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頭像關注六層樓醫生,學習更多健康知識和兩性交往知識哦~
圖檔: 方冰 | 撰稿: 丁十一 | 責編: 鈴蘭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敬請聯系:[email protected]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推送的内容是最新一期的「NO.11 Lab」。這次我們将會帶來什麼有意思的研究呢?快一起來看看吧!
本期你将會看到:
- 夫妻病竟然是真的?同居原來還有這效應
- 含糖飲料會增加患早期結直腸癌的風險
- 自我複制的機器人,啟動超級進化
- 越刷社交軟體,你可能會越不快樂
夫妻病竟然是真的?同居原來還有這效應!
誰能想到2022年我逐漸迷上了某些部落客分享的情侶或夫妻生活vlog,跟追劇似的,但追着追着發現情侶或夫婦雙方不管是外表還是行為舉止竟有些相似,還真有點「夫妻相」那味兒了。
雖然這是一句看起來不太具有科學含義的老話,但近來一項發表在《Atherosclerosis》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心血管危險因素的配偶相似性:來自兩個大型生物樣本庫研究的荷蘭和日本資料的橫斷面比較》表明夫妻雙方患病種類及其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相似。
▲圖檔來源:參考文獻[1]
該研究納入了荷蘭Lifelines樣本庫28265對夫妻、日本ToMMo組織5391對夫妻(平均年齡分别為50.0和47.7歲),分析雙方生化名額(如糖化血紅蛋白、各密度脂質含量等)及心血管相關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代謝綜合征)之間的相似性。
結果發現,不論是荷蘭夫婦還是日本夫婦,夫妻雙方患2型糖尿病與代謝性疾病的可能性相當,當妻子患有相同的疾病,則丈夫患高血壓的風險就會增加;妻子患有代謝性疾病的丈夫同時患該種疾病的風險也更高。
此外,該研究還發現,與日本夫婦相比,荷蘭夫婦在人體測量特征(如體重、BMI、腰圍等)和生活習慣(吸煙和飲酒)方面表現出更強的相似性,比如荷蘭夫婦雙方的吸煙率分别為15.5%和11.4%,而日本夫婦的吸煙率則為20.8%和4.7%。然而這些相似之處與夫妻雙方是否擁有相似的基因幾乎沒有關系。
那麼該研究結果潛在的合了解釋是什麼呢?研究者認為配偶間的一緻性可以用選擇性婚配和同居效應來解釋。
▲圖檔來源:giphy
選擇性婚配是指人們傾向于選擇在特征上更具相似性的配偶,如可識别的特征和行為、社會、環境因素。這就導緻了配偶之間的相似性。想想看,這跟我們的擇偶标準是類似的,我們往往會選擇三觀、生活習慣、愛好相似的另一半。
而同居效應可能歸因于夫妻共享的環境因素或「伴侶互動效應」,伴侶互相影響彼此的行為。同居效應也是配偶一緻性随年齡增長而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以夫婦雙方某些「神同步」的操作不僅僅是心有靈犀,更有可能是長期生活習慣的互相影響和同化,「敵不動我不動」,跟着「隊友」吃喝玩樂與葛優癱,生活不要太美好,怪不得人人都說婚後「幸福肥」。
當然這項研究也有局限性,比如未追蹤婚姻持續時間,研究中因其他主觀因素影響的回憶偏移等,但研究結果和同居效應也提醒我們「幸福肥」固然好,夫婦雙方彼此監督、健康生活才是我們養生一代的最佳選擇。
含糖飲料會增加
患早期結直腸癌的風險?
攝入甜食的快樂使我們和甜食「雙向奔赴」,但添加精制糖的食物和飲料對人體的不利影響已被廣泛地研究,如發胖、齲齒、長痘、皮膚油膩和暗沉發黃,影響形象管理,進一步發展可能會造成胰島素抵抗、代謝綜合征和心血管疾病等。
最近一項發表在Gut期刊上的一篇文章《成年和青春期攝入含糖飲料和女性患早發性結直腸癌的風險》探究了含糖飲料與女性早發性結直腸癌的相關性。
該研究在1991~2015年間使用有效的食物頻率問卷(FFQs)調查了95464名成年女性的飲料攝入量,結果表明含糖飲料(SSBs:包括軟飲料即不添加酒精的飲料、水果飲料、運動飲料和能量飲料)可以在女性整個生命過程中産生不利的代謝結果。
如成年後每天多攝入1份(約236.56毫升)含糖飲料,患肥胖的風險就會增加12%,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就會增加18%。其生物學機制在于含糖飲料影響飽腹感,增加進食,則體重增加,血糖升高,進而誘導胰島素抵抗、發炎、肥胖和2型糖尿病。
青年時期(13~18歲)時每天增加1份含糖飲料攝入量,早發結直腸癌(EO-CRC)風險增加32%。
成年期含糖飲料攝入量與早發性結直腸癌風險呈正相關,與每周服用<1份含糖飲料的成年女性個體相比,每天服用≥2份含糖飲料的女性患早發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了一倍多。
每天多攝入1份含糖飲料的女性患早發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16%。其潛在的機制在于超過小腸吸收能力的過量果糖會到達結腸,果糖過量引起生态失調和内毒素血症,損害腸道屏障功能,增加腸道通透性,因而促進結直腸癌的發生。
看到這吓得我趕緊嘬了一口奶茶,但說到底還是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恰當的糖分攝入,也不要抱有「隻要我喝得夠快,體重就追不上我」的僥幸心理啦,如果日常含糖飲料攝入量不多,偶爾的「奶茶日」豈不是更讓人快樂?
進入工業社會開始,生産力就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一重大因素,而時刻更新疊代的科學研究就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從繁瑣重複的流水線工作逐漸交給機器完成,到外賣機器狗、引導機器人的出現,再到研究者發現能夠實作自我複制的機器人生物。每一步都見證了科技的發展。
▲圖檔來源:參考文獻[3]
近來一項發表在Science Robotics 期刊上的一篇名為《一個用于開發合成生活機器的細胞平台》的研究介紹了從非洲爪蟾細胞中生成體外生物機器人(名為xenobots)的方法。
研究人員指出,該機器人不需要支架或微印技術,由其細胞自組織産生;也不需要肌肉細胞,隻通過其表面的纖毛就能自主運動,就像人類的腿。此外,該種生物機器人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導航水環境,在損傷後可以自行愈合,并表現出可預測的群體行為。
這與傳統人工材料建造機器人大大不同,設想一下在技術成熟的将來,至少在批量生産方面,該機器人友善低廉,還能減少生态環境的壓力,并根據其自主運動和記錄資訊的特點完成一些微觀實驗研究。
人類社會的發展在飛速前進,或許不久的将來我們都能過上隻有科幻影視作品中才會出現的超智能生活并習以為常。
為什麼刷抖音的我會越來越不快樂?
社交媒體本作為一種非實體溝通交流的媒介,經發展并擴充業務後成為人們娛樂解壓的選擇之一,後來隸屬于位元組跳動的短視訊平台——抖音橫空出世,一上線就引領了潮流,畢竟便捷的頁面和多種有趣的視訊太吸引人了。
刷抖音一時爽,一直刷抖音一直爽,這大概就是我和在座各位的常态了。但最近一項研究發現臉書(Facebook)、快拍(snapchat)、抖音海外版(tiktok)的使用與抑郁症相關。
近來一項發表在JAMA Netw Open期刊上的一篇名為《美國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與自我報告的抑郁症狀之間的關系》的研究用抑郁症篩查量表(PHQ-9)調查了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使用社交軟體的8045人。
其中評分低于5分的有5395人,于是研究人員進行了二次PHQ-9調查,涵蓋了多個人種,平均年齡為55.8歲(占比15.2%);其中女性受訪者有3546名(占比65.7%)。
學者進行統計學方法分析後結果顯示,使用Snapchat、Facebook和TikTok的人與抑郁症狀增加的風險顯著相關,風險分别增加53%、42%和39%。
而進一步分析的結果顯示,35歲以下使用Facebook人群與抑郁症狀相關,而35歲以上則不相關;但snapchat 與tiktok的情況則與Facebook恰恰相反,35歲以上人群使用snapchat、tiktok與抑郁症狀相關,35歲以下則不相關。
這樣看來,社交媒體的閱聽人者年齡也是影響抑郁症狀的因素之一,該研究雖然證明了社交媒體與抑郁症之間的相關性,但沒有深入研究潛在的機制。
也許刷抖音會讓我們短暫地happy一下,但是沉溺其中就會影響工作或學習進度,需要占用其他時間來補救,拆東牆補西牆,陷入惡性循環後壓力劇增,那麼患抑郁症的風險就會上升。
當然這隻是個人的小小猜測,真正的解決辦法是合理規劃時間,保持自律,心境平和,如此一來便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沒有什麼能夠打倒我們。
好啦,今天的研究分享就到這裡,你們還有什麼想了解或感興趣的新知識和新研究,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們哦~
如果覺得科普内容還不錯或者對你有幫助,歡迎轉發朋友圈、家庭群,或者點個 贊 !感謝大家的鼓勵!
我愛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 Nakaya N, Xie T, Scheerder B, et al. Spousal similarities in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A cross-sectional comparison between Dutch and Japanese data from two large biobank studies[J]. Atherosclerosis, 2021, 334: 85-92.
[2] Hur J, Otegbeye E, Joh H K, et al.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in adulthood and adolescence and risk of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 among women[J]. Gut, 2021.
[3] Blackiston D, Lederer E, Kriegman S, et al. A cellular platfor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ynthetic living machines[J]. Science Robotics, 2021, 6(52): eabf1571.
[4] Perlis R H, Green J, Simonson M,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media use and self-reporte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in US adults[J]. JAMA network open, 2021, 4(11): e2136113-e213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