樓花”,席卷了整個香港,1956年,當時的港府發出了預售樓花同意書,“樓花”正式轉正,成為了正式的買賣制度。

而作為這項制度的發起人,霍氏自然靠着它,賺了不少錢。

後來,随着内地的房改進行,商品房走向市場,剛剛建省的海南,學到了賣樓花的精髓,本來讓更多人上車的賣樓花,成為了炒樓花,南下淘金成為了一場“擊鼓傳樓花”的遊戲,有人爆賺離場,有人悲慘接盤。

1994年,在海南的房地産泡沫破裂的一年後,《城市房地産管理法》出台,源于霍氏的“賣樓花”再次被寫進法條裡,隻不過名稱是商品房預售制。

關于預售制的存廢,在近幾年争議很大,但一直也沒有正式定論。

争産10年,兄弟反目!郭晶晶婆家與中國房地産不得不提的事......

1979年,與當時港英政府不和的霍氏,開始大舉投資内地。

房地産出身、與内地關系交好,霍英東也不斷向上面建議,應該開放商品房并有償使用土地,但是這事兒在内地太超前了,建言也隻能出現在一些考察活動和零星的報告裡面。

争産10年,兄弟反目!郭晶晶婆家與中國房地産不得不提的事......

那時還是福利分房時代,“人一出生,國家就欠一套房子”,但是哪有那麼多房子呢?

後來,深圳建了特區,但是城建的速度一直跟不上,因為沒錢,不僅地方沒錢,中央也給不了什麼資金,隻有政策,自己摸石頭過河。

而霍英東則非常不解,“你們有土地,怎麼會沒錢呢?錢可以從土地中來”。

于是深圳開始帶隊去香港學習,并在1986年底草拟了改革方案,開始準備用國有土地出讓收費,來籌措城市建設的資金。

1987年12月1日,中國内地“土地第一拍”成交,面積8588平方米、出讓期50年的商品住宅用地,以200萬元底價登上拍賣台,最終被深房公司競得,成交總價為525萬元,以現在的标準,最終成交溢價率高達162.5%。

“土地财政”正式登上了曆史舞台。

1988年,土地有償使用,進入了《土地管理法》,“土地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寫入憲法。經過幾十年時間,土地已經成為諸多地方政府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争産10年,兄弟反目!郭晶晶婆家與中國房地産不得不提的事......

說起來,源于霍氏的預售制和霍氏建言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制度,對于中國房地産市場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是現在也越發呈現出了其“兩面性”。

在前幾年的風光時刻,房地産造富力度空前,富豪榜幾乎被房地産承包,地産首富不要太多。但是現在,同樣的制度,同樣的手段,昔日的富豪,又成為了暴雷事件的主角,多唏噓。

而在暴雷之後,對于預售制的疑問更大,交了錢的房子,最後能拿到嗎?爛尾樓會更多嗎?房價會崩嗎?

各種疑問之下,地産商們喊着“保交樓”,業主們也戰戰兢兢。

如果說回到房價,它們是房價上漲的元兇嗎?

起初,預售+按揭,确實是降低了門檻,讓更多的人買得起房,但是在客觀上,炒房的空子也被撕開,也确實推高了房價,讓很多人買不起房。

就連霍英東集團的副總、霍震寰之子霍啟文,都吐槽香港房價太高,“買不起房”。

土地有償出讓,确實解決了地方财政問題,但也确實随着連年攀升的地價連着房價,讓房價漲得更兇。

不過,當地産商們在富豪榜上跌落,房價開始松動,還是為不少人提供了機會,2021年,中國房地産交易額超過18萬,創造了曆史最高紀錄。

這個紀錄能持續多久?房價能不能降?土地财政還有多大空間?……

種種疑問,現在遠沒有答案,給中國貢獻了這些制度創新的霍氏家族,還能提供一些新思路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