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長亮始終記得自己離開學校的那個傍晚。
孩子們跟在車後,反複唱着那首自己教會他們的《再見》,歌聲圍着車轉了一圈又一圈,落到侯長亮的心裡,孩子們哭了,他也哭了。
車越開越遠,侯長亮向後看去,遠處山村的燈開始變得忽明忽暗,他的心也一點點的暗了下去。
阿香也無法忘記,父親去世後,自己一邊哭一邊坐大巴回家鄉的那個午後。因為太過匆忙,她甚至忘記鎖上出租屋的大門,後來,屋裡被偷走了許多東西。
阿香突然覺得,自己的人生,也被“偷走”了大半。
李啟航後來總會回想起,奶奶詢問自己是否可以給她拍攝一張“遺照”的那天,陽光斜斜的從奶奶背後投影過來,他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奶奶老了。
那時他們三個都未曾想到,那一刻竟然會成為他們人生中的一個岔口,讓他們日後的生活改變了走向。
他們更沒有想到,在他們的故事中,歸來與離開會同時出現,而放棄卻也意味着收獲。
有點奇怪。
在支教老師侯長亮決定回家過年之後,他的學生們就開始變得有點奇怪。
在這間位于雲南昭通市彜良縣海子鎮的向陽國小裡,孩子們和侯長亮最為親近。無論家裡發生了什麼大小事情,他們總迫不及待地先和他分享。
而這兩天,孩子們常會聚在一起讨論事情,但每次自己一出現,他們就會立刻散開。
侯長亮敏銳的覺察到,孩子們一定有什麼事情在瞞着自己。
因為要回家,侯長亮需要買一些門鎖鎖住宿舍,但連續跑了村裡幾個小賣部,得到的答案都無一例外——鎖賣完了。
怪事一樁接一樁,侯長亮心中的謎團越來越大。
答案在他離開的那個清晨被揭開。
六點剛過,侯長亮提着大包小包準備下山趕車,在經過一條山間小路時,他的學生們突然從石頭後面跑出來,大叫着讓他不要再向前走。
侯長亮這才發現,原來他将要走的地方,被孩子們鋪了一層玻璃珠和玉米棒芯,如果踩上,一定會摔倒在這條小路上。
侯長亮有些生氣,他問孩子們:“如果是别人踩到這些玻璃珠怎麼辦?”看着孩子們被凍得通紅的臉蛋與手足無措的小手,他的心軟了下來。
他明白,孩子們舍不得自己走。
最終,侯長亮決定再陪孩子們過個年。
沒有走成,母親的電話一通又一通地打來,電話那頭全是抱怨:“說好隻支教兩年,現在已經拖了這麼久了,你哥給你找好了一份工作,年後入職,你自己想想清楚吧。”
挂了電話,亮亮看着牆上貼的孩子們的照片陷入沉思。
突然門邊傳來一陣聲音,轉過頭,一個住校的小男生從門簾外探着小腦袋輕聲問他:“亮亮老師,我能不能和你一起睡。”
亮亮對着孩子笑了笑,摸了摸他的頭,讓他睡到床的裡側。
對于向陽國小的孩子們而言,父母不在家的日子,亮亮是他們的老師,也是他們的家人。
年味越來越重,孩子們的家長從城市裡回到山村,村裡挂起了大大小小的紅燈籠,孩子們穿着新衣服圍着房頭一圈圈地跑着。
小小的山村,突然變得熱鬧擁擠起來。
這樣的時刻,對于孩子們而言并不多得,畢竟一年到頭,父母隻有這個時候才能陪在他們身邊,侯長亮看着他們的笑臉,舉起手機記錄下了這一刻,并釋出到了抖音賬号“山村支教亮亮老師”上。
孩子們的笑容感染了許多人,視訊下有人在評論裡問亮亮,前來支教有什麼要求,亮亮思考了許久,打下回複:
“了解,關心,陪伴,堅持。”
侯長亮的這段真實經曆,以及他與孩子們相處的故事,被改編成了抖音創作者系列微電影《敬自己》中的一支。
在這部微電影的最後,還收錄了文章開頭學生們唱着《再見》與侯長亮告别的影像資料。
回頭看,侯長亮回複給抖音網友的那八個字,也正是他支教生涯的縮寫。
2011年侯長亮大學畢業,在其他同學都在四處奔波找工作的時候,他卻将被褥與鍋碗瓢盆打包起來,坐着大巴去往廣西河池大石山區支教。
大石山區石漠化嚴重,坐在大巴上,侯長亮透過玻璃向外看去,隻見彎曲的山路兩側,一座又一座石頭山飛速劃過。
學校的環境和侯長亮預期的一樣差,但比起居住環境,侯長亮更在意的,是學校裡的學生。
在學校裡,常有孩子會“突然消失”——有些今天還在上學,明天就會因為各種原因決定辍學。
侯長亮覺得可惜,同樣是從鄉村走出,他深知學習的重要。是以為了讓孩子們完成學業,他常常親自走十幾公裡山路去學生家中家訪,鼓勵他們不要輕易放棄。
最終,在他的堅持下,他所帶的第一屆學生,沒有一個辍學。
在這一過程中,他也有過掙紮。
支教老師收入低,每月隻有880元的補貼,随着支教時間的不斷延長,生活的壓力層層疊疊壓下來,侯長亮也曾經有過放棄支教的念頭。
掙紮過後,他做出決定:“隻要孩子們需要,我願意一直留下來。”
從2018年起,侯長亮開始将自己的支教生活與孩子們的成長片段拍攝下來,釋出到自己的抖音賬号上,在短短3年内,他就釋出了近百條視訊。
侯長亮希望通過自己的視訊吸引更多的好老師來鄉村支教,他堅信:
“讓山村孩子多一個好老師,一定是對他們最好的幫助。”
今年,是侯長亮支教的第11年了。
這幾年,他先後前往廣西、貴州與雲南支教,在陪伴一批又一批孩子們成長的同時,候長亮也收獲了自己的那份陪伴。
2020年11月,侯長亮與同樣熱愛支教的雷老師登記結婚,因為工作繁忙,兩人選擇在共同支教的向陽國小拍攝了一組特殊的婚紗照。
拍攝那天,海子鎮的陽光很好,侯長亮和雷老師站在操場上,學生們拉着手将兩人圍住。
侯長亮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來到向陽國小的那個下午,那天天氣很差,空中還零星有雨滴飄落。
而如今,陽光很好,孩子們也很好。
視訊加載中...
抖音創作者系列微電影《敬自己》之《巅峰計劃》
對于支教老師侯長亮而言,幫助孩子走出大山是他的願望,而對于已經走出去的阿香而言,“歸來”卻成為了一件更有意義的事情。
接到父親離世消息的那天,阿香正坐在辦公室裡,電話裡,妹妹的哭聲透過聲筒傳過來,那一瞬間,阿香的人生被永遠改變了。
因為家所在的村子并沒有交通工具可以直達,阿香隻能先坐十幾個小時的巴士到縣裡,再換乘摩的,穿過一個又一個綿長的田壟才能到家。
到達時已是第二天下午,站在家門口,阿香有一瞬間恍惚,她知道推開門,那個總是滿臉笑容的父親不會再等待自己了。
如今看,如果不是因為父親的突然離世,阿香的人生主題,或許會一直與“遠離”有關。
回溯過往,阿香是一個普通的鄉村女孩。
她在湖南上了大學,畢業之後,隻身一人前往廣州做起外貿生意,生意好的時候,一年會有50多萬的收入。
如果故事如此發展下去,或許她會在城市結婚生子,再過幾年把父母接來身邊。然而,随着父親的離世,一切都改變了。
阿香父親的離世,源于一場意外。
當時,父親正在山上砍柴以備冬天使用,一棵樹突然倒下,壓在他身上,父親的人生也倒下了。
父親去世後,母親燒掉了父親的大部分物件,唯獨留下了一台電腦、一個錄影機與幾本歌本。
阿香的家鄉是侗族聚集地,整個寨子共有1100戶,幾乎家家都會唱幾首侗族大歌,父親也不例外。
在阿香的記憶裡,他最愛的事情就是唱侗族大歌,那時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人活在世上沒有歌唱也是白活”。
想着這些,阿香打開了父親的電腦,在連續嘗試了幾十遍密碼後,她終于登陸進去,電腦桌面,靜靜地躺着一個檔案夾,裡面存滿了父親這些年用DV機拍攝的侗族歌曲。
翻開歌本,上面是父親寫下的心願:“我拍攝了很多侗族大歌,沒有拍攝到的,還有許多,我擔心我們這一代人走了,這些歌曲也就失傳了。”
看着父親留下的歌本與視訊,阿香做了一個決定——留下來,替父親實作夢想。
第二天,她就給公司遞交了辭職申請,并購買了一台相機。之後的日子,她開始舉着相機走訪附近的村寨,哪裡有人會唱侗族大歌,她就前去拍攝。
那時,拍攝侗歌不能給阿香帶來額外收入,為了維持生活,阿香拿出自己一部分積蓄,将家裡的五畝農田改造成了魚塘,靠養魚為生。
阿香的這一決定,母親并不了解。
她不明白為什麼别人都忙着走出去,自己的女兒卻偏偏要走回來。那段時間,“不務正業”成為了她收獲最多的評價。
阿香覺得不服,她和母親定下“90天之約”:“如果90天還沒有收入,我就回廣州工作。”
之後的日子,阿香一邊管理魚塘,一邊繼續四處走訪山村,記錄那些侗族大歌。在一過程中,她還開始把自己拍攝的視訊剪輯好釋出到抖音上。
最初,她的視訊隻分享侗族大歌,漸漸的,她開始分享侗族的建築、文化與節日,也開始通過抖音記錄自己的生活。
鏡頭下,阿香和朋友們在魚塘裡摸魚,用小米辣腌一缸脆筍,偶爾還會穿着自己親手紮染的侗族服裝走在蜿蜒的小路上,背景裡是空曠的山野,遠處是悠長的歌聲。
視訊一條條被阿香上傳到抖音上,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這位貴州大山裡的姑娘了解到侗族文化,同時,阿香的鄉村生活也治愈了許多人。
但另一方面,魚塘的收入依然遠不如阿香在城市的收入。眼看與母親定下的90天之約即将到期,阿香的心一天天地懸了起來。
轉機很快出現。
一天,阿香上傳了一條自己踩着石臼做辣椒醬的視訊,視訊下面,開始有許多粉絲問她能不能網上購買辣椒醬。
阿香高興地喊來同村的姐妹,将附近的辣椒都收集過來制作辣椒醬,在短短幾天内,她們就賣出了3000斤的辣椒。
這件事讓阿香找到了一些新出口,她開始思考,或許可以通過視訊的方式将村民的農産品售賣出去,一方面可以幫助大家緻富,另一方面還可以宣傳侗族文化。
之後,她又幫舅舅家賣出近七千斤稻米,扣除包裝、運費,每一單能賺五塊錢。
在幫助村民的同時,她創作的視訊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為了表彰阿香對侗族文化的宣傳,縣文旅局還給她頒發了優秀民間藝人獎。
在這一過程中,母親漸漸地明白了阿香的決心與堅持,也決定接受與支援她的選擇。
在被母親了解的那天,阿香抱着父親留下的那台錄影機睡着了,那是她幾個月以來,睡得最好的一覺。
春天的時候,阿香和母親一起去看父親,她輕輕地拔掉了父親墳邊的一些雜草,對他說:
“爸爸,我已經收集整理了2000多首侗族大歌,你放心啊”。
風吹過了遠處的森林,沙沙作響,像父親的回應。
2021年12月,阿香被認定為侗族大歌非遺傳承人。
她的經曆被改編成微電影《追尋張學成》,故事記錄下了阿香的堅守與熱愛,不甘與赤誠。
而這部微電影也成為了抖音創作者系列微電影《敬自己》中的一支。
抖音創作者系列微電影《敬自己》之《追尋張學成》
和阿香的故事有些相似,李啟航的人生拐點,也與死亡有關。
高二那年,李啟航愛上了攝影,父母給他買下第一台數位相機,從此之後,一有空他就會舉着自己的相機,穿梭在城市的大小街道裡拍攝。
光影與畫面的魅力讓他着迷,那時他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攝影師。
然而,熱愛與現實常常會分道揚镳。
長大之後,李啟航在老家附近的城市找了一份工作,工作還算清閑,但卻與他熱愛的攝影無關。
日子過的不鹹不淡,回憶起來,李啟航隻覺得像是溫水煮青蛙。
因為從小在肇慶鄉下的奶奶家長大,李啟航和奶奶的關系十分親近。
工作後,奶奶偶爾會來到他的出租屋裡,幫他做飯收拾屋子,每次離開時,她都會拉着李啟航告訴他冰箱裡還剩下什麼食物,念叨他記得按時吃飯。
端午節前,奶奶又來替他做飯,但這一次,她卻突然不告而别,隻留下了一張紙條,急匆匆地回了肇慶。
奶奶的好朋友阿喜婆去世了。
“沒有任何預兆,在下田時突發腦溢血,人一下子就沒了。”
在去世前兩天,阿喜婆還打電話給李啟航奶奶,問她什麼時候回肇慶:“端午節要到了,咱們一起包粽子啊。”
而如今,粽葉還沒摘,阿喜婆卻躺到了土裡。
阿喜婆的離世讓奶奶感觸良多,她打電話給李啟航,讓他回來給自己拍一張照片。李啟航覺得奇怪,畢竟奶奶從來沒有邀請自己給她拍過照片。
等背着相機回到家,他才知道,奶奶想要的是一張遺照。
對于奶奶的要求,李啟航的第一反應是拒絕。他覺得有些不吉利,更不願意将死亡與奶奶聯系在一起。
面對李啟航的拒絕,奶奶有些生氣:“生生死死誰都說不準,不拍就不拍,哪天我死了,什麼都留不下來。”
那夜,奶奶說的話在李啟航腦海中不斷重複。
第二天起床後,李啟航看到奶奶在院子裡洗衣服,鄰居家的小孩在繞着她打鬧,看着孩子,奶奶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李啟航抓起相機拍攝下了這一幕,幾乎就在那一瞬間,他突然想通了,他看向奶奶對她說:“我願意給你拍照。”
那天,李啟航給奶奶拍攝了近100張照片,在一次次按下快門的過程中,他突然覺得有些東西在心裡蘇醒了。
拍完之後,他将這些照片釋出到抖音上,意外的是,這些照片很受網友喜歡。
評論裡,大家都誇奶奶“好美好酷”:“每一根皺紋都透露着進階感。”
而有人則在知道照片背後的故事後,評論道:“照相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要記住美好的時刻,而不是為了離開做準備。”
網友的評論讓李啟航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那天拍完照後,他和奶奶一起坐在家鄉的海邊。
看着遠處城市閃爍的燈光,聽着海浪一卷又一卷地拍打在礁石上,吃着奶奶包的粽子,他突然想起了許多過去的瞬間:
年幼時,他和小夥伴在田地裡釣青蛙、捉黃鳝,少年時,他帶着自己的相機走在稻田裡,拍遠處的山與海……
李啟航突然感歎,小時候總想去外面看看世界,長大了才發現,最好的世界就在身邊。
幾乎就在那一瞬間,李啟航下定決心重新拾起攝影的夢想。就這樣,2020年7月,李啟航正式辭職,回到家中成為了一名抖音創作者。
他開始用相機拍攝自己的奶奶,在他設計與構圖下,奶奶以不同形象與時尚風格出現在鏡頭裡。
家鄉的每一處風景,都成為了李啟航的攝影棚,家門口的柴禾堆,奶奶家的白色天台,村裡的老房子,都留下了他為奶奶拍照的身影。
不拍照的時候,李啟航會跟在奶奶身後,幫她一起清理院子裡的雜草,拖着掃把清理門口的落葉。
一如他年幼時的樣子。
這些瞬間都被李啟航用視訊記錄下來,釋出到抖音上,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他,而他的人生态度,也給予許多人勇氣,讓他們敢于去追逐自己向往的人生與生活。
曾經有人問李啟航,對于未來有什麼計劃,李啟航的答案很簡單:
“我想把我最好的時間,都用在我愛的事和我愛的人上面。”
李啟航的這些經曆被改編為微電影《阿嬷的相片》。這是抖音創作者系列微電影《敬自己》中的一支。
這部微電影重制了李啟航的成長,也見證了他的改變。
抖音創作者系列微電影《敬自己》之《阿嬷的相片》
一切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前進。
前不久,向陽國小迎來了期末,亮亮給成績優異的學生一人獎勵了一頭小豬,發小豬的那天,學校門口熱熱鬧鬧地擠滿了許多家長,笑聲充滿了整間國小。
亮亮說,希望這些小豬既能鼓勵學生讀書,又能夠實際地幫助學生家庭。
阿香剛剛度過了侗族新年,臘八節那天,她和家人一起在魚塘裡抓起一籮筐魚,準備迎接新年。
看着眼前的魚塘和不遠處自己承包的果園,對于來年,阿香充滿期待。
李啟航迎來了回鄉的第三個年頭,陪伴在家人身邊,他擁有了自己的攝影工作室,在這一過程中,他替奶奶拍下了幾十組不同風格的照片。
“回家”這件事,成為了他25歲人生中最慶幸的事。
現實生活中的李啟航與奶奶
無論是亮亮、阿香、還是李啟航,或許他們的人生境遇大不相同,但他們的故事卻展示了另一種生活選擇——
一種不被現實裹挾的,堅持追随本心的人生樣闆。
或許他們都曾經有過各自的困境,或許他們都曾經走過黑暗,但如今,回歸山村之後他們成為了光,也創造了光。
如果說,在亮亮、阿香、還有李啟航的視訊中,“鄉村生活”正被重新發現與定義,那麼在抖音,更多的生活可能性,也在被不斷延伸。
那些故事或許與堅守創造有關,或許與改變突破相聯,或許也有失敗與迷茫相伴,但重要的是——
那些創造故事的人,以及他們始終堅持前進的勇氣。
#女孩放棄50萬年薪回鄉完成父親遺願# #2021抖音創作者系列微電影溫情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