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逃離」北上廣的他們,這次真的回家了

作者:麥子熟了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運時分。

在這場幾乎是地球上最大規模的「人類遷徙」活動中,無數人踏上了旅途。

有人不遠萬裡奔赴家鄉,隻為和父母吃一頓熱騰騰的年夜飯;

有人選擇在過年這個節點,徹底和奮鬥過的城市告别,收拾行囊去往人生下一站;

還有人因為各種原因留在了異鄉,準備隻身度過沒有親朋陪伴的新年……

再過幾天,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移民」居多的城市即将迎來一年中最「冷清」的時分。

「逃離」北上廣的他們,這次真的回家了

幾年前,#逃離北上廣#一度是網絡最熱門的話題,但許多人都在觀望、在猶豫。

而如今,随着疫情時代的到來,這個話題開始成為現實,尤其當「逃離」的選擇遇上國人特有的「回家過年」情結,一切似乎都變得耐人尋味起來。

「逃離」北上廣的他們,這次真的回家了

@阿新 丨 29歲 準備辭職讀書的北漂

對阿新來說,做出辭職的決定并不輕松。

曾經的他,是老家親朋好友眼中的驕傲,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每月拿着老家人不曾想過的薪酬。

但隻有阿新自己知道,漫長的通勤時間,巨大的工作壓力,高企的房價以及逐漸逼近的年齡學曆焦慮,已經讓他不堪重負。

「逃離」北上廣的他們,這次真的回家了

兩個月前,公司辭退了一批35歲以上的老員工。

看着他們黯然離開的背影,阿新終于決定,重新回到校園,給自己一個充電的機會,也借此重新思考未來。

不過,阿新并不打算在回家過年時與父母提及此事。

此刻,他隻想坐上回家的列車,聽着熟悉的鄉音,吃上一口媽媽拿手的家鄉菜。

未來的他,也許會留在家鄉,也許會繼續去往大城市,但這一切在他看來,不是逃離,都是對夢想的奔赴。

@小志 丨 31歲 離開上海剛滿一年

作為曾經的滬漂,小志并不排斥「逃離北上廣」的說法,他笑稱自己是「為愛出走」。

一年前,他離開上海來到了女友的家鄉,一個靠近上海的二線城市。

「逃離」北上廣的他們,這次真的回家了

得益于此前的積蓄和雙方父母的支援,兩人很快購房、裝修并領證。

即将到來的新年,對這對新婚夫妻來說也有着特别的意義,他們将在這裡舉行婚禮。

說起離開上海的選擇,小志分析得頭頭是道,在他看來,自己如今安家的城市既能享受一線城市的經濟輻射,又可以相對減輕經濟和工作的雙重壓力。

這是更适合過日子的地方。

——也許是為「逃離」給出的最直接的理由。

@羅剛 丨 28歲 穿越大半個中國去鶴崗

幾年前,一篇《我在鶴崗5萬元買了一套房》的文章紅遍全網,東北小城鶴崗也一炮而紅。

無數在大城市買不起房的人慕名而來,羅剛就是其中之一。

他16歲離開西北,在廣東省打工多年,深圳、東莞、廣州……這些都曾是他奮鬥過的地方。

「逃離」北上廣的他們,這次真的回家了

從流水線勞工、搬運工,到廚房小工、切配,十幾年的打工生涯裡,羅剛學會了不少手藝。

對他而言,家人早已去世,老家也沒了去處,大城市的房價更是他一輩子都夠不上的,心頭那股安家落戶的沖動,讓他坐了幾十個小時的車來到了鶴崗。

在中介的牽線下,羅剛當即買下了一套4萬出頭的房子,雖然裝修已經有些老舊,但他當天就住了進去。

一年之前,羅剛沒有想過擁有自己的房子;一年之後,他滿心期待地在「新房」準備過年。

羅剛已經想好了,新的一年,等自己熟悉城裡路線後,就做個外賣小哥。

就像他說的:「新年新氣象,日子總會好的。」

「逃離」北上廣的他們,這次真的回家了

當大多數人将目光聚焦在「逃離北上廣」的人群時,還有一群人,他們同樣離開了大城市,目的地卻是廣袤的農村大地。

看過電視劇《山海情》的朋友,一定記得閩甯鎮和那個叫「水花」的女人。

而在毅然回鄉的人群之中,就上演了現實版「水花」的故事。

「逃離」北上廣的他們,這次真的回家了

對很多閩甯鎮移民來說,來到這裡之前,别說繁華的高樓大廈,就連最基本的公共設施、自來水管道都沒見過幾回。

他們吃的是水窖裡的水,每天睜眼就要和黃土、山坡為伴,連種田也要翻山越嶺。

2014年,在集體搬遷計劃實施後,擁有寬闊公路、水電設施、平坦地勢的閩甯鎮成了移民們的新家。

在鄉村振興計劃的帶動下,曾經為生活發愁的閩甯人開始看到了新家園發展的希望,水花的原型、閩甯鎮電商扶貧工廠中的房間女工擺西彥正是其中之一。

「逃離」北上廣的他們,這次真的回家了

扶貧工廠中的房間的女工們認真地打包貨品,她們多是閩甯鎮原隆村的回族婦女,丈夫在外打工,獨自撫養孩子,如今通過「家門口就業」實作了某種意義上的女性獨立。圖 / 順子

作為一個大字不識幾個、一度連電腦是什麼都不知道的農村婦女,擺西彥的家庭曾經隻能靠丈夫外出打工的微薄收入苦苦支撐。

而在丈夫不幸受傷失去勞動能力後,擺西彥全家一度陷入絕境。

幸好,一個叫徐美佳的女人出現了。

在大學畢業後,徐美佳做過大學生村官,做過扶貧幹部,也去過青海探索旅遊創業。

最終,她的選擇是回到甯夏,回到生她養她的這片土地,創辦「閩甯禾美」電商品牌,期待用電商直播這條路闖出一片不一樣的天空。

在徐美佳一手打造的「巧媳婦電商直播帶貨團」裡,許多個像擺西彥一樣的當地留守農村婦女,從毫無文化和業務基礎的新人,一路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銷售業務骨幹。

2020年,拼多多與當地政府聯合開展電商教育訓練,閩甯禾美更是順勢搭上了政策快車。

如今,閩甯禾美不僅擁有兩個電商工廠中的房間,還開辟了一個依靠「多多買菜」業務運轉的物流工廠中的房間。

「逃離」北上廣的他們,這次真的回家了

閩甯禾美電商扶貧工廠中的房間,打單、發貨、裝車,原隆村的女人們從留守婦女成長為「一條龍」熟練操作的女工,頂起家庭經濟的半邊天

這裡的女員工們平均學曆隻有國小,但平均月工資卻能達到2400元以上。

《山海情》裡的水花最後開起了超市,過上了好日子;

現實中閩甯鎮的「水花」們也靠着精準扶貧的東風,擺脫了貧窮悲苦的命運,迎來了全新的人生。

事實上,還有許多像徐美佳這樣與拼多多達成深度合作的「新農人」:

雲南李能龍身殘志堅,帶領村民創辦百香果種植合作社,讓德宏的百香果走進了千家萬戶;

橫州秦宗暖辭去廣東工作回鄉務農,以「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種起了甜玉米,通過拼多多等平台銷售的訂單量每月将近10萬單……

他們像逆流而上的魚群,把活力和激情重新帶回了日漸「幹涸」的家鄉山河,也讓更多人看到了「離開北上廣」之後的另一種可能。

「逃離」北上廣的他們,這次真的回家了

不可忽略的是,這群年輕人「回到農村」的選擇,影響的絕不僅僅是農村。

當他們将實作夢想的舞台從鋼筋水泥森林搬到山水田園,無數農産品也開始被裝進一個個個包裹,從田間地頭發往全國各地。

有了人的「回流」,貨的流動也就有了可能。

最近,就在全國春運宣告開始之際,一場貨的「春運」也在拉開帷幕,拼多多等電商平台發起的年貨節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之中。

「逃離」北上廣的他們,這次真的回家了

丹東草莓成為年輕人的年貨新寵,越來越多20-30歲的年輕人喜歡拼一箱來自丹東的過年禮物。蘇兆陽|攝

圍繞春節這個關鍵時間節點,衆多優質農産品産區的新農人們使出渾身解數,努力抓住「置辦年貨」這個最核心需求。

在拼多多倡導的「農地雲拼+産地直發」模式下,廣東揭陽琳琅滿目的休閑食品、甘肅永昌鮮美的羊肉、廣西橫州鮮甜可口的玉米等農産品一路暢通地奔赴全國。

以永昌羊肉為例,過去受困于沒品牌、規模小、銷售管道不暢通等障礙,盡管當地的散養羔羊沒有膻味、鮮得人「掉眉毛」,卻始終沒能打響品牌。

随着電商的飛速發展,主播們直接拿上手機就能在牧場上直播,新鮮的羊肉宰殺完很快就能抵達買家廚房,消費的「最後一公裡」終于被打通,永昌羊肉也成了拼多多平台最受歡迎的爆款羊肉。

「逃離」北上廣的他們,這次真的回家了

年貨節期間,永昌當地的新農人正在拼多多店鋪直播。主播的背後就是廣闊的牧場。圖|年貨節直播間截圖

同樣受益于拼多多「直播+拼購+産地直發」一條龍的還有四川會理軟籽石榴。

2017年,當時還是東航空姐的何爽回鄉探親,發現老家會理的石榴空有好品質,卻賣不出規模,她毅然決定回鄉創業。

經曆了無數挫折之後,拼多多「多多果園」的訂單改變了何爽公司的命運,僅僅3個月,她賣出了800萬斤石榴!

農村電商不僅改變了這些優秀農産品「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境,拓寬了銷路,也給了當地農民更大的話語權。

「逃離」北上廣的他們,這次真的回家了

丹東草莓不僅成為一二線城市消費者的年貨新寵,随着冷鍊物流的普及和在拼多多等平台購買便利,三四線城市以至鄉村消費者的購買比例正快速增加。蘇兆陽|攝

當産品和管道都牢牢掌握在當地人自己手裡,不論是優秀人才還是優質農産品,自然也随之穩穩紮根下來。

有了農村電商,人回來了,新理念也随之回來了,鄉村振興最關鍵的「人才」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這對消費者、新農人,以及他們的家鄉來說,都是「多赢」的好事。

在拼多多這樣龐大的網際網路平台,一頭是無數留守家鄉的新農人,一頭是億萬普通消費者,他們都有對來年豐足的相同期盼。

對于每個想要過年回家的人來說,不論身在何方,過個平安、快樂、富足的新年,是共同的心願。

所謂「此心安處是吾鄉」,離開北上廣和回到農村并沒有什麼不同,有家有愛有夢想,就是向往的生活。

本文圖檔來源見标注

作者:居潇潇

視覺:秋秋

監制:眠去

出品:麥子熟了工作室

- THE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