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權威解讀冬奧遺産報告:創造豐厚冬奧遺産是成功辦奧重要标志之一

作者:Beiqing.com

1月19日,北京冬奧組委面向全社會釋出《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産報告集(2022)》(以下簡稱《報告集》)。報告包含了體育、經濟、社會等7個單冊報告,梳理了北京舉辦冬奧會在35個領域創造的冬奧遺産。

報告釋出前夕,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副部長王仁華接受了新京報等媒體的專訪,解讀了這一套冬奧遺産報告集。王仁華介紹,該套《報告集》從奧運遺産的視角全面闡述了冬奧籌辦給廣大群衆帶來的長期收益、對主辦城市和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和對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積極貢獻。

權威解讀冬奧遺産報告:創造豐厚冬奧遺産是成功辦奧重要标志之一

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副部長王仁華接受新京報等媒體的專訪,解讀《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産報告集(2022)》。北京冬奧組委供圖 劉興華 攝

“創造豐厚的冬奧遺産,為主辦城市和廣大群眾帶來長期、積極的收益,是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的重要内容,符合國際奧委會的改革精神,是成功辦奧的重要标志之一。”王仁華說。

“遺産報告是一份落實總書記對辦好北京冬奧會訓示精神的有力答卷”

新京報:此次釋出的《報告集》包括了7冊遺産報告,内容十分豐富,分别是從哪些方面總結了冬奧籌辦的遺産成果?

王仁華:本次釋出的遺産報告集包括體育、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城市和區域發展7個單冊報告,圍繞最初釋出的北京冬奧會遺産戰略計劃所制定的7方面目标,從奧運遺産的視角全面闡述了冬奧籌辦給廣大群衆帶來的長期收益、對主辦城市和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和對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積極貢獻。

權威解讀冬奧遺産報告:創造豐厚冬奧遺産是成功辦奧重要标志之一
7冊遺産報告。北京冬奧組委供圖

  • 體育方面

其中體育遺産作為北京奧運會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遺産,報告主要闡述了北京冬奧會籌辦和舉辦對中國冰雪運動普及發展所帶來的巨大帶動作用。包括大衆冰雪運動參與人數大幅增加、冰雪運動在廣大青少年中快速推廣、殘障人士冰雪運動廣泛開展、冰雪運動競技水準跨越式提升、各類冰雪運動賽事蓬勃開展、冰雪運動場地設施加快供給、冰雪運動人才隊伍日益壯大。按照最近國家體育總局委托國家統計局開展的《“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統計調查報告》顯示,自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2015年7月31日)至2021年10月,大陸參與過冰雪運動的人數達到了3.46億人,冰雪運動參與率為24.56%,“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從願景逐漸走向現實。

  • 經濟方面

通過籌辦奧運會,帶動國家、區域和主辦城市經濟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已經成為奧運會的重要目的和功能。北京冬奧會帶動冰雪産業快速發展,以場地設施建設為基礎,冰雪競賽表演、冰雪會展、冰雪裝備制造加速發展,冰雪旅遊成為新的消費熱點。以冰雪場地設施為例,2021年初,全國已有654塊标準冰場和803個室内外各類滑雪場,較2015年增幅分别達317%和41%。北京冬奧會還實施了科技冬奧行動,推動了場館建設、氣象預測、運動技能優化等相關領域技術創新和突破,不僅保障了冬奧會的高水準籌辦,也為賽後相關領域高技術産業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此外,北京冬奧會的市場開發工作為各合作夥伴,尤其是中小民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 社會方面

通過體育建立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是奧林匹克運動的願景,我們也見證了北京冬奧會籌辦以來給社會帶來的積極變化。通過在全國評選835所奧林匹克教育示範校和2062所冰雪運動特色學校,我們将奧林匹克教育和冰雪運動納入教育教學,促進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點燃了青少年對冰雪運動的參與熱情。與此同時,我們帶動了更多人參與冬奧志願服務,拓展深化了以冬奧為紐帶的國際交往,促進了包容性社會建設,提升了公衆健身、低碳和文明有禮意識。這些都是北京冬奧會為中國和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帶來的豐富物質和精神遺産。

  • 文化方面

北京冬奧會的籌辦,使奧林匹克精神和理念在中華大地進一步落地生根,促進了世界多元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交流互鑒,使世界各國人民更加團結,讓全世界更加相知相融。冬奧文化設施的建設增添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冬奧文化活動普及了冰雪文化和奧林匹克文化,使之與春節文化和長城文化有機融合;冬奧文化産品展示了中國特色、傳遞了中華文明;冬奧媒體宣傳講述了中國故事,傳播了中國聲音;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充分展示了城市文化特色,豐富了廣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 環境方面

北京冬奧會堅決貫徹綠色辦奧理念,踐行奧林匹克運動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要求,堅持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為北京冬奧會打下了美麗中國底色。通過推進各省市協同治理,實施治氣、治沙、治水攻堅戰,區域生态環境持續改善。全面推進低碳管理,在低碳場館、低碳交通、低碳能源和碳中和方面廣泛開展技術創新和應用示範,為大陸實作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标貢獻力量。在全社會推廣普及可持續理念,進行可持續管理體系創新,為大型活動可持續性工作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示範。

  • 城市發展方面

以北京冬奧會籌辦為契機,雙奧之城北京,最美冬奧城延慶,體育之城張家口,新時代首都城市複興新地标首鋼均樹立了特色鮮明,定位明确的長期發展目标,而這也與北京冬奧會願景高度契合。通過六年多的籌辦,北京冬奧會加速帶動了這些城市和區域的高品質發展,冰雪運動全面普及推廣,城市基礎設施加快更新,生态環境持續改善,冰雪産業快速發展,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奧林匹克精神落地生根,人民群衆獲得感和幸福感進一步增強。奧林匹克給主辦城市帶來巨大變化,留下永久烙印,而京張兩地的新面貌、新氣象也成為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

  • 區域發展方面

北京冬奧會籌辦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自籌辦伊始,北京冬奧組委與主辦城市一起,研究制定與區域長期發展目标相一緻的遺産計劃,着力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和政策創新,推動交通、環境、産業等領域協同發展先行先試,既有力保障了北京冬奧會籌辦,又為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發揮了重要的牽引作用。冬奧籌辦六年多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逐漸建構形成了籌辦工作與區域發展互相促進、協同提升的局面。區域内交通基礎設施相連相通,生态環境聯防聯治,産業發展互補互促,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建設初見成效,助力脫貧攻堅和帶動就業效果顯著,交出了冬奧籌辦和本地發展的兩份優異答卷,實作奧林匹克運動與區域發展的雙赢。

權威解讀冬奧遺産報告:創造豐厚冬奧遺産是成功辦奧重要标志之一

1月17日,“冰墩墩”“雪容融”新景觀亮相北京中軸線。圖/IC photo

新京報:釋出《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産報告集(2022)》有哪些重要意義?

王仁華:作為《奧林匹克2020議程》頒布後第一屆從籌辦之初就全面規劃管理奧運遺産的奧運會,創造豐厚的冬奧遺産,為主辦城市和廣大群眾帶來長期、積極的收益,是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的重要内容,符合國際奧委會的改革精神,是成功辦奧的重要标志之一。

遺産報告集2022版的釋出,有以下幾方面重要意義:

  • 是一份落實總書記對辦好北京冬奧會訓示精神的有力答卷

《報告集》是對北京冬奧會近7年籌辦曆程主要成果全面的梳理和總結,全面反映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和已經轉化形成的重要遺産,回應了總書記對冬奧籌辦的各項訓示要求。

  • 是滿足人民群衆美好生活期待的一份有力答卷

《報告集》賽前釋出展現冬奧遺産“早規劃、早受益”的理念,多方面籌辦成果在賽前就已轉化為現實遺産,使廣大人民群衆提前受益,回應群眾關切,增強了公衆參與和支援率,增添了人民群衆幸福感和獲得感。

  • 是落實《遺産戰略計劃》的一份有力答卷

7冊遺産報告對應遺産計劃制定的7方面目标,反映籌辦工作在7方面的有力措施和積極成效,反映了7方面目标的落實情況和重要成果。

  • 是回應國内和國際社會關切的一份有力答卷

《報告集》從遺産的視角來向全社會宣傳展示北京冬奧會籌辦遺産成果,闡述冬奧會帶給廣大人民群衆和主辦城市的長期收益,回應國内和國際社會關切,極大地提升了北京冬奧會的社會影響力。

權威解讀冬奧遺産報告:創造豐厚冬奧遺産是成功辦奧重要标志之一

北京冬季奧林匹克公園。北京冬奧組委供圖 劉興華 攝

“雙奧之城北京留下了寶貴的奧運遺産,為群眾帶來多方面福祉”

新京報:北京作為首個雙奧之城,留下很多寶貴的奧運遺産,這些奧運遺産能給群眾帶來怎樣的福祉?

王仁華:北京作為世界上首個“雙奧之城”,已形成了一大批寶貴的奧運遺産,有力支撐了後奧運時期首都城市快速發展。今年北京冬奧會傳承利用2008年奧運會遺産,充分發揮籌辦帶動和示範作用,進一步加速了北京的轉型更新和高品質發展。

雙奧全面推動體育事業發展。2008年北京奧運會提升了群眾對體育運動的熱愛,使鍛煉健身成為時尚。北京冬奧會帶動冰雪運動跨越式發展,進一步激發全民健身熱情。2016年至2020年全市冰雪運動參與人次累計達2480萬,2020年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達50.18%,超過1000萬人。

同時,雙奧推動經濟快速高品質發展。北京奧運會推動首都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生産總值由2002年的638.8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1542.4億美元。北京冬奧會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強大助力,地區生産總值從2015年的2.5萬億元提升至2020年的3.6萬億元。

權威解讀冬奧遺産報告:創造豐厚冬奧遺産是成功辦奧重要标志之一

1月4日,萬科石京龍滑雪場,滑雪教練在向滑雪愛好者傳授經驗。圖/IC photo

新京報:在城市發展方面,雙奧起了哪些作用?

王仁華:雙奧有力促進奧運元素融入城市發展。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推動了奧林匹克精神的宣傳普及,10萬名賽會志願者,共170萬名志願者參加志願服務;大批體育場館遺産,在賽後得到了可持續利用,産生良好社會經濟效益。北京冬奧會進一步加大奧林匹克精神在北京的傳承傳播,截至2020年,實名注冊志願者人數突破443.6萬人,比2008年增長161%;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場館遺産,打造6個雙奧場館,同時建立場館超前謀劃賽後利用,未來持續助力區域發展。

同時,雙奧還大幅改善生态環境。2008年北京奧運會改善了生态環境,通過實施14個階段的大氣治理,北京市全年好天氣比例從1998年的27.4%上升到2008年的74.9%。北京冬奧會加快生态環境建設步伐,大氣、綠化、水環境治理取得顯著成效,PM2.5平均濃度由2015年的80.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3微克/立方米。2021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和臭氧濃度分别為33微克/立方米、149微克/立方米,首次同步達到國家二級标準,各項大氣污染物實作協同改善,北京市空氣品質首次全面達标。

在基礎設施方面,雙奧也起到了很好的加速作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推動北京基礎設施建設達到新高度,城市道路總裡程由2001年的13891公裡增加到2008年的20754公裡,軌道交通數量由4條增加到8條。北京冬奧會推動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京張高鐵和京禮高速開通營運,軌道交通數量達到24條,總裡程達到727公裡。

權威解讀冬奧遺産報告:創造豐厚冬奧遺産是成功辦奧重要标志之一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北京冬奧組委供圖 劉興華 攝

“59個部門和機關形成協同關聯工作機制,同步推進各領域遺産工作”

新京報: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專門設定遺産管理處,是從冬奧籌辦初期到整個籌辦過程來全面規劃冬奧遺産?有哪些措施?取得那些成效和創新?

王仁華:北京冬奧組委從籌辦伊始就高度重視遺産工作,各項工作在規劃階段就融入遺産理念,并貫穿籌辦工作始終。一方面加強與國際奧委會的指導與合作,充分借鑒國際經驗,另一方面加強統籌協調,将籌辦工作與遺産工作同步規劃、同步推進,定期總結,取得多方面措施和成效。

包括加強頂層設計,注重超前謀劃;注重統籌協調,推動共同創造;加強國際合作,不斷開拓創新;注重賽後利用,落實重點遺産;注重成果總結,提升影響力等方面。

在國際奧委會和國際殘奧委會指導下,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結合籌辦工作實際,2019年,釋出實施《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産戰略計劃》,制定體育、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城市和區域發展7方面遺産目标和35個領域的重點任務,通過科學規劃、創造、管理和運用籌辦成果,努力創造豐厚的冬奧遺産。

同時,冬奧遺産工作涉及兩省市、三賽區和中央、地方多個部門和機關,涵蓋經濟、社會、文化、城市發展等多個領域,牽涉面廣、戰線長、任務多。需要集衆家之智、彙八方之力。2018年11月,組建成立“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産協調工作委員會”,由北京冬奧組委各部門、國家和主辦城市計59個部門和機關組成,形成協同關聯工作機制,發揮各自所長,形成了工作合力,同步規劃、同步推進各領域遺産工作,共同創造豐厚遺産成果。

權威解讀冬奧遺産報告:創造豐厚冬奧遺産是成功辦奧重要标志之一

1月18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增添新景觀,“精彩冬奧”主題花壇亮相。圖/IC photo

新京報:在遺産報告編寫和釋出工作的國際合作方面,與往屆奧運會相比,北京冬奧會有什麼不同?

王仁華:奧運遺産工作沒有成型的國際規則可循,往屆奧運會也沒有系統的工作方法和模式可借鑒,國情不同、文化不同,規劃管理奧運遺産的模式也就不盡相同。北京冬奧會是《奧林匹克2020議程》頒布之後第一屆從籌辦之初就全面規劃管理奧運遺産的奧運會。從籌辦伊始我們就加強與國際奧委會和國際殘奧委會的合作,充分結合籌辦工作實際,不斷摸索創新。

我們充分吸收借鑒國際經驗。通過各種會議、教育訓練、活動機會,加強與國際奧委會和國際殘奧委會的交流和指導,充分擷取國際先進理念和經驗,加強往屆奧運會遺産資料的學習,挖掘和借鑒成功方法和案例。

同時,我們加強合作、注重實踐和創新。會同國際奧委會,我們将國際遺産理念和規範應用于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實際,共同制定符合中國國情和文化的遺産計劃,使遺産計劃更加符合主辦城市和區域發展長期目标,使遺産計劃的實施更加符合籌辦實際,發揮牽引和帶動作用,産生長期影響和受益。我們與國際奧委會共同制定了《遺産評估體系(KPI)》和《場館遺産計劃通用模闆》,以規範奧運遺産的影響評估和系統規劃場館賽後利用,被國際奧委會推介至東京2020和巴黎2024等未來奧運會組委會。共同編制系列遺産成果報告國際版,推廣北京冬奧會案例故事,擴大國際宣傳,提升影響力。

新京報:北京冬奧組委在遺産賽後利用、成果總結方面,還做了哪些工作?

王仁華:冬奧遺産工作以落實總書記關于“積極謀劃冬奧場館賽後利用,服務于全民健身,發揮冬奧會對主辦城市高品質發展的帶動作用和對區域協同發展的牽引作用”的訓示精神為工作重點。

我們超前謀劃冬奧場館賽後利用,所有競賽場館均編制了三版《場館遺産計劃》,從體育賽事、全民健身、訓練教育訓練、商業營運等全方位規劃賽後利用,實作冬奧場館持久利用。同時,推動設立“北京國際奧林匹克學院”,依托首體院辦學資源,為首都增添一座永久性的國際奧林匹克研究機構,增強在奧林匹克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領域的國際交流。此外,我們還推動命名“北京冬季奧林匹克公園”“延慶奧林匹克園區”和“張家口崇禮奧林匹克公園”,落戶首鋼、延慶和張家口賽區,充分發揮“奧林匹克”品牌價值,帶動三個地區實作綠色轉型、高品質發展。

遺産工作貫穿籌辦工作全過程。我們在同步規劃、同步創造的同時,更加注重定期總結成果,釋出報告,不斷宣傳展示冬奧籌辦帶來的長期收益和積極影響,擴大公衆參與,提升冬奧影響力和公信力。

權威解讀冬奧遺産報告:創造豐厚冬奧遺産是成功辦奧重要标志之一

2021年6月23日,北京冬奧組委在北京釋出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産報告(2020)》。圖/IC photo

2021年6月23日釋出《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産報告(2020)》,赢得良好社會反響和國際社會積極評價。聚焦賽時宣傳,釋出《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産報告集(2022)》和案例報告集,制作宣傳展闆、宣傳手冊和宣傳片,在冬奧場館、賽區和主辦城市,面向廣大國内、國際媒體、奧林匹克大家庭、運動員、各國(地區)奧委會、觀衆等,全面立體宣傳展示北京冬奧會近7年籌辦工作惠及百姓生活和城市發展的籌辦成果和亮點遺産,全面提升北京冬奧會國際影響力。

新京報記者 吳為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陳荻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