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00多志願者參與“認養”文物 他們背後有怎樣的故事?

來源:重慶晚報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喜歡文物、愛好文物,并“認養”了文物。他們将文物“認養”後,不僅要全方位挖掘文物的故事,還要将這些故事梳理好講給其他人聽,日常還要對文物進行巡查……去年12月,“文物認養”志願服務項目獲得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組織獎。

他們究竟是怎樣一群人,在“認養”文物的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

文物背後的代言人

今年34歲的萬思源是司法行政系統的一名從業人員,此外,他還有另一個身份,那就是“文物認養”保護志願者。說起自己為什麼要在繁忙的本職工作之餘主動“認養”文物?他表示,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是以對重慶的一磚一瓦都有特别的情感,并且希望知道這一磚一瓦背後隐藏的故事。

是以,2017年,萬思源主動申請成為了一名文物保護志願者。2018年,“文物認養”志願服務項目啟動,萬思源主動“認養”了三處文物,分别是順昌鐵廠煙囪、黃位賢烈士紀念碑和通用機器廠電影院。

“當時‘認養’這三處文物,是因為這三處文物離家近,友善平時巡查,且三件文物之間在曆史上還互相關聯。”萬思源說,“認養”這些文物後,他便開始通過網絡、圖書館查詢資料、史料等,全方位了解自己“認養”的文物。

梳理完并熟記了“認養”文物的情況後,萬思源會将這些文物的故事講給身邊的人聽,并通過在網絡社交平台發表相關文章,讓更多人來聽這些文物“講”故事,自己則成為了這些文物的代言人。

除了幫文物講好自己的故事、保護好“認養”的文物外,他還會留心發現身邊的文物,以及發現保護不當或被意外破壞的文物等。他甚至還加入了渝中區專業巡查隊,針對國家級、市級文物進行定期巡查。

在巡查過程中,萬思源印象較深刻的,是2020年底發生的一件事。“我在巡查中發現,沙坪壩區陳家橋附近有一座墓,墓碑上字迹已嚴重風化,周圍全是菜地和建築工地,而文物安全責任公示牌則隻是随意釘在一旁的樹上。”萬思源調查發現,墓地主人和辛亥革命有關,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不應任其破敗不堪。為此,他寫了一篇文章發到個人公衆号上。很快,文章被沙區相關部門看到并随即進行了整改。

“重慶是一座有獨特曆史的文化城市,我希望利用業餘時間來了解重慶,保護、發現重慶的文物,并讓這些文物講出自己的故事,讓這些故事傳承重慶的文化,并留住大家的鄉愁。”萬思源說。

他們“挽救”了一座古橋

另一名文物“認養”保護志願者劉朝勝今年50歲,家住渝北區,是國企職員。他“認養”的文物分别是仁睦灘萬壽橋、龍溪節孝坊等。說起自己“認養”的文物,劉朝勝覺得他和這些文物淵源頗深。

例如,他“認養”的龍溪節孝坊,牌坊原址在新牌坊立交旁,牌坊前面還有一座人和節孝坊。後因周邊開發,龍溪節孝坊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遷到渝北兩路。“記得三十年前,我從這座牌坊前路過,瞬間就被上面精湛的雕刻吸引了,沒想到這座牌坊有朝一日會成為我巡查保護的對象。”劉朝勝說,一座牌坊,不僅見證了一座城市的發展,似乎也見證了一代人的成長。

“認養”文物後,劉朝勝每月都會認真巡查,文物有任何風吹草動的問題,他都會向相關部門反映,并協助相關部門解決。

除了照顧好自己“認養”的文物,劉朝勝還将保護文物的意識貫徹到了平時的一言一行中。

去年12月,他外出遊玩,卻意外發現茨竹鎮清代古橋回龍橋,在某瓦斯公司的管道安裝過程中被施工方在橋墩上開槽安裝管道,對古橋造成了部分損壞。劉朝勝立即對損壞部分進行了拍照驗證,第一時間發回文保志願者服務總隊。随後,通過與文物保護相關部門回報、溝通,最終督促施工方拆除了管道,并對損壞部分進行了修複,相關責任方也得到了處理。

300多志願者參與“認養”

據重慶市文物保護志願者服務總隊總幹事吳元兵介紹,“文物認養”志願服務項目自2018年啟動以來,共招募了1350餘名志願者,其中300多名志願者參與到了“認養”和日常巡護工作中。

志願者需對其“認養”的文物每月至少巡查一次,且需送出巡查表,說明巡查情況以及文物的保護情況等。此外,志願者們“認養”的文物有100處,涵蓋了渝中區、沙坪壩區等10個區(縣)。每名志願者至少“認養”兩處文物,而一處文物最多五個人“認養”。這樣一來,每個文物都将會在交叉巡護中得到更好地保護。

去年底,“文物認養”志願服務項目憑借其重要意義和取得的相關成績,獲得了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組織獎。

“今年,我們将在以前取得的成績上,進一步發展壯大該項目。”吳元兵表示,他們将壯大文物“認養”保護志願者隊伍,且将細分工作,針對沒有時間參加日常巡護的志願者,将會安排其他任務。“同時,我們将開展重慶曆史文物梳理工作,以及組織成渝兩地古建築攝影展。”

吳元兵透露,為了讓志願者更好開展文保工作,昨日他們已上線一款小程式軟體。志願者注冊後,可利用小程式的“随手拍”等功能,将日常遊玩或巡護時發現的文物進行上傳。“這樣,就能将越來越多的文物納入到資料庫中,最後形成一個大資料,讓各種文物的保護現狀一目了然。”

重慶晚報-上遊新聞記者 範聖卿 實習生 張若愚 攝影報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