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回憶裡的蝈蝈聲,還記得嗎?

作者: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

#我是大美河北推薦官##頭條帶你樂享河北##激情冬奧相約河北#

每逢“萬葉秋聲裡”的時候,保定的街巷就會響起“聒聒聒”成片的叫聲,那叫聲不是一兩個、四五個,而是幾十個、成百個的昆蟲在一起鳴唱,那遠遠是人類的大合唱所不能比拟的。它們雖然衆聲亂鳴,但聽起來并不覺得聒噪,隻有着大自然的清純和深幽,聽着反而能讓人浮躁的心沉靜下來,真想自己也這樣叫上幾聲,融入這美妙的大合唱中去。

記憶中,小時候每每聽到這種聲音,便飛奔去街上,尋這賣蝈蝈的小販。那個帶着成堆八角形小籠子的人早已被圍住,還聽見有人敞亮地問一聲:“嘿,多少錢,蝈蝈兒?”

回憶裡的蝈蝈聲,還記得嗎?

蝈蝈

蝈蝈别名為聒聒、螽斯和螽斯兒,學名為短翅鳴螽,位居鳴蟲之首。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大禹就開了崇拜蝈蝈的先河。《玉篇(蟲部)》中講,“禹蟲也”,也就是今天說的“蝈蝈”,大禹是以禹蟲(蝈蝈)來命名的,于是蝈蝈便成了大禹氏族的圖騰,後來,養蝈蝈成為了人們的喜好,因為它産卵極多,“螽斯衍慶”更成為了人們喜賀子孫滿堂的吉祥語,在保定“冬養秋蟲”就是一個曆史久遠的古老民俗。過去麥收之後,保定的胡同裡就開始出現賣蝈蝈兒的。小販們多是把蝈蝈兒裝在秫稭或麥稭編的籠子裡,籠子的樣式也很花哨,有圓的、方的、八角的、三角的,遠遠地就能聽見蝈蝈兒清脆的叫聲,吸引許多四合院裡的人前來購買。而且四合院裡的人們買蝈蝈兒時絕少買一隻,大多數都要買雙個兒。一則是老保定人有成雙成對的習慣,雙為吉利數;二則是兩隻可以互相戲逗,叫得更歡。買回來的蝈蝈籠子大都挂在屋檐、門楣、窗前或院子的葡萄架或海棠樹上。從此蝈蝈兒的鳴叫就成了四合院裡最動聽的聲音,一直能叫到立冬。在保定往往是那些上了年紀的老頭更有着這樣的偏好,他們往往把蝈蝈放在葫蘆裡,在冬天還要揣在懷裡,沒事兒的時候,眯着眼聽着蝈蝈“聒聒聒聒”的叫聲,那叫一個惬意。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需求,這樣的享受,是以時代雖然幾經風雲變幻,賣蝈蝈的老行當卻依然生存在保定古城。史料記載,古易州(今保定市易縣)就有幾百年編籠捕蝈蝈的曆史。《燕京歲時記》中說“京師五月以後,則有聒聒兒(蝈蝈兒)沿街叫賣,每隻不過一二文”,這些蝈蝈兒多來自保定易縣、涞水一帶。那裡的蝈蝈一是個兒大、全須全尾兒,顔色正、品相好,一般多為黑、綠、青三種。二是叫聲清脆悅耳。為了使自己的蝈蝈受歡迎,他們還通過人工點藥來改善它的叫聲,這是喂養鳴蟲中一項古老傳統的技術,也是欣賞鳴蟲時的一種藝術。三是要善動愛跳,越是活潑愛鬧的蝈蝈兒,越有人緣兒。過去一些有錢或有身份的人,為了買到一隻上品的蝈蝈兒,會不遠百裡跑到易縣、涞源花高價購買。易縣的蝈蝈還曾經是宮廷貢品,康熙、乾隆直到宣統,許多皇帝都喜歡這個玩物。在那時蝈蝈還有夏秋之分,立秋前為夏蝈蝈兒,立秋後為秋蝈蝈兒。冬天暖房繁育出來的叫冬蝈蝈兒,要幾十元一隻。品相極好的身價還很昂貴,2005年冬蝈蝈的極品單價已突破千元。

現在,保定易縣易水湖畔已經成為有名的“蝈蝈之鄉”,“蝈蝈叫,夏天到”,一到這個季節那裡的人們開始背上裝着蝈蝈的籠子,奔赴全國各地,北到冰城哈爾濱、北京、天津,南到上海、蘇州、杭州,都能見到易縣蝈蝈的身影,聽到它們清脆的叫聲。那被捆紮成“小山”一樣的蝈蝈籠子則成為了城市街頭的一景,吸引着大人孩子們的目光。據了解,目前易縣蝈蝈的銷售遍及全國,數量超過300萬隻,每年為農民增加收入500多萬元。在易水湖一帶流傳着隋唐程咬金戰馬化身為蝈蝈的故事,是以這一帶的蝈蝈個頭碩大、聲音洪亮,在全國很有名氣。從觀賞的角度,按體色那裡的蝈蝈可分為五類:綠蝈蝈、黑蝈蝈、山青蝈蝈、草白蝈蝈、異色蝈蝈,這些不同類型的蝈蝈到底火到了什麼程度,上網搜尋一下能把人吓一跳,相關結果有26400個。是以,這裡有“易水湖的蝈蝈唱全國”之稱。

如今,蝈蝈已經成為易縣當地人的一項重要經濟來源,年銷量以百萬隻計算。此外,在“蝈蝈之鄉”安格莊,還把每年的7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三個月的時間定為蝈蝈節,其間舉辦蝈蝈交流會、蝈蝈系列比賽,蝈蝈成了那裡旅遊的主題形象大使。遊客可以親自體驗抓蝈蝈的樂趣,看蝈蝈、抓蝈蝈、買蝈蝈、評蝈蝈成為當地生态旅遊的一項主要内容。人們來到這裡與蝈蝈互動,追求的就是那麼一種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情趣。

回憶裡的蝈蝈聲,還記得嗎?

賣蝈蝈

蝈蝈的生命也就五至七個月的時間,也許它們像人類一樣想活更長的時間或是長生不老,但大自然給它們的壽命就這麼短短的幾個月,人生百歲都是白駒過隙,相比起人來,它們的生命就顯得更為短促。但它們并沒有因為這短促而悲傷,而是用短暫的時間不住地歌唱,為人類帶來了歡樂,帶來了美好,帶來了對生命的祈願和希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