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書|世界人口将在2056年達到100億大關,地球真的有這麼多資源可供人消耗嗎?

作者:文彙網
讀書|世界人口将在2056年達到100億大關,地球真的有這麼多資源可供人消耗嗎?

《世界人口簡史》

[意]馬西莫·利維-巴奇著

王帥 束田 畢天宇譯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人類從舊石器時代的100萬人口增長到如今的70億,經曆了怎樣的興衰?為什麼世界人口是70億,不是更多也不是更少?有人認為,地球能夠容納比現在多10倍的人口,真的有這麼多資源可供人消耗嗎?

實際上,全世界的生育潮已經過去。全球平均生育率日趨下降。然而,世界各國面臨的人口問題各不相同:許多發達國家面臨人口危機,老齡化和少子化日漸嚴重;很多非洲國家則面臨人口過度增長,生存壞境日益惡化。那麼,未來世界人口的趨勢将是怎樣的呢?人口與資源如何平衡?人口增長到底是壓力還是動力?

本書縱觀人類曆史,從原始社會直至工業革命後的人口大爆炸。我們在書中能夠看到世界人口變化的機制和人口遷徙的艱難曆程,了解人口增長、停滞和衰退的周期性規律,考察人口與資源和環境的平衡如何保持,以及人口對曆史、地理、國家和人類整體命運的終極影響。

>>精彩試讀

未來的人口數量

我已經提到,當今人口的特征是發展勢頭強勁,是以對未來幾十年的人口預測是相當合理的。例如,到2035年,年齡在20歲以上的人口是2015年之前出生的那幾代人,也就是說這些人已經出生并被統計過。隻需要在此基礎上減去死亡率,而死亡率是相當穩定的。但2015—2035年間出生的20歲以下人口規模是未知數,這取決于兩個變量。第一個變量是育齡人口的規模,這不是一個秘密,在未來20年進入生育期的人都已經出生。第二個未知的變量是這部分人口的生育意願,在這一點上,我們隻能猜測。從長遠來看,即使預測是基于複雜的具有美學吸引力的方法論,預測也變得越來越不确定,并且預測隻能說明未來可能的情形,而不是對未來的現實探索。在此我們不考慮這麼多,我僅舉例說明到21世紀末的人口預測,差不多是未來的三代人。這些預測基于對尚未出生的女性(和男性)生育行為的假設,以及對他們的孩子和他們孩子的孩子的生育行為的假設,在未來30、60或90年的社會環境中,他們将做出自己的決定。

讀書|世界人口将在2056年達到100億大關,地球真的有這麼多資源可供人消耗嗎?

在較短的時間内,比如從現在起幾十年内,人口變化的巨大慣性會讓人口預測變得容易。我們可以用幾種方法來衡量人口慣性(或動量)。其中一種是想象人們從今天起開始采用更替生育率,而不是放棄更替生育率——更替生育率最終将導緻人口趨于穩定(零增長),同時保持死亡率固定不變,淨遷移為零。但如果所讨論的人口直到最近才具有高水準的生育率,并是以具有年輕的年齡結構(與許多開發中國家一樣),那麼它将在一定時期内繼續增長。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許多最近出生的孩子将進入生育年齡,即使他們每個人生育的子女很少,但由于他們數量衆多,他們仍将生育大量的嬰兒。新生人口數量将遠遠超過死亡人數,因為後者主要來自老年人,而老年人屬于幾十年前出生的人數較少的那幾代人,當時的人口遠遠少于今天。随着在新生育制度下出生的人達到生育年齡,出生人數将逐漸下降,直到與死亡人數持平。例如,根據聯合國的預測(中位數變量,2015年修訂版),預計在2015—2050年間,貧窮國家的人口将從61億增加到84億。即使在更替生育率水準,貧窮國家的人口仍将在2050年增長到79億。這18億人口的增長而不是預期的23億是目前年輕的年齡結構或目前慣性的結果。

讀書|世界人口将在2056年達到100億大關,地球真的有這麼多資源可供人消耗嗎?
讀書|世界人口将在2056年達到100億大關,地球真的有這麼多資源可供人消耗嗎?
讀書|世界人口将在2056年達到100億大關,地球真的有這麼多資源可供人消耗嗎?

聯合國在一段時間内對世界人口的演變做出了準确的預測,并進行了定期修訂。表6–1包括到2100年的主要回顧性預測和所謂的中位數變量預測的結果。後者基于生育率和死亡率的演變,被認為是最合理的,即較不發達國家的生育率将繼續下降,從2010—2015年的每名婦女生育2.65個孩子下降到2045—2050年的2.15個,同一時期的平均預期壽命将從69歲增加至75歲;至于發達國家,預計将有适度的生育率恢複(從1.7個到1.9個),平均預期壽命會進一步增加(從78歲到83歲)。

這項預測最有趣的結果如下:

1. 世界人口将在2023年達到80億,在2037年達到90億。

2. 世界人口增長率在2010—2015年間為1.1%,到2045—2050年将逐漸下降到0.4%。

3. 然而,這種下降速度基于的人口數量非常龐大,是以人口增長從2010—2015年間的8400萬逐漸下降到2045—2050年間的5400萬。

4. 2050年的目标人口為97億,這取決于預期生育率的下降,就整個世界而言,生育率應從2010—2015年的總生育率預估值2.51下降到2045—2050年的預估值2.25。在此期間結束時,總生育率高于或低于2.25這一目标都将意味着到2050年增加或減少大約2.2億居民。

5. 在2010—2050年間,世界人口增長幾乎全部來自開發中國家。

6. 地理人口變化将是巨大的:在2015—2050年之間,發達國家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份額将從17%下降到13.2%,而歐洲人口所占比重将以更快的速度從10%下降到7.3%。貧窮大陸的人口增長将不均衡,非洲人口的比重将從16.1%增加到25.5%。

7. 聯合國大膽地預測了21世紀末的人口狀況。世界人口将在2056年達到100億大關,在2088年達到110億大關,在2100年達到112億大關,到那時增長率幾乎保持穩定,接近于零。在2100年,全球10個居民中有4個居住在非洲,是目前比例的2.5倍。

讀書|世界人口将在2056年達到100億大關,地球真的有這麼多資源可供人消耗嗎?

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口的急劇增長和變化以及對未來幾十年人口的預測,将大大改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排名(表6–2)。1950年,進入人口前10名的國家有4個歐洲國家,還有美國和日本2個發達國家。在這些國家中,隻有美國在2050年時仍然在前10行列,可見西方在世界“地理人口學”中将走向衰落。1950年沒有一個非洲國家進入前10名,但2050年人口最多前10個國家包括了奈及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埃塞俄比亞。巴基斯坦在1950年僅排在第13位,它在2050年将排在第6位。而在2050年,印度将取代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世界各國發展态勢各不相同,是以傳統上處于沖突或互相聯系的人口之間的數量比率将發生變化。盡管國家之間的關系主要受政治、文化和經濟因素的影響,但國家間的相對人口規模如果發生了重大變化,必然也會産生影響。例如,格蘭德河将北美洲的富裕世界與墨西哥和中美洲的貧窮世界隔離開來。這兩個地區的人口比例在1950年為4.6:1,在2050年将是2.1:1。很難想象人口發生了這樣重大的變化卻不會改變國家間的關系。1950年,地中海北岸的人口數量是南岸和東部沿海窮國人口的2.1倍。到2050年,這一比例将為0.4:1。這種逆轉必然會帶來某些後果。實際上,持續的動蕩也是人口轉型的結果。傳統上處于競争或沖突并且人口以不同速度增長的國家有哪些呢?土耳其和希臘、巴西和阿根廷、以色列和附近的阿拉伯國家(或其境内的阿拉伯人口),還有中國和印度。

讀書|世界人口将在2056年達到100億大關,地球真的有這麼多資源可供人消耗嗎?

預測未來人口意味着需要假設未來幾十年裡的生育、生存和移民情況。聯合國預測人口時使用的主要假設是不同國家之間行為的會“趨同”:生育率過高的地方會下降,生育率過低的地方則會上升;各地的生存率都會得到改善,但在預期壽命高的地方,生存率改善的步伐較慢,在預期壽命低的地方,生存率改善的步伐較快;移民輸出國和移民接收國的移民占比都将逐漸下降。借助适當的技術,2010—2050年間的人口變化可以分解為四個組成部分:生育率、死亡率、移民占比和初始年齡結構。如果死亡率保持在2010年的水準并且淨遷移等于零,則可以計算出2050年的人口數量,進而得出生育率的貢獻。死亡率的貢獻(生育率保持在2010年的水準,移民為零)的計算方法與此類似。最後,計算初始(2010年)年齡結構(也稱為人口的“慣性”或“動量”)的貢獻,将2010—2050年的生育率水準設定為更替水準,并假設死亡率在整個時期保持在2010年的水準固定不變,淨遷移量為零。對驅動未來人口趨勢的因素發揮的作用進行量化,有助于我們制定平衡人口變化與社會、經濟和環境目标的政策與方案。

讀書|世界人口将在2056年達到100億大關,地球真的有這麼多資源可供人消耗嗎?

表6–3描述了這些因素的作用,包括較發達地區和較不發達地區,以及日本、奈及利亞、中國、印度、巴西和美國6個人口大國。從2010年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增長40%,其中大部分增長(+26%)歸因于人口慣性或目前的年輕人口結構;生育率(+8%)和死亡率(+6%)也會發揮作用,而移民的影響為零。以奈及利亞為例,總人口增長率為151%,對未來人口增長的貢獻最大的是生育率(+107%),其次是慣性(+39%),而死亡率(下降)對人口增長的貢獻為+7%,移民隻會略微抵消增長率(-2%)。顯然,旨在減緩人口快速增長的政策必須集中精力控制生育率。另一方面,日本将在2010年至2050年之間減少2000萬居民,人口将下降16%,其中慣性(老齡化的人口結構)造成人口減少11%,低生育率将使人口減少12%,而進一步下降的死亡率(+5%)和移民(+2%)會抵消部分的人口減少。政策對于老齡化的人口結構無能為力,而日本的死亡率已經是世界最低水準。但是,如果要限制人口下降的幅度,日本可以制定政策設法提高生育率和移民人數。

>>作者簡介

馬西莫?利維-巴奇(Massimo Livi-Bacci):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人口統計學教授,國際人口科學研究聯盟前主席。長期研究當代人口學和人口史,關注世界各國人口發展以及預測人口趨勢。曾任教于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蘭西學院等多所世界名校,在人口學領域著有多本著作和有影響力的論文。他還提出“死亡率危機”(mortality crisis)的概念,被學界廣泛接受。馬西莫?利維-巴奇教授還兩次入選意大利參議院。

作者:馬西莫?利維-巴奇

編輯:金久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