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須「鬚」082

作者:語料彙總

八字鬚(八字須),◆即八字鬍。○[魯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鬚,戴着眼鏡。”○[巴金]《家》六:“他跟着父親走到事務所去,見了那個四十多歲有八字鬚的駝背的[黃經理]。”

拔虎鬚(拔虎須),◆比喻魯莽、冒險的行為。○《水滸傳》第十一回:“潑賊,殺不盡的強徒,將俺行李那裏去!灑家正要捉你,這廝們,倒來拔虎鬚。”

白鬚公(白須公),◆[北齊][崔伯謙]的美稱。○《北齊書‧循吏傳‧崔伯謙》:“﹝[崔伯謙]﹞除[南鉅鹿]守,事無巨細,必自親覽。民有貧弱未理者,皆曰:‘我自有[白鬚公],不慮不決。’”

白鬚(白鬚),◆亦作“白須”。◆白色的鬍鬚。形容年老。○[唐][元稹]《西歸絕句》之十:“寒窗風雪擁深爐,彼此相傷指白鬚。”○[宋][蘇軾]《贈黃山人》詩:“倦遊不擬談玄牝,示病何妨出白須。”一本作“白鬚”。○[宋][陸遊]《一年老一年》詩:“平生常笑[愚公]愚,欲栽墮齒染白須。”一本作“白鬚”。○[牛放]《鄂爾多斯草原》:“老牧人,白髮連着白鬚,靜靜地呷着奶茶。”

百丈鬚(百丈須),◆石斛的別名。○[宋][陶穀]《清異錄‧藥譜》:“百丈鬚,石斛。”

鼻鬚(鼻須),◆鼻孔內的卷肉。○《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玉堂》:“鼻孔之卷肉俗名鼻鬚。”

觸鬚(觸須),◆即觸角。徐珂《清稗類鈔‧動物‧鯽》:“鯽,即鮒也,形似鯉,無觸鬚。”○[張天翼]《蜜蜂‧仇恨》:“還有許多螞蟻在他身上爬着,怪忙似地,它們彼此用觸鬚傳達它們的話。”參見“觸角”。

吹鬚突眼(吹須突眼),◆方言。吹鬍子瞪眼睛。發怒的樣子。○《太平天國故事歌謠選‧漚鐵》:“[賴閻王]覺得[漚鐵]這話有損他的尊嚴,就吹須突眼地罵。”

打臉挂鬚(打臉挂須),◆畫花臉,挂鬍鬚。謂化裝以掩飾本來面目。○[謝覺哉]《整驕傲的方子》:“強盜‘打臉挂鬚’,驕傲的人‘裝腔作勢’,都為的是嚇唬人。”

電動剃鬚刀(電動刮胡刀),◆一種以電為動力的剃鬚工具。內有微形電動機和刀片,刀片刃口端裝有金屬網罩。使用時撥動開關,電動機帶動刀片運動,這時,將金屬網罩貼住面部移動即能剃除鬍鬚。

電鬚刀(電須刀),◆電動剃鬚刀的省稱。

蜂鬚(蜂須),◆1.蜂的觸鬚。○[唐][朱慶餘]《題薔薇花》詩:“粉著蜂鬚膩,光凝蝶翅明。”◆2.形容女子鬆柔的頭髮。○[唐][王建]《宮詞》之四:“蜂鬚蟬翅薄鬆鬆,浮動搔頭似有風。”

蜂鬚花嘴,◆亦作“蜂頭花嘴”。蜜蜂鑽進花心采蜜。借指接吻。○《金瓶梅詞話》第十九回:“原來兩個蝴蝶也沒曾捉的住,到訂了燕約鶯期,則做了蜂鬚花嘴。”又第五十二回:“原來陳經濟也不曾與潘金蓮得手,做爲燕侶鶯儔,隻得做了個蜂頭花嘴兒,事情不巧,歸到前邊廂房中,有些咄咄不樂。”

佛座鬚(佛座須),◆蓮花蕊的別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五‧蓮藕》:“佛座鬚。花開時采取,陰乾。亦可充果食。”

拂鬚(拂須),◆1.揩拭鬍鬚。○《宋史‧寇準傳》:“初,[丁謂]出[準]門至參政,事[準]甚謹。嘗會食中書,羹污[準]鬚,[謂]起徐拂之。○[準]笑曰:‘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耶。’[謂]甚愧之。”後以“拂鬚”為諂事長官的典故。○[宋][李洪]《新交行》詩:“若非大夫嘗便客,亦是丞相拂鬚人。”○[明][無名氏]《鳴鳳記‧二相爭朝》:“劾微忱拚死捐生,做不得拂鬚參政,俺待要對天朝明訊于君聽。”○[清][黃鷟來]《猛虎行》:“[中山]之狼恣反噬,[萊公]遠謫為拂鬚。”◆2.戲劇陳式。振動鬍鬚,表示氣憤。○[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上篇三:“川劇老生,兩手旋轉,拂鬚飛揚,表示憤怒。”

根鬚(根須),◆猶鬚根。亦泛指植物的根。○《南史‧齊晉安王子懋傳》:“七日齋畢,華更鮮紅,視甖中稍有根鬚,當世稱其孝感。”○[清][譚嗣同]《以太說》:“而微生物、微植物,又莫不各有筋骨、腸胃、枝葉、根鬚。”○[聞一多]《也許--葬歌》:“也許你聽這蚯蚓翻泥,聽這小草的根鬚吸水。”

挂鬚(挂須),◆謂玉米成熟。○[沙汀]《煩惱》:“玉麥剛才挂鬚不久,他們就揀着熟了的搬,準備明天帶上街請鄉長嘗新。”

胡鬚(\胡須),◆鬍子,嘴周圍和連着鬢角長的毛。○《新五代史‧雜傳五‧氏叔琮》:“[叔琮]選壯士二人深目而胡鬚者,牧馬[襄陵]道旁,[晉]人以為[晉]兵。”

虎口拔鬚(虎口拔須),◆見“虎口扳鬚”。

花鬚(花須),◆花蕊。○[唐][杜甫]《陪李金吾花下飲》詩:“見輕吹鳥毳,隨意數花鬚。”○[宋][張表臣]《驀山溪‧遊甘露寺》詞:“尋柳眼,覓花鬚,春色知何處。”○《花月痕》第四三回:“[芝友]大家來看[癡珠]……重過[秋心院],覺得草角花鬚,悉將濺淚。”

黃鬚兒(黃須兒),◆指[曹操]次子[曹彰]。○[彰]性剛勇,鬚黃,故稱。○《三國志‧魏志‧任城威王彰傳》:“[太祖]喜,持[彰]鬚曰:‘黃鬚兒竟大奇也!’”後借指剛勇之人。○[唐][王維]《老將行》:“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鬚兒。”○[清][朱彜尊]《將之永嘉曹侍郎餞予江上吳客韋二丈為彈長亭之曲並吹笛送行歌以贈韋即送其出塞》詩:“不聽[吳中]白雪音,定呼[鄴下]黃鬚客。”

黃鬚客(黃須客),◆見“黃鬚兒”。

鯨鬚(鲸須),◆鬚鯨口腔中的角質闆,多呈三角形,有細縫,形狀像鬍鬚,能從吸入口腔的海水中濾取食物。可用以製工藝品及醫療器械。

卷鬚(\卷須),◆某些植物用來纏繞或附着其他物體的器官。有的捲鬚由莖演變而成,如葡萄;有的捲鬚由葉子演變而成,如豌豆。

撩虎鬚(撩虎須),◆猶捋虎鬚。謂冒犯虎威,擔受風險。○[唐][裴鉶]《傳奇‧孫恪》:“無何使我撩虎鬚,幾不脫虎口耳。”亦省作“撩虎”。○[清][王夫之]《章靈賦》:“奮殘形以殆庶兮,危歎於撩虎。”○《醉醒石》第二回:“如此遲速,也由不得你了。隻你甚麽大官,有甚大力量,來撩虎鬚?”

料虎鬚(料虎須),◆捋虎鬚。比喻冒險。○[清][顧炎武]《赴東》詩之二:“無為料虎鬚,危機竟不悛。”參見“料虎頭”。

溜鬚(溜須),◆見“溜鬚拍馬”。

溜鬚拍馬(溜須拍馬),◆謂諂媚奉承。○[浩然]《艷陽天》第一二八章:“跟在[李鄉長]的屁股後邊,溜鬚拍馬,可神氣啦。”○[麥雲]《第一次出擊》:“我可不贊成你這辦法!成就成,不成就拉倒;幹什麼跟他低三下四,溜鬚拍馬?”亦省稱“溜鬚”。○[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他得到了貧農和雇農的熱烈的擁護,他也碰到了溜鬚、嫉妒、諷刺和恐嚇。”○[蕭軍]《五月的礦山》第六章:“他們這些偽[滿]的職員們,盡是白吃飽,除開會‘溜鬚’以外,什麼事全是尿包。”

龍鬚(龍須),◆1.草名。莖可織席。○[三國][魏][吳普]《神農本草經‧石龍芻》:“﹝石龍芻﹞一名龍鬚。”○[唐][李白]《魯東門觀刈蒲》詩:“此草最可珍,何必貴龍鬚。”○[王琦]注:“《蜀本草》:龍芻,叢生,莖如綖,所在有之,俗名龍鬚草,可為席。”參見“龍鬚草”。2.喻長而細如龍鬚之物。○[唐][韓愈]《題張十一旅舍三詠‧葡萄》:“若欲滿盤堆馬乳,莫辭添竹引龍鬚。”○[方世舉]注:“蒲萄藤蔓頗似龍鬚。”○[宋][蘇軾]《水龍吟‧贈趙晦之吹笛侍兒》詞:“[楚]山修竹如雲,異材秀出千林表。龍鬚半剪,鳳膺微漲,玉肌勻繞。”◆3.見“龍鬚席”。◆4.指頭足綱類的魚,如章魚等。◆5.帝皇之鬚。○[唐][白居易]《七德舞歌》“翦鬚燒藥賜功臣,[李勣]嗚咽思殺身”自注:“[李勣]常疾,醫雲:‘得龍鬚灰,方可療之。’[太宗]自剪鬚燒灰賜之,服訖而愈。○[勣]叩頭泣涕而謝。”

龍鬚菜(龍須菜),◆1.即蕹菜。○[嶺]南種之,蔓生,開白花,可食。能解草毒。○[宋][陶穀]《清異錄‧蔬‧龍鬚菜》:“甕菜出[閩]中,凡百毒悉能解之,引蔓而生,土人號龍鬚菜。”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二‧蕹菜》。2.即石刁柏。多年生草本植物。嫩莖可做蔬菜。通稱蘆筍。○[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三月‧時品》:“三月採食[天壇]之龍鬚菜,味極清美。”◆3.即麒麟菜。藻類植物。生長在珊瑚礁上。我國見於[南海]海區,如[海南島]、[西沙群島]及[台灣]等地。可提取瓊膠,供食用和作工業原料。○[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四‧龍鬚菜》:“龍鬚菜生東南海邊石上,叢生,無枝,葉狀如柳根鬚,長者尺餘,白色,以醋浸食之,和肉蒸食亦佳。○《博物志》一種石髮,似指此物。”

龍鬚草(龍須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狹線形。初夏開花。莖葉可以做蓑衣、繩索、草鞋等,亦可織席、造紙。有的地方叫蓑草或蓑衣草。○[晉][崔豹]《古今注‧問答釋義》:“有龍鬚草,一名縉雲草。”○[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器語‧檳榔合》:“包以龍鬚草織成,大小相函,廣三寸許。”

龍鬚水(龍須水),◆指瀑布。○[元][喬吉]《水仙子‧樂清白鶴寺瀑布》曲:“龍鬚水硃砂膩,虎睛丸金汞圓,海上尋仙。”

龍鬚席(龍須席),◆用龍鬚草編成的席子。○《初學記》卷二五引《晉東宮舊事》:“太子有獨坐龍鬚席、赤皮席、花席、經席。”○[清][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二:“[唐]令[文][安定](按,指[文定],[安定])、[彭原]、[汧陽]、[中部]、[洛交]、[天水]諸郡,俱供龍鬚席。”亦省稱“龍鬚”。○[唐][孟浩然]《襄陽公宅飲》詩:“綺席卷龍鬚,香杯浮碼瑙。”○[唐][韓偓]《已涼》詩:“八尺龍鬚方錦褥,已涼天氣未寒時。”○[清][趙執信]《海鷗小譜‧夜合花》:“龍鬚鳳枕,黛眉幾許低橫?”

龍鬚友(龍須友),◆筆的別稱。○[唐][馮贄]《雲仙雜記‧龍鬚友》:“[郤宏]射策第一,再拜其筆曰:‘龍鬚友使我至此。’”

綠鬚姜(綠須姜),◆中藥材細辛之別名。見[宋][陶穀]《清異錄‧藥譜》。

麥鬚(麥須),◆麥芒。○[宋][範成大]《餘杭道中》詩:“桑眼迷離應欠雨,麥鬚騷殺已禁風。”

眉鬚(眉須),◆猶鬚眉。常借指男子。○[康有為]《自題三十影像》詩:“犀頂龜文何肯相,雷光泡影認眉鬚。”

梅鬚(梅須),◆梅花蕊。○[宋][蘇軾]《浣溪沙》詞:“廢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凍真珠。清香細細嚼梅鬚。”○[清][陳維崧]《望梅‧春城望紙鳶》詞:“夾衣初颺,漸梅鬚墜粉,桃腮堆絳。”

拍馬溜鬚(拍馬溜須),◆比喻諂媚奉承。○[草明]《乘風破浪》六:“新社會拍馬溜鬚根本吃不開。”

髯鬚參軍(髯須參軍),◆羊的別稱。○[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卷下:“羊,一名髯鬚參軍。”參見“髯鬚主簿”。

髯鬚(髯鬚),◆亦作“髯須”。◆1.鬍子。○[宋][蘇軾]《遊靈隱寺得來詩》詩:“喬松百丈蒼髯鬚,擾擾下笑柳與蒲。”○[宋][劉斧]《青瑣高議別集‧盧載》:“有友人[王生]謂公曰:‘其應主吉。’公詰其故,曰:‘去髮,其頭銜已異矣;不去髯鬚,亦不落之義也。’”[清][王士禛]《故明景帝陵懷古》詩:“殘碑滅沒牛礪角,石玃橫臥蒼髯鬚。”○晉幹寶《搜神記》卷十八:“文納手,得持其頤,髯鬚甚長。”◆2.指主簿之職。○[明][陳繼儒]《珍珠船》卷二:“外史《檮杌》:[王建]借[蜀]以上封事,[李景]為[眉山]主簿,其制略曰:‘旌其忠藎之心,委以髯須之職。’注雲:‘《古今注》:羊,一名髯須主簿。’”

髯鬚主簿(髯鬚主簿),◆羊的別稱。○[晉][崔豹]《古今注‧鳥獸》:“羊一名髯鬚主簿。”○[明][陳繼儒]《珍珠船》卷二引作“髯須主簿”。亦省稱“髯主簿”。○[唐][蘇鶚]《蘇氏演義》卷下:“羊一名髯主簿。”

染鬚種齒(染須種齒),◆染鬚髮,鑲假牙。以之掩飾衰老。○[宋][陸遊]《歲晚幽興》詩之二:“蔔塚治棺輸我快,染鬚種齒笑人癡。”

三鬚鉤(三須鈎),◆三歧鉤。多用於從水中撈物。○[元][無名氏]《五侯宴》第四摺:“原來他掉了箇吊桶在井裏,他那主人家利害,待拿那三鬚鉤去,怕打罵他,是以尋一箇死處。”

蛇鬚箭(蛇須箭),◆禮花的一種。○[郭沫若]《黑貓》:“花炮,蛇鬚箭,放了不少。”

鼠鬚筆(鼠須筆),◆用鼠鬚製作的一種名筆。○[晉][王羲之]《筆經》:“世傳[張芝]、[鍾繇]用鼠鬚筆、筆鋒勁強有鋒芒。”○[唐][何延之]《蘭亭記》:“[右軍]寫《蘭亭序》以鼠鬚筆。”○[宋][蘇軾]《題所書寶月塔銘》:“予撰《寶月塔銘》,使澄心堂紙、鼠鬚筆、[李庭珪]墨,皆一代之選也。”

鼠鬚(鼠鬚),◆亦作“鼠須”。◆1.鼠鬚筆的省稱。○[晉][王羲之]《筆經》:“鼠鬚用未必能佳,甚難得。”○[唐][長孫佐輔]《相和歌辭‧宮怨》:“看籠不記熏龍腦,詠扇空曾禿鼠須。”○[宋][蘇軾]《答王定民》詩:“欲寄鼠須并繭紙,請君章草賦黃樓。”○[清][黃景仁]《歲暮懷人》詩:“烏絲闌格鼠鬚描,愛我新詩手自抄。”◆2.借指文才。○[明][陳汝元]《青蓮記‧慈訓》:“你父親恩隆鳳炬,全仗鼠鬚;寵賜龍章,多憑兔鬣。”◆3.喻指稀疏的鬍鬚。○《花月痕》第九回:“﹝[鳴盛]﹞迷着兩隻小眼睛,手裏理着自己幾莖鼠鬚。”

鎖鬚(鎖鬚),◆見“鎖須”。

頭鬚(頭須),◆1.頭髮和鬍鬚。○《東觀漢記‧吳良傳》:“前見[良]頭鬚皎然,衣冠甚偉。”○[宋][楊萬裡]《行路難》詩:“雪色少年成皺鐵,鐵色頭鬚卻成雪。”◆2.紮在髮髻上類似穗子的裝飾品。○《清平山堂話本‧西湖三塔記》:“頭綰三角兒,三條紅羅頭鬚,三隻短金釵。”○《水滸傳》第五一回:“那小衙內穿一領綠紗衫兒,頭上角兒拴兩條珠子頭鬚。”

挽鬚(挽鬚),◆亦作“挽須”。◆捋鬍鬚。○[唐][杜甫]《北征》詩:“生還對童稚,似欲忘饑渴。問事競挽鬚,誰能即嗔喝?”[清][黃遵憲]《小女》詩:“小女挽鬚爭問事,阿娘不語又牽衣。”

溫序鬚(溫序須),◆據《後漢書‧獨行傳‧溫序》載,[溫序]為[隗囂]將所拘劫,令使從己,[序]不從,[囂]將賜之劍,使自裁。“[序]受劍,銜鬚於口,顧左右曰:‘既為賊所迫殺,無令鬚汙土。’遂伏劍而死。”後以“溫序鬚”為慷慨就義的典實。○[清][唐孫華]《葉忠節公輓詩》:“口銜[溫序]鬚,血噀[常山]舌。”

無鬚之禍(無須之禍),◆《三國志‧魏志‧袁紹傳》:“﹝[紹]﹞遂勒兵捕諸閹人,無少長皆殺之,或有無鬚而誤死者。”後以“無鬚之禍”謂無辜受累而遭禍。○[宋][陳亮]《送吳允成運幹序》:“及其徒既衰,而異時熟視不平者合力共攻之,無鬚之禍濫及平人。”○[宋][陳亮]《甲辰答朱元晦書》:“[亮]濫膺無鬚之禍,初欲以殺人殘其命,後欲以受賄殘其軀……可謂吹毛求庛之極矣。”

無鬚(無鬚),◆沒有鬍鬚。古多指代宦官。○《三國志‧魏志‧袁紹傳》:“﹝[紹]﹞遂勒兵捕諸閹人,無少長皆殺之,或有無鬚而誤死者。”○[宋][王禹偁]《五哀詩‧故國子博郭公忠恕》:“放口忤無鬚,何門求造膝?”

蝦鬚簾(蝦須簾),◆一種用蝦鬚織成的護書畫卷的小簾。○[清][沈初]《西清筆記‧紀庶品》:“寶笈所藏手卷,嘗啟匣見有小簾卷之者,細滑微黃,雲是蝦鬚簾,能辟蛀。”參閱[趙汝珍]《古玩指南續編‧古玩瑣碎‧蝦鬚簾》。

蝦鬚(蝦鬚),◆亦作“蝦須”。◆1.蝦的觸鬚。○《洞冥記》:“[馬丹]嘗折蝦鬚為杖,後棄杖而飛,鬚化為丹,亦在海傍。”○[南朝][宋][顏延之]《又釋何衡陽書》:“聖慮難原,神應不測,[中散]所雲,中人自竭,莫得其端,豈其淺斥,所可深抽。徒以[魏文]大布,見刊異世;[滕脩]蝦鬚,取愧當時。故於度外之事,怯以意裁耳。”◆2.[隋]代兵器的一種。○《隋書‧禮儀志七》:“床桄陛插鋼錐,皆長五寸,謂之蝦鬚。皆施機關,張則錐皆外向。其床上施旋機弩,以繩連弩機,人從外來,觸繩則弩機旋轉,向觸所而發。”◆3.簾子的別稱。○[唐][陸暢]《簾》詩:“勞將素手捲蝦鬚,瓊室流光更綴珠。”○[元][薩都剌]《呈許榮達》詩:“呵筆題詩逸興舒,翠簾寒重捲蝦鬚。”○[清][陳維崧]《東風齊着力‧花朝》詞:“蝦鬚半軸,蛾綠不曾描。”◆4.茶名。○[宋][楊伯嵒]《臆乘‧茶名》:“茶之所產,‘六經’載之詳矣,獨異美之名未備……若蟾背、蝦須、鵲舌、蟹眼、瑟瑟塵、霏霏靄及鼓浪、湧泉、琉璃眼、碧玉池,又皆茶事中天然偶字也。”一本作“蝦鬚”。

銜鬚(銜須),◆1.口含鬍鬚。○[東漢][溫序]為[隗囂]別將[苟宇]所拘劫,堅強不屈,拒絕投降。○[宇]賜劍使自裁。“[序]受劍,銜鬚於口,顧左右曰:‘既為賊所迫殺,無令鬚汙土。’遂伏劍而死。”事見《後漢書‧獨行傳‧溫序》。後因以“銜鬚”表示臨難不屈、大義凜然。○《北史‧酈道元傳論》:“[道元]遭命,有銜鬚之風。”○[清][夏燮]《中西紀事‧朱貴廟碑》:“[揚州]都督,殉早銜鬚。”◆2.口含鬍鬚。一種憤怒的表示。○《南齊書‧柳世隆傳》:“[攘]兵燒營而去,火起仍覺,[攸之]怒,銜鬚咀之。”

鬚鬢(須鬓),◆1.[清][方文]《留別範文白》詩:“滄桑十七年如夢,鬚鬢數千莖已絲。”○[清][方文]《京口訪談長益》詩:“君去[燕][齊]八九年,歸來鬚鬢已皤然。”○《晉書‧王獻之傳》:“[魏]時[陵雲殿]榜未題,而匠者誤釘之,不可下,乃使[韋仲將]懸橙書之。比訖,鬚鬢盡白,裁餘氣息。”○[宋][孔平仲]《送謝仲規緻仕》詩:“公年五十餘,鬚鬢黑如漆。”○[清][厲鶚]《過嘉興》詩:“隻除鬚鬢改,何處不依然。”◆2.鬍鬚和鬢髮。○[清][方文]《留別範文白》詩:“滄桑十七年如夢,鬚鬢數千莖已絲。”○[清][方文]《京口訪談長益》詩:“君去[燕][齊]八九年,歸來鬚鬢已皤然。”○《晉書‧王獻之傳》:“[魏]時[陵雲殿]榜未題,而匠者誤釘之,不可下,乃使[韋仲將]懸橙書之。比訖,鬚鬢盡白,裁餘氣息。”○[宋][孔平仲]《送謝仲規緻仕》詩:“公年五十餘,鬚鬢黑如漆。”○[清][厲鶚]《過嘉興》詩:“隻除鬚鬢改,何處不依然。”

鬚帶(須帶),◆用絲線、布條或紙條等紮成的,掛起來往下垂的穗狀裝飾品。○[清][王韜]《海陬冶遊錄》卷下:“其燈皆剪紙為傘形式,或圓或六角,鏤刻人物花卉珍禽異獸,細於繭絲,纓絡鬚帶,精妙無儔。”

鬚根(須根),◆植物根的一種,這種根沒有明顯的主根,隻有許多細長像鬍鬚的根。亦指主根旁的細根。○[宋][範正敏]《遯齋閑覽‧動植》:“凡欲松偃蓋極不難,栽時當去松中大根,惟留四傍鬚根,則無不偃蓋。”徐珂《清稗類鈔‧植物‧萍》:“萍為水面浮生之小植物,一名水萍,亦稱浮萍,葉狀體扁平而小,面背俱青,有一鬚根下垂。”

鬚掠(須掠),◆鬍梳。○[宋][吳自牧]《夢粱錄‧嫁娶》:“今富家女氏既受聘送,亦以禮物答回,以綠紫羅雙疋、綵色段疋、金玉文房玩具、珠翠鬚掠、女工等,如前禮物。”參見“鬍梳”。

鬚貌(須貌),◆男子的面貌。○《北史‧牛弘傳》:“[弘]在襁褓,有相者見之,謂其父曰:‘此兒當貴,善愛養之。及長,鬚貌甚偉。’”

鬚眉如戟(須眉如戟),◆謂鬍鬚和眉毛又長又硬,怒張如戟。形容外貌雄偉。○《平山冷燕》第十回:“[平如衡]道:‘鬚眉如戟的男子,小弟也不知見了多少,從不見一個出類奇才。’”

鬚沫(須沫),◆細碎的根鬚。○《紅樓夢》第七七回:“[王夫人]看了嫌不好,命再找去,又找了一大包鬚沫出來。”

鬚目(須目),◆鬍鬚和眼睛。○《晉書‧劉牢之傳》:“[牢之]面紫赤色,鬚目驚人,而沈毅多計畫。”

鬚髯如戟(須髯如戟),◆鬍鬚又長又硬,怒張如戟。形容外貌威武。○《南史‧褚彥回傳》:“公主謂曰:‘君鬚髯如戟,何無丈夫意?’”[元][揭傒斯]《題江東王使君所序張道士禱雨卷後》詩:“弟子早數[張永真],鬚髯如戟面有棱。”○[清][王韜]《淞濱瑣話‧樂國紀遊》:“將軍鬚髯如戟,其氣益奮,指揮士卒各以水箭射入城中。”

鬚蕊(須蕊),◆花蕊。○[清]屈大均《廣東新語‧草語‧秋海棠》:“又有金絲海棠,五出而大瓣,與鬚蕊皆黃。”

鬚生(須生),◆戲曲腳色名。即老生。○[李克非]《京華感舊錄‧馬連良對“行頭”的改革》:“京劇著名鬚生演員[馬連良]不僅在表演、唱腔等方面有不少革新與創造,即使在‘行頭’(戲曲服裝)方面,也有許多改革。”參見“老生”。

鬚頭(須頭),◆即流蘇。用五彩羽毛或絲線製成的穗子,常用作車馬、帷帳等的垂飾。○[清][翟灝]《通俗編‧服飾》:“俗呼條帨之蕊曰蘇頭,又[吳]音蘇、鬚同呼,亦曰鬚頭,皆即流蘇之義。”

鬚枝(須枝),◆像鬍鬚般細長的梗枝。○《紅樓夢》第七七回:“[寶釵]因在座,乃笑道:‘姨娘且住,如今外頭人參,都沒有好的。雖有全枝,他們也必截兩三段,鑲嵌上蘆泡鬚枝,攙勻了好賣,看不得粗細。’”

鬚子(須子),◆1.鬍鬚。○《儒林外史》第二一回:“﹝[牛浦]﹞走近前去,看韋馱殿西邊凳上坐著三四個人,頭戴大氈帽,身穿綢絹衣服,左手拿着馬鞭子,右手撚著鬚子,腳下尖頭粉底皂靴蹺得高高的坐在那裏。”◆2.動植物體上長得像須的東西。如:蕃薯鬚子。

鬚髮(鬚髮),◆鬍鬚和頭髮。○[漢][董仲舒]《士不遇賦》:“苟肝膽之可同兮,奚鬚髮之足辨也。”○[唐][顧況]《送從兄使新羅》詩:“鬚髮成新髻,人參長舊苗。”○《水滸傳》第二回:“那太公年近六旬之上,鬚髮皆白。”○[魯迅]《故事新編‧理水》:“另一位花白鬚髮的大員說,他是[禹]的母舅的乾兒子。”

鬚眉(鬚眉),◆亦作“鬚麋”。◆1.鬍鬚和眉毛。○《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有君子白晰,鬒鬚眉,甚口。”○[陸德明]釋文:“鬚,本又作須。”○[明][王世貞]《玄獄太和山賦》:“像帝之真,理別鬚麋。”○《花月痕》第五一回:“迄今誦其言,猶覺鬚眉間勃勃有生氣焉。”◆2.男子代稱。○《水滸傳》第一○八回:“帥府前軍士居民,都來看[宋]軍中人物,內中早惱怒了一個真正有男子氣的鬚眉丈夫。”○《再生緣》第六回:“莫非他,不是鬚眉是女人。”○[羅洪]《踐踏的喜悅》:“三太太是自命為不讓鬚眉的,相貌也長得有點男子氣魄。”

鬚眉畢現,◆形容刻畫人物逼真細膩。○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設科之嬉笑怒駡,如白描人物,鬚眉畢現,引人入勝者,全借乎此。”○清葉夢珠《閱世編·交際》:“其祝壽桃糕,上插八仙……精巧異常,鬚眉畢現,衣褶生動,俱以染色麪爲之。”

鬚髯(鬚髯),◆鬍鬚。○《三國志‧魏志‧蘇則傳》:“[則]謂為見問,鬚髯悉張,欲正論以對。”○[明][方孝孺]《黃氏三壽圖贊》:“今年至其家,三老人者出迎,鬚髯頒白,冠裳如畫。”○[郭沫若]《西湖紀遊‧雷峰塔下》:“他那斑白的鬚髯,他那筋脈隆起的金手。”

牙鬚,◆牙齒與胡須。○宋黃庭堅《次韻子瞻以紅帶寄王宣義》:“滄江鷗鷺野心性,陰壑虎豹雄牙鬚。”○清王士禛《雨渡柴關嶺》詩:“天垂洞壑蛟龍蟄,秋老牙鬚虎豹豪。”◆方言。胡須。○清顧祿《清嘉錄·老虎頭老虎肚兜》:○“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雲:乙威曾不露全身,一例牙鬚巧製新。”○《何典》第六回:“生副吊蓬面孔,兩隻胡椒眼,一嘴仙人黃牙鬚。”

魚鬚(魚鬚),◆1.指鯊魚的鬚。○《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靡魚鬚之橈旃,曳明月之珠旗。”一本作“魚須”。○[郭璞]注引[張揖]曰:“以魚須為旃柄。”○[張銑]注:“魚鬚,竿也。”○[唐][張籍]《送海南客歸舊島》詩:“竹船來桂浦,山市賣魚鬚。”參見“魚須”。2.代稱笏。古代大夫所用之笏,因飾以鯊魚的鬚,故稱。○[唐][韋應物]《答秦十四校書》詩:“知掩山扉三十秋,魚鬚翠碧棄床頭。”○[宋][王禹偁]《館中春值偶題》詩:“坐聞雞唱皇宮近,睡枕魚鬚白日長。”參見“魚須”。

長鬚(長須),◆[漢][王褒]《僮約》:“[資中]男子[王子淵],從[成都][安志裡]女子[楊惠],買亡夫時戶下髯奴[便了]。”後因以“長鬚”指男僕。○[唐][韓愈]《寄盧仝》詩:“先生又遣長鬚來,如此處置非所喜。”○[宋][胡繼宗]《書言故事‧妓女類》:“僕曰長鬚。”○[明][葉憲祖]《鸞鎞記‧詩激》:“為囑長鬚蚤出門,寸牋好與遞歸轅。”

長鬚公(長須公),◆蝦的別名。○[清][李元]《蠕範‧物體》:“蝦,長鬚公也。”

長鬚主簿(長須主簿),◆羊的別稱。用以借指羊毫。○[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五:“及[大觀]間,偶得[諸葛]筆,則已有[黃魯直]樣,作棗心者。○[魯公]不獨喜毛穎,亦多用長鬚主簿。故[諸葛氏]遂有[魯公]羊毫樣。”

竹節鬚(竹節須),◆蟋蟀的一種。○[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蛐蛐兒》:“七月中旬則有蛐蛐兒,貴者可值數金(有白麻頭、黃麻頭、蟹胲骨、琵琶翅、梅花翅、竹節鬚之別),以其能戰鬥也。”

煮粥焚鬚(煮粥焚須),◆《新唐書‧李勣傳》:“﹝[勣]﹞性友愛,其姊病,嘗自為粥而燎其須。姊戒止。答曰:‘姊多疾,而[勣]且老,雖欲數進粥,尚幾何?’”後因以“煮粥焚鬚”喻手足之愛。◆補證條目■○唐劉肅《大唐新語·友悌》:“李勣既貴,其姊病,必親爲煮粥,火爇其鬚。姊曰:‘僕妾幸多,何爲自苦若是?’勣對曰:‘豈無人耶,顧姊年長,勣亦年老,雖欲長爲姊煮粥,其可得乎?’”事亦見《新唐書·李勣傳》。後因以“煮粥焚鬚”喻手足之愛。

龍鬚麵(龍須面),◆1.農曆二月二日所食之麵。○[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龍擡頭》:“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今人呼為龍擡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鬚麵。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2.一種麵條名。極細,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