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表現三國時期徐庶對于漢室、對于劉備的忠誠,在《三國演義》中作者安排了他雖然進入曹操陣營,但是一個計謀也沒有給曹操出過,這樣看來,徐庶在曹操手下就完全相當于是一個閑人,沒有用。可事實上,曹操不僅給他很高的官職,也有很好的結局。曹操愛才不假,但是他為什麼會對一個沒有用的人才這麼好?徐庶真的就沒有獻過策嗎?
三國軍師徐庶雖然在正史裡并不是個主要人物,著名的三國志裡也沒有為其立傳,但經過三國演義的藝術塑造後,徐庶在中國幾乎成了一個家谕戶曉的人物。而圍繞在徐庶身邊除了救母,還有一言不發,以及那亂了方寸的故事。
《三國志》裡介紹徐庶本是劉備的謀士,可是曹操卻用計謀把徐庶的母親騙到了曹營,把徐母當成人質。徐庶是有名的孝子,為了母親,他沒有辦法,隻得離開劉備,前去曹操那裡營救自己的母親。臨行前,徐庶對劉備說:“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别。”意思是說,現在母親被曹操抓去,自己内心已經亂了,對劉備而言現在的自己沒有用處,是以請求離開。
而在《三國演義》中徐庶入魏後,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劉備所駐守的樊城,在劉晔的建議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勸劉備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後卻告訴劉備大軍将至,讓劉備早作準備。劉備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恥笑,又以劉備有諸葛亮輔佐為由拒絕,并告訴劉備,自己雖然身在曹操營,但發誓不為曹操獻一謀。除了《三國志》諸葛亮傳和《三國演義》的故事以外,記載當時魏國曆史的史學著作還有一部《魏略》。
《魏略》上專門有一段寫到徐庶:
(徐)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中平未嘗為人報仇,白垩塗面,披發而走,為吏所得。問其姓名,閉口不言。吏乃于車上立柱以羞之,擊鼓以令于市,莫敢識者。而其黨伍使之得脫。于是感激,棄其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始詣精舍。諸生聞其前做賊,不肯與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義理精熟。遂與同郡石韬相親愛。初平中,中州兵起,乃與韬南客荊州,到又與諸葛亮特相善。乃荊州内附,孔明與劉備相随去,福與韬俱來北。至黃國中,韬仕曆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将、禦史中丞。逮太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才如此,歎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庶後數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獲存焉。
這徐元直就是徐庶。那麼問題來了,徐庶到曹營後若真的一言不發能有這麼好的結局,能當上這麼大的官嗎。我們看看中郎将與禦史中丞這兩官職有什麼來頭。
中郎将,系由中郎演變而來。秦代設定中郎一職,到了西漢時期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統領皇帝的侍衛,隸屬光祿勳。平帝時又設定虎贲中郎将,統武贲郎。東漢以後,統兵将領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稱号。如前期之使匈奴中郎将,後期之北中郎将等。又建安中,曹丕為五官中郎将,其職相當于副丞相,算是個進階官僚了。
禦史中丞,其官起于漢代。漢代以禦史中丞為禦史大夫之佐,亦稱中執法。在殿中蘭台,掌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監察君國行政;内領侍禦史,考察四方文書計簿,劾按公卿章奏。西漢末期,禦史大夫改名為大司空,禦史中丞遂成為禦史台長官。自東漢至南北朝,中丞之權極重。
徐庶當過的這兩個官職顯然都系要職,曹操其人又用人惟才是舉,根本不看你是否有什麼虛名,而是看你有無真實才能,是否對他有過什麼貢獻。
試想徐庶到了曹營之後如果真的一言不發,什麼都不做,就算是他再厲害,再有本事,恐怕也曹操不會授予他“統領皇帝的侍衛”以及“監察郡國行政,考察四方文書計簿,劾按公卿章奏”這樣的官職。是以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隻是羅貫中自己的美好理想吧。
以上内容由本網整理釋出()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部分内容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将盡快删除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