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青經曆7:下鄉時親曆的動物奇觀

作者:不學八哥何家天

當年下鄉長泰偏遠山區高層大隊,雖然條件艱苦,也能享受與原生态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時隔半個世紀,親曆的幾次動物奇觀仍然曆曆在目。

魚筕捕魚:守株待魚

北溪的支流高層溪從安溪龍涓内山蜿蜒近百公裡穿過高層村彙入附近的九龍江幹流,溪中魚類不少。不但山下高層溪中魚蝦成群,山上侖仔尾社附近的溝澗小溪,魚、蝦、石蛙(石幹)、鼈随處可見。農民從溪邊砍些細長的“烏苜竹”,編成密集的竹排,搬砌溪中的石頭,在急流河道上壘建魚筕,形成一條專門的水道,讓溪流改道流進魚筕。魚筕(hang),也寫做魚梁,是人工壘建的簡易捕魚設施,類似于守株待兔式撿魚,魚兒會随急流沖進魚筕,掉落在那“苜竹”編成的魚筕裡。天一亮魚筕主人要趕緊背着魚簍去收拾魚獲,如果運氣好可有兩三斤收獲,大小魚都有,要不,見者有份,可能被人撿走,也會被貪吃的鳥獸叼走。高層溪在高層大隊境内有近十公裡的河道,落差大,溪流湍急,遍布魚筕,但大水一來魚筕會被沖垮,隻好水退再建,農哥們樂此不彼。在漳州市質檢局工作的高層籍陳珠明老弟對此有全面生動的回憶。我也見過農民掄大錘敲擊溪裡淺水中的大塊卵石,讓魚受震浮起,這就屬于小打小鬧的抓魚方式啦。電魚這種先進手段,當時還沒傳到邊遠山區,它是利用身背蓄電池上的直流電,逆變成百伏高壓交流電,傳到漁網兜上的電極,來電昏水中的魚蝦。當年大功率半導體和可控矽管還很稀罕,隻能用機械式繼電器來完成電流逆變,還要繞制一個笨重的變壓器,電轉換效率低,不容易達到效果,我是早期的無線電發燒友,曾動手做過試驗,沒有成功。現在生活中大功率開關電源如電動車充電器已普遍應用,我想肯定可以做成高效逆變器。還見過有的農民采集山上蘆藤、鈎吻(斷腸草)等有毒植物,用水煮後倒進溪潭,可以毒昏潭中大小魚蝦,這都屬于不利生态的野蠻方式。

知青經曆7:下鄉時親曆的動物奇觀

“守株待兔”更新版:魚筕拾魚

香魚跳龍門

最壯觀的是魚類溯流向上拼命跳龍門。侖仔尾社山腳下的高層溪河床石頭突兀,滔滔溪流形成急流,稱為“濑”,大落差處便成了小瀑布,溪流從幾米高大石頭跌下叫“漈”,漈下水較深,叫潭。高層溪流經肚寮山腳,有一個小瀑布。1971年春天,我曾親曆蝗蟲般成群結隊的小跳魚在小瀑布下拼命跳龍門的盛況,見證了魚類逆流産卵的偉大天性。最頂盛時在跌水潭下小跳魚密集集結,黑壓壓的,并不斷往上沖跳,人站在岸上用臉盆即可撈出半盆的魚。一年一度都會出現數日裡魚群密集跳躍,這時農民家家戶戶都拿小魚網兜在這段溪裡撈魚。撈出的小跳魚回家後在大鍋上整齊排列,用竈的餘火烤出的魚幹堪稱一等美食,農民用來招待客人。後來才知道這小跳魚叫香魚,俗稱溪鳁,是珍貴魚類,體窄長約10厘米,是從大海溯河産卵的洄遊性魚類。冬天在河流出海口鹹水中生長,成熟後再到溪流的上遊産卵,以前每年在九龍江北溪、西溪上遊各小支流都可見到。第二年同個季節,大家每天都帶着魚兜到這段溪邊巡看捕撈,希望能再現往年香魚集結的盛況,可是再也沒見到,隻能撈到幾條香魚而已。撈魚之處的河段在90年代建了一座水電站,後來,九龍江幹流和各支流小溪建起無數大壩小壩,截斷洄遊魚類通道,更難看到這壯觀場面了,據說香魚在很多地方已經絕迹,成了瀕危動物。

知青經曆7:下鄉時親曆的動物奇觀

香魚,洄遊魚類,也叫溪鳁

知青經曆7:下鄉時親曆的動物奇觀

高層溪水電站大壩

知青經曆7:下鄉時親曆的動物奇觀

河水被攔去發電,大壩下遊露出河床

木箱裡蛋破鼈出

農村的水田,到處都有水蛙(田雞,有寫守雞)、鳝魚和泥鳅。夜間順着田埂用手電筒照射,就可發現稻田裡一隻隻田蛙伸出頭來,強光之下很容易用手逮着。冬天水田幹涸,翻地時鳝魚泥鳅會自個鑽出,順手一抓,回來煮醬油是配飯好菜。小溪溝澗裡還有石蛙(棘胸蛙),石蛙躲在清潔流水的石縫裡,抓它要有技巧,聽說有的人不小心會從洞裡掏出蛇來。溪中還常見到甲魚(鼈)。

有一天,我在溪邊柑仔園勞動鋤草,鋤頭翻開沙地,居然現出了4個蛋,大小像鴿子蛋,是鳥蛋,蛇蛋,還是鼈蛋?大家都辨識不出,我收工後将這幾個蛋帶回家,不經意地放入用肥皂箱改裝的木箱,這種加鎖用木闆釘成的儲物箱是每個知青的标配,用來放日常衣物用品,備用零錢也放箱裡。過後竟忘了去察看,十幾天後才打開箱子,發現有4隻硬币大的小鼈趴在箱子各角落,可惜都死了!還好沒爬出4隻小蛇。傳說“鼈照卵”,就是說鼈産卵後,母鼈要在不遠處盯着這窩蛋卵,才會孵出,看來也不見得。

知青經曆7:下鄉時親曆的動物奇觀

剛出殼幼鼈

山豬出沒成災

山區植被好,到處森林,茅草,經常見到飛禽走獸出沒,農民家家都有火藥铳,打鳥,打野獸,有的農民還随身攜帶着,當年好像并不在意維穩。這種火藥槍屬前镗槍,從槍口裝火藥,火藥裡混合有小鋼珠,擊發後彈着點散開,殺傷性小。山上比較多見的有山獐、山豬,偶爾有狗豹和山羊。農民抓到山獐後宰殺出售,和豬肉一個價,每斤才7毛5,味道鮮美!印證了俗話對山珍海味的總結:“山上鹧鸪獐,海裡馬鲛鲳”。山豬禍害農作物,繁殖力強,成為山區一害。山豬除在地裡飽食番薯外,往往是母豬帶着一群豬仔還到處亂拱,一大片地裡的番薯都被糟蹋。當年消滅山豬禍害除了直接用鳥槍射殺外還有兩種方法:路槍和山豬炮。路槍其實就是短槍管的鳥槍,在山豬經過的路上安放路槍,山豬經過會觸及老鼠夾做的機關即扣動扳機,山豬被擊中後還會掙紮跑一段路,要巡血迹才能找到。這方法容易誤傷路人。山豬炮是一種自制火藥,成分有芒硝,氯酸鉀(也叫氯氧,我經常受托在漳州濟甯藥店憑大隊證明購買),炭粉,摻和瓷碗碎粒小心捏合而成的土炸彈,用塑膠薄膜包紮好,最外面包層美味煎蛋皮,引誘山豬咬食。山豬嘴一咬裡面的小瓷粒摩擦即引爆,山豬當場斃命。本人曾參與房東陳大哥制作過該品軍火。

知青經曆7:下鄉時親曆的動物奇觀

野豬,閩南都叫山豬

高層以前曾有過虎害,房東就有張縣政府頒發的打虎英雄獎狀,但我們下鄉時早已不見虎的蹤影,隻有小野豹(狗豹)還不時出現。侖仔尾村和大隊部有4公裡,路上山林密布,一邊是懸崖,一邊是深淵,小路挨着一條大圳。1975年大隊通知我去領招工表格,興奮中我連摸黑趕夜路,路上遇到一隻大型動物,不清楚是山獐還是狗豹,對峙裡一小會,那家夥往後溜走,總算虛驚一場。

蜜蜂分家鬧“蜂獨”

幾個機靈的農戶養了蜜蜂,我也經常見過蜜蜂分家。蜜源充足時蜜蜂大量繁殖,蜂群裡蜂隻過多時,如未及時分群,就會鬧“蜂獨”,老蜂王看到新蜂王出生,會自動帶小部分蜂群分家,不戀權,留下家當給新王經營。遠飛之前往往會在附近樹枝上或屋檐下的角落集結成團,蜂團密密麻麻裡裡外外都是蜂隻。要及時收回蜂箱,要不很快遠走高飛,蜂農白白損失。方法之一,飼蜂人事先準備一空蜂箱,關上巢門,再将淋有蜂蜜的巢脾系在長竹竿一端,舉起竹竿靠近蜂團,招引蜜蜂爬到空的巢脾上來,達到一定量後,收回巢脾察看上面是否有蜂王,如沒有,重複上述步驟,直到将蜂王引誘到蜂脾上為止。發現蜂王後,用竹絲編的王籠扣住,不讓其再飛走,連同蜂脾一同放入空的蜂箱,蓋上箱蓋,打開巢門,其他蜜蜂會自動飛到該蜂箱裡面來,再加入一張子脾,一張蜜粉脾,放置在合适地方,就形成一個新的蜂群。更快捷的辦法是拿把長梯,靠近蜂團,人爬上梯,用手直接在蜂團裡找出蜂王(比工蜂長,容易辨認),抓入空火柴盒,下梯,隻要抓住關鍵,放入上述有巢脾的空蜂箱,大功告成,一會兒,所有的離散蜂群全數入箱内!蜜蜂沒有無線移動通信,居然能遠端指揮,奇妙!

也會經常在野外見到野蜂,野蜂築巢在樹洞,土洞或石縫裡。家蜂和野蜂沒大差別,家蜂是活框飼養,野蜂的巢片固定在洞裡。有經驗的農民經常将野蜂收養在蜂箱裡,增大自己的蜂群。

知青經曆7:下鄉時親曆的動物奇觀

蜂群分家後先在樹上集結

鲈鳗與飛禽

溪裡還有大尾鲈鳗(與豬哥亮主演的台灣影片同名),據說也是從海裡遊來的,大家都說很補,大的有十幾斤重。鲈鳗會離開水裡上岸爬山,在雨後竹林和灌木叢吃山竹筍和嫩菅芽,鳗魚渾身黏液很難抓住,就在鲈鳗可能經過的小路上遍灑粗糠,黏液遇粗糠,增加摩擦力,就能逮着。也有用到圩場買豬崽的竹編小豬籠放在鲈鳗的必經之道等候,叫另一人一路驅趕,請君入甕。隻是聽說,沒親眼見過上山的鲈鳗,不算親曆奇觀,隻算奇聞。北溪還能見到一種大魚當地人都叫蘇聯魚,栖身在北溪的一些深水潭。75年12月特大寒流來襲,下了小冰粒(霰),北溪的魚死了一大片,有人說是魚吃了小冰粒。

知青經曆7:下鄉時親曆的動物奇觀

鲈鳗

山區到處樹林竹林和蘆葦菅芒,很适合各種鳥類生活繁衍,經常見到農民抓到鹧鸪,姑黃(一種小型貓頭鷹),斑鴿(斑鸠)更是成群結隊從北方飛來過冬,勞動中也經常會遇到錦雞(啼雞)從田邊雜樹林中飛起。近年開車經過村裡的林間公路,幾乎每次都會遇到美麗的錦雞,行車記錄儀還錄下了珍貴的視訊。

知青經曆7:下鄉時親曆的動物奇觀

斑鴿(斑鸠)

知青經曆7:下鄉時親曆的動物奇觀

啼雞(錦雞)

本文寫于2019年3月,曾參加紀念上山下鄉50周年征文,編入鄭德鴻編撰的《歲月留痕——漳州上山下鄉運動紀實》。

知青經曆7:下鄉時親曆的動物奇觀

《歲月留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