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作者:黃娜老師

上一篇文章,說了伊拉克“前薩達姆時代”,“泛阿拉伯主義”軍官團掀起“革命”殘忍滅門伊拉克王室費薩爾家族的經曆。

結尾處寫到,1959年,在美國中情局的策劃協助下,一個暗殺小組要幹掉政變上台的卡塞姆将軍,其中的領隊是一名22歲的“激進大學生”,叫做薩達姆·侯賽因....

結果就有人說,你這文章,好像沒寫完,然後呢?怎麼薩達姆剛出現,就結束了?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鮮肉”時代的薩達姆

好吧,現在就接着往下說。

1958年7月14日,當23歲的伊拉克末代國王費薩爾二世和全家一起“團滅”于槍口之下的時候,小國王3歲的薩達姆·侯賽因,正在巴格達的一所學校讀大專。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伊拉克末代國王費薩爾二世

此時的薩達姆,雖然很年輕但已經屬于阿拉伯複興社會黨的骨幹成員了,在1958年的那場反君主專制的“革命”中,他還同阿拉伯複興社會黨成員們一起,跟着政變軍隊,積極參與了“清理”費薩爾政權殘餘勢力的“革命運動”。

這個濃眉大眼的青年為人熱情、果斷堅毅,對複興阿拉伯民族的“偉大榮光”有一種異乎尋常的激情。

老實說,青年薩達姆三觀的形成、偏執的性格和他那終身激進的民族主義理念,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自己原生家庭和身邊的大舅、外公的影響。

1937年4月28日,薩達姆出生于巴格達北部薩拉赫省提克裡特縣的奧賈村。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1990年代初,回老家的薩達姆——最終出賣他的,竟然也是老家的熟人

他的父母是包辦婚姻,在薩達姆還沒出生時,就互相看着很不順眼了,屬于天生冤家,話不投機半句多的那種,既沒有愛情,也培育不出來親情。

薩達姆的老媽蘇布哈·塔裡發哈·穆斯來特懷他6個月的時候,他老爸侯賽因·阿蔔杜勒-邁馬吉德就失蹤了。

一氣之下,剛烈的蘇布哈曾想打掉腹中的胎兒,但出于宗教信仰以及胎兒月份太大,流産有風險的考慮,最終作罷。

待産期間,挺着大肚子的蘇布哈一直憤恨地詛咒和叫罵着這個“卑劣的男人”。

最終,在抑郁和憤怒中,她足月産下了一個健康的男嬰,取名為薩達姆,意思是“起來抗争的人”。

現在想起來,薩達姆後來明顯偏執的人格,是不是跟他在娘胎的時候,受了老媽悲憤情緒影響有關呢?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薩達姆3歲時,老媽再婚,繼父對薩達姆很差。

薩達姆老媽和繼父又生了個兒子,巴爾贊·提克裡提。

這裡,有必要多介紹一點。

雖然薩達姆同繼父關系緊張,但他和這個同母異父的弟弟感情特别深。

後來,巴爾贊擔任過薩達姆的情報局局長,是少數幾個至死都不願出賣薩達姆,半個字都不曾妥協的伊拉克前核心進階官員之一。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薩達姆倒台後,伊拉克特别法庭上的巴爾贊

2003年4月,被薩達姆委以重任的表兄弟,巴格達總戍衛、曾經誓言“将在巷戰中埋葬美軍”的共和國特别衛隊司令馬希爾·提克裡蒂,在拿了中情局的2500萬美金後,帶着同僚阿蔔杜勒·拉希德和情報部門負責人塔希爾·哈巴什一起“組團”投降了美軍。

一時之間,喪失了共和國衛隊防守的巴格達,在美軍的資訊化軍團下,幾乎就等于在“裸奔”。

巴格達即将破城之際,危急關頭,巴爾贊為了給薩達姆争取逃跑的時間,果斷選擇了留下來,指揮殘餘部隊死守巴格達,盡量拖住美軍。

戰後,在審判薩達姆團隊的伊拉克特别法庭上,美軍向被捕的巴爾贊開出了各種各樣優厚的條件,試圖讓他在法庭上指證薩達姆。但無論美軍開出怎樣的條件,都被巴爾贊給果斷拒絕了——我不會用出賣大哥來換取苟活的機會!

不僅如此,經常咆哮公堂,激情高呼——薩達姆是最偉大的總統!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法庭上,憤怒的哥倆

2006年12月30日,薩達姆被施以極具侮辱性的絞刑(西方和中東地區都崇尚死于刀劍或者槍口下,絞刑是處罰下等人的手段)。

一個月後,巴爾贊作為他最忠誠的部下和兄弟,也被處以絞刑。

在操作過程中,不知是要刻意報複,還是出于意外,巴爾贊的脖子被絞索給拉斷了,進而導緻他身首異處,死相非常不堪...

後來,巴爾贊的遺體也被運回了提克裡特的奧賈村,埋在了薩達姆的墓地旁,周邊還有同美軍血戰緻死的薩達姆的兩個兒子和14歲的大孫子穆斯塔夫的墳墓。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那些年,這個薩達姆家族的墓地群,非常熱鬧。除了一些尋仇的總是想找機會掘墓鞭屍外,大量的崇拜者、祭奠者更是絡繹不絕,甚至還有學校、機關組團前往,将其當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些詩人也喜歡來墓前吟唱詩歌,來表達懷念和崇敬。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再後來,伊拉克境内的伊斯蘭國開始折騰,戰火逐漸波及到了奧賈村。

在2015年3月的一次伊拉克政府軍與伊斯蘭國極端武裝在提克裡特的激戰中,薩達姆的墓室靈堂幾乎被夷為平地,隻剩下殘垣斷壁,屋頂已被掀翻,隻有一圈柱子豎立在廢墟周圍(下圖)。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好了,咱們再回到少年薩達姆。

雖然跟同母異父的老弟手足情深,但薩達姆還是因為不堪忍受繼父虐待,在十多歲的時候,投奔了大舅海拉拉·圖爾法。

薩達姆的大舅有點産業,家庭條件還不錯,直接把他當作了親兒子一般撫養,給少年薩達姆吃好穿好,供他上學。

中學畢業後,薩達姆娶了大舅的女兒,自己的親表妹薩吉達(這樣的親上加親屬于阿拉伯人的傳統習俗)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薩達姆的結婚照——相傳薩達姆有四位妻子,但曆來以“第一夫人”身份公開露面的,隻有發妻兼表妹薩吉達

薩達姆的外公和大舅都是激進的阿拉伯民族主義者,曾先後參加過反抗奧斯曼帝國和英國殖民統治的鬥争,家裡來往的朋友,很多都是阿拉伯複興黨社會黨的成員。

中學時代,薩達姆就加入了阿拉伯複興社會黨,并參與了1958年,推翻伊拉克費薩爾王朝的“革命”。

這場“革命”,也被看作是現代伊拉克的開端,但它也是一個混亂時代的開始,薩達姆将在這一過程中崛起。

伊拉克建立共和國後,新生的卡塞姆政權,也未能真正落實民主制,反而建立起了高壓的軍政府。美其名曰——“大陸現在猶如一艘行駛在波濤翻滾的大海中的航船,軍人不為它掌舵,它就無法安全到達彼岸”。

在外交方面,卡塞姆改變了半個世紀以來,伊拉克一邊倒的親英、親美路線,公開倒向蘇聯。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演講中的卡塞姆

當年,伊拉克就單方面退出了美國組織成立的《巴格達條約組織》,并訂購了大量蘇制軍備,聘請蘇聯軍事顧問、技術指導。

同時,卡塞姆還發表了著名的《石油聲明》,發誓要将伊拉克境内的石油資源從英美手中奪回。

突如其來的政變和新政府公開親蘇、反美的舉措,讓整個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國人極為不安,感受到了“打臉”般的羞辱。

很快,卡塞姆就上了美國的黑名單。

同時,在國内,卡塞姆還得罪了一幫人,這就是崇尚泛阿拉伯主義的阿拉伯複興社會黨。

雖然後來阿拉伯複興社會黨,成了美國的死敵,但在第三次中東戰争之前,他們跟美國方面還是有一定合作的。

這個黨的創始人米歇爾·阿弗拉克,本身就是個叙利亞基督徒,在伊拉克、埃及等地也坐擁衆多粉絲。

此黨的最終目的,是要實作阿拉伯世界的世俗化的統一(注意,伊斯蘭教徒和阿拉伯人屬于兩個不同概念)。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阿拉伯國家的分布——注意,信仰伊斯蘭教的并非就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也并非就一定是穆斯林

典型的,像1958年2月1日,埃及與叙利亞曾經宣布合并,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當然,沒多久,埃、叙雙方還是不歡而散了。

是以,雖然卡塞姆在推翻君主統治的“革命”中和阿拉伯複興社會黨并肩而戰,但“打下江山”後,針對利益配置設定、國家發展模式和理念方面的認知,雙方的分歧,卻愈發明顯。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政變剛結束時,卡塞姆同阿拉伯複興社會黨總書記米歇爾·阿弗拉克等人舉行會晤

卡塞姆指責阿拉伯複興社會黨串通外國勢力;阿拉伯複興社會黨則指控卡塞姆政府專制獨裁,踐踏民主。

顯然,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很快,美國中情局和阿拉伯複興社會黨開始暗中搞起了合作。

這就回到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1959年10月7日,由阿拉伯複興社會黨骨幹成員,大學生薩達姆·侯賽因帶隊的暗殺小組,在巴格達街頭,伏擊了卡塞姆總理的車隊。

然而,暗殺行動在一陣混亂的槍戰中宣告失敗,薩達姆腿部中彈。

傳奇的是,薩達姆憑着自己過硬的身體素質和意志力,竟然拖着受傷的左腿逃回了家鄉提克裡特。

随後,他在一個寒冷的夜晚遊過底格裡斯河,穿越沙漠,通過美國中情局的幫助,輾轉到達了阿拉伯複興黨的發源地~叙利亞大馬士革和埃及,繼續着反卡塞姆政權的各種活動。

流亡埃及的時候,薩達姆還“順便”在開羅大學讀了個法學大學學位。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躲過一劫的卡塞姆,開始大肆報複阿拉伯複興社會黨。

而正是這些瘋狂的報複和猜忌,令卡塞姆在政治上失去了分寸,最終要了他的命。

1963年2月8日,伊拉克軍人再度發動政變,逮捕了卡塞姆,将其亂槍打死。

卡塞姆的死相比之前的費薩爾二世國王,還要不堪。

卡塞姆死後,他曾經的助手,伊拉克軍政界的二号人物阿蔔杜拉·薩拉姆·阿裡夫就任國家元首。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阿蔔杜拉·薩拉姆·阿裡夫

阿裡夫台後,為了拉攏人心,馬上搞了個“天下大赦”,其中就包括了薩達姆。

1963年,薩達姆終于回到了闊别4年的祖國。

此時,因為刺殺卡塞姆的“壯舉”和在國外積累起的人氣,二十多歲的薩達姆竟然一躍成為了阿拉伯複興黨社會黨的高層。

不過,這位阿裡夫總統,對複興黨也是又打又拉,複興黨内部還很腐敗,各派系沖突重重。

1964年底,以整頓黨務為由,薩達姆被抓進了監獄。

在獄中,仍享有着極高聲望的薩達姆,竟然能隔空被選為複興黨副總書記,成了黨内的二把手。

1967年,薩達姆成功越獄,并于次年參與策劃組織了複興黨政變,把阿裡夫總統趕下了台。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這時的薩達姆,眼神已經有了明顯變化

跟以往“斬草除根”式的政變不同,這次的手法顯然是非常溫和的——1968年7月16日,即位兩年零三個月整的阿裡夫被軍方一通電話吵醒。

電話裡稱——先生,你已經不再是總統,伊拉克也不再歡迎你,請盡快離開這個國家。

親眼見識過費薩爾二世和卡塞姆這兩名“前任”之死的阿裡夫,并沒有過多解釋或者反抗,當天就帶着妻兒,流亡到了土耳其。

複興黨政變後,推舉出來的新總統,叫做哈桑·穆罕默德·貝克爾。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哈桑·穆罕默德·貝克爾(1914-1982)

此人身份特别讨巧——一方面,他是鐵杆複興黨人;另一方面,他又是個職業軍人。

他的上台,有利于複興黨-軍隊保持一種脆弱的平衡。

而此時,複興黨大佬,31歲的薩達姆,則成為了伊拉克的革命指揮部副書記、宣傳部長、安全部長,國家的二号人物。

這段時間,伊拉克權力機構的内讧消停了不少,再加上國際方面美蘇兩大陣營的争先拉攏,以及伊拉克本身不錯的自然條件——不僅石油資源豐富,在極度缺乏水源的中東地區,還擁有兩條貫穿全境的河流,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整個六七十年代,伊拉克靠着石油資源和相關工業産業,發展得很不錯,特别是巴格達、巴士拉、摩蘇爾等大城市,已經頗有發達國家的味道了。

老百姓的福利也相當可以,整個國家的精神面貌一片欣欣向榮,幸福地享受着世俗生活...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1970年代的巴格達底格裡斯河大橋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1970年代的伊拉克大學生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1975年,巴格達音樂和芭蕾舞學校的女生舉行聯誼會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伊拉克普通的城市家庭,一對夫婦養育着四個子女,由衷的幸福洋溢在每一個人的臉上

然而,一片祥和之下,其實正暗流湧動。

雖然,在這段歲月中,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宗教影響看似都比較淡化,但有意無意之中,某些宗教相關的利益團體,卻讓伊拉克面臨着走向撕裂的風險。

總的來看,伊拉克由什葉派,遜尼派,庫爾德人三股勢拼圖而成,什葉派人口最多,但掌權的卻多為遜尼派(從費薩爾時期到複興黨人,都屬于遜尼派),庫爾德最弱。

而複興黨人,則大多來自遜尼派。

1970年代末,貝克爾政府内部危機四伏。

1979年,貝克爾突然發表全國講話,說自己心髒病特别嚴重,要主動辭去總統一職,并宣布,其繼任者是薩達姆·候塞因。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貝克爾和薩達姆·候塞因。貝克爾是薩達姆的遠房叔父,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他還是薩達姆的導師、伯樂

薩達姆上台之初,面對各種“不服”,為強化與鞏固自己的地位,同時也為了防止此前接二連三的“革命”事件發生,他眼都沒眨一下地就殺掉了很多高官。

特别是,在薩達姆就任總統後第一次召開會議期間,就曾直接令衛兵直接把革命委員會秘書長拉到台上,說他是叛徒,然後現場槍斃,把在場的200多名高官驚得目瞪口呆。

此外,根據薩達姆掌握的情報顯示,政府中還有66名高官或多或少存有反對意見。

很快,這66名高官都被相繼處死。

一番立威後,整個伊拉克無人再敢于公開反對薩達姆,或對其持有不同意見。

就這樣,薩達姆開啟了長達24年的統治生涯,過着比曆屆伊拉克國王更像“國王”的生活...

早期,他利用石油資源,大搞國家建設,老百姓确實也拿到了不少紅利;同時,他抓住埃及暫時遊離于阿拉伯政治之外的機遇(跟以色列建交),讓伊拉克當上了阿拉伯世界的“帶頭大哥”。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1980年的巴格達街頭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然而,随着八十年代兩伊戰争的開始,薩達姆一錯再錯的誤判形勢,終于鑄成了難以挽回的戰略性 、曆史性大錯,将整個國家送進了鬼門關。

薩達姆的個人性格,能對伊拉克國家的命運起了如此之大的影響,這在當代國際政治研究中,都算是相當經典性的案例。

從屌絲憤青到阿拉伯世界“帶頭大哥”:青年薩達姆的“革命之路”

對于薩達姆最後的結局,這裡就不多贅述了,很大程度上,他老人家就是挑戰石油-美元體系的犧牲品。

畢竟,在他這樣一個性格的人看來,自己國家的資源沒有定價權還要換成敵人印的“破紙”,這屬于一件很屈辱的事情。

而伊拉克半個多世紀以來,那麼多次血雨腥風的政變和内部“大清洗”,其實也離不開當年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國家、民族狀态。

在中世紀到近代的漫長歲月中,整個阿拉伯世界幾乎都是由各自為政的零散部落組成,還伴随着無處不在的教派沖突。

目前中東地區的阿拉伯國家,幾乎都是近100年來,自英法殖民體系退出後逐漸形成。最初的時候,老百姓大多并沒有很強烈的國家認同感。是以,在國家建立之初,要形成現代民族國家的政治、社會、經濟體制,難度确實相當大的。

這樣的情形下,要整合一個國家,不管是國王還是總統,最終勝出的,往往都會是個冷酷鐵腕的獨裁者、政治強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