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官員退休之後待遇如何?收入頗高,日子很悠閑

據《禮記》記載,“大夫七十而緻事”。也就是說,官員到了七十歲就要把所掌管的事情交還給皇上。這是古代對官員退休相對較早的記錄,“緻事”也就被人們用來形容退休。

到了清代,人們形容退休的詞語更加常用的是“休緻”或“乞骸骨”,後者意思是自己年老了請求辭去官職回鄉安享晚年。清代不僅将退休賦予了更形象的說法,還對文武百官的退休年齡有了更明确的規定。

比如乾隆年間早期有“各部院屬官凡年五十五歲以上者,堂官最多不過七十歲,便要勒令退休”的規定,之後又有“京察列入二三等的官員,凡65歲以上者,都由吏部引見皇帝,以鑒定其應否休緻;武職,凡65歲以上者,由王大臣考驗,确實衰邁者,應參奏令其休緻”的說法。雖然不同皇帝、不同年代對退休年齡的規定略有調整,但出入不是很大。

古代官員退休之後待遇如何?收入頗高,日子很悠閑

當時官員退休無外乎三個原因:一是年紀到了;二是病重等個人原因自請辭官;三就是皇上看其不順眼,找個理由“辭退”。清代時官員的任用也和現在公務員一樣,沒有什麼特别過分的錯誤不會被辭退,是以前面兩種退休方式最為普遍,被皇帝借機退休的人少之又少。清代時會定期對官員進行考核,分為對京城内官員的考核和京城外官員的考核,分别稱為“京察”和“大計”,一般三年一次,在考核過程中會根據政績對官員進行等級劃分,一般考核為一等的,退休時間有一定的彈性,皇帝會準許其“延遲退休”,但是如果等級為二三等則要根據要求準時退休,也就有了上面所說的二三等中凡是年老者準令休緻或勒令休緻。

古代官員退休之後待遇如何?收入頗高,日子很悠閑

清代官員的退休流程并不算太繁瑣,一般京城内的官員三品以上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呈奏折陳述自己的辭官原因等,四品以下則由所在部院的堂官,也就是他們的上司代為上奏。京城外的官員要想退休,則需要通過掌管地方的最高長官督撫上報吏部,經過吏部審批後才能退休。

古代官員退休之後待遇如何?收入頗高,日子很悠閑

清代的文官退休後品銜大多沒有什麼改變,除部分政績顯著的官員退休可以得到皇帝的特别關照加封進爵外,很多三品以下官員年老退休都是以原品休緻。京察、大計中因老疾被勒令退休的官員,官職被罷免但是品銜依然能夠留存。此外,當時還存在官員年老多病卻留戀朝堂,被皇帝降低品退休的。武官退休後的品銜保留方式與文官類似,隻是退休俸祿的多少依靠個人軍功判定,而且品級越低的武将,上戰場殺敵的頻率更高,考慮到身體的承受能力,也就會讓他們更早地退休,比如武将中品級最低的千總大概40歲就退休了。不過清朝有很多年老未退休、最終卒于任上的案例,他們大多都是皇帝的重臣和親信,一直被皇帝重用,死後也得到加封。

清代很多官員是不願意早早離開朝堂的,很大一個原因是退休後的待遇遠不如當官時,而且也不是人人都有“退休工資”可領,退休後待遇不變的僅有很少一部分人,大多數人退休後養家糊口是很大的問題。

古代官員退休之後待遇如何?收入頗高,日子很悠閑

比如順治年間就對官員退休後的待遇做出了很具體的規定,有世襲爵位或者世襲官職的官員,退休後待遇不變,依然可以按照品級領取全部俸祿,有時皇上還會多加賞賜,地位尊崇、待遇優渥,生活還是過得很不錯的;沒有世襲爵位或者世襲官職的官員,雖然隻能領取一半的俸祿,但是也足夠支撐家用,雖然比上不足,但是也算老有所養;最慘的還是自請辭官和因病提前退休的官員,不僅沒有俸祿可領,社會地位也遠不如其他官員。

清代官員退休後除了少部分留京養老,很多都選擇回鄉養老,一方面是出于遠離朝堂之争的考慮,不想再卷入無謂的派系之争。另一方面則是京城各種開銷巨大,退休後難以為繼。最後就是受落葉歸根這一傳統思想的影響,當時的官員對回歸家鄉、回歸田園無比向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