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年後的自律,與幼年時的性格有關嗎?

作者:未央宮中月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人成年後的自律又是否與小時候的這種成長環境有關系呢?為了證明三歲在一個人一生當中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英國倫敦精神病學院研究所的卡比斯教授?在一九八零年時,做了一次也具一格的實驗,觀察研究人員把一千名三歲的兒童作為研究對象。

經過研究和分歧,把孩子們分為五種類型,有自信型适應良好,沉默,自律和躁動這五種。

二零零三年時。這些三歲的孩子都已經長成了二十六歲的成年人,卡斯比教授經過走訪,他們的親朋好友以及面談得出了這樣的調查結果。

有百分之四十的圓兒被歸為良好适應類。他們小時候就比較自信,有資質能力到二十六歲成年時性格依然如此,還是充滿自信,又很有自制能力。

當年那些被認為充滿自信的幼兒占百分之二十八小時候,他們非常活潑,熱心,性格外向。成年後的他們開朗、堅強、果斷、有很強的上司欲。

有百分之十四的孩子呢,是自我限制型的長大後,他們基本和小時候一模一樣。有着非常強的自律能力。不容易受到萬界的幹擾。

那些小時候就坐立不安的孩子占到百分之十。平時表現為行為消極,注意力不集中,等成年後的他們與他人相處的時候,更容易苦惱和憤怒。熟悉他們的人對他們的評價是心胸狹窄,容易緊張和産生對抗情緒。

還另外有百分之八的孩子屬于沉默寡言型的。是比例最低的一類。這些孩子呢,平日裡少言寡語成人後,他們更傾向于隐瞞自己的感情,不願意去影響别人,也從不敢從事任何可能會導緻自己或者他人受傷的事情。

這項研究實驗對中國這句三歲看大,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依據。

許多教育專家也說,孩子在七歲之前。就已經把人生的底稿基本譜寫好了。

是以他們一再強調,孩子在想的時候一定要有父母自己去帶。

尤其是在三歲之前,專家們同時呼籲在孩子小的時候,作為父母,如果一定要出去打工,那隻能有父母一方出去打工,不能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或者是親戚照料。父母雙雙出去打工。

六歲以下的兒童都有一種吸收性心智,期間分為兩個階段,分别是零到三歲和三到六歲。

這兩個階段的運作模式不同,從出生到三歲,孩子是無意識的社群吸收,而在三到六歲呢,就逐漸變成了有意識。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用海綿和照相機來比喻吸收性心智。因為海綿的特質是不加差別的,吸收任何東西。并且無法通過解壓使其恢複。

很多時候,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孩子都會吸收,并且伴随終生,不能回到以前的狀态。

是以說,這成年後,一個人的自律性很大的程度上是來自小時候父母的正确養育,而正确養育的方法也需要父母不斷地去學習和自我成長。

當父母學習了,知道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許多的關鍵期。并且保護好這些關鍵期沒有被破壞,做到不但任何附加條件的去愛孩子,那麼孩子即使不成為精英,至少他也是一個很自律的人。

這裡所說的不斷任何附加條件的去愛。孩子是指無論孩子是什麼樣子,父母都會去愛他,而不是因為孩子很聽話時去愛他,或者說,隻有在他學習成績好的時候才去愛他。

您能做到無條件的愛自己的孩子嗎,對此您又有什麼樣的觀點嗎?喜馬拉雅上的免費專輯,《隻因有你》可以給家長提供一些幫助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