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維辛報告》根據Alfred Wetzler的著作《但丁沒看見》改編,講述了兩個年輕的斯洛伐克猶太人逃離奧斯威辛集中營,并撰寫關于死亡營工作方式的詳細報告的過程。

最近新出熱片中,《奧斯維辛報告》的好評度并不見高,也并不見熱度。相較于商業片的觀感驅動,以曆史意義的《奧斯維辛報告》似乎并不受歡迎。
題材很好,叙事表達的單一化和主題凝練的膚淺化,讓觀者難以共情,這大概是其遇冷的主要原因。
曆史上有很多災難性死亡,文藝工作者也以紀錄片、電影等的形式再現人類命運史的深重災難,并示以挽歌,南京大屠殺、奧斯維辛集中營、切爾諾貝利核事件……每一個都如夢魇般可怕。
《奧斯維辛報告》,兩個逃亡者的幾天。
木屋裡堆積的赤裸屍體,一直冒煙的焚屍爐煙囪,寒冬下互傳食物、衣着單薄的站立幾個日夜,毒氣室,都是納粹醜惡人性的折射。
灰冷環境,死亡氛圍。無疑,影片想緻意被殺的幾百萬猶太人,昭告全世界真相。也想告訴世人,曆史絕不應該忘記,因為那是前人的錯誤,是無辜者的悲哀,更是現代人的警鐘。
或許,這些可以留給紀錄片,電影需要呈現更廣域更有延展性的叙事空間,遺憾的是影片在叙事上依然将兩人逃離過程蜻蜓點水,一帶而過,将重點放在了試圖揭露和探讨納粹罪行這些曆史定論上面。
作為普通人,多數并不知道這種災難何時降臨,更不知道災難面前如何自保求生,南京大屠殺時束手走向萬人坑的中國群眾、麻木的走向毒氣室的猶太難民,坐以待斃,待宰羔羊,這才是災難面前最普遍的人性。
影片中兩人的抗争是很好的切入點,人性最難把握也最真實。然而這些卻被導演忽視了。
1938年,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瓜分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淪為德國法西斯的後勤基地和兵工廠。1940年,德國在波蘭建立奧斯維辛集中營,1942年,海因裡希在萬湖會議确定了猶太人最終解決方案,有組織有計劃的種族滅絕開始實施。
影片基于1944年。此時,兩人逃出集中營,是在德軍占領的波蘭,逃回捷克,依然是德軍占領之下的捷克。
全世界都不知道德國在集中營的滔天罪行,直到1945年勝利前夕,蘇聯紅軍和盟軍發現一個個屍骸遍地的集中營時,納粹的罪行才由戰地記者的影像傳播到全世界。
影片隻是簡單交代了兩人身份是犯人抄寫員,哪年進集中營?如何認識?如何活下去的?如何計劃逃跑?實行連坐的其他犯人為何要幫他們?他們怎麼就知道要收集材料帶出去?在納粹陰雲籠罩世界、家鄉淪陷的背景下,他們又能告訴誰?誰會相信?波蘭對他們是異國,家鄉已淪陷,他們計劃的逃跑路線是如何定的?
可能觀衆更想看到這些細節,而非一些曆史定論性的東西,其實在1944年,普通捷克人、紅十字會根本做不了什麼,能儲存好證據活下來就已難得。然而導演想對标《辛德勒的名單》,具象化拯救世界拯救人類的英雄人物,看完确難以共情。
時至今日,我們仍銘記納粹集中營和南京大屠殺的慘絕人寰,但這種題材要拍好實在太難——既要規避煽情、正視曆史的傷痛和劊子手的滔天罪行,又要避免社會風險與群體情緒極化,還要讓人在共情以後,有更多對時代命運、民族主義、戰争母題的思考。
但記錄緬懷,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