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習慣用“一諾千金”這個詞來形容一個人說話算數有信用,将他的承諾比喻成像一千兩黃金一樣值錢,但真正能做到這點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
近來一位老人用66年的時間信守着對戰友承諾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
從青年時期一直到白發蒼蒼的老人,他用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一諾千金的真正含義。
01
這位老人名叫庹長發,故事要從1938年說起,當時的庹長發還隻是一個14歲的放牛娃,因為身處大後方,是以還是個半大孩子的他對于時局沒有什麼概念,
隻是每天盤算着如何多賺點錢貼補家用。

一天,庹長發迷迷糊糊地就被抓了壯丁,這個事在當時來說是再常見不過的了,國民黨幾乎都是靠抓壯丁來補充兵源,不是群眾不想加入到抗日的隊伍中去,而是不想為國民黨充當炮灰,不想把自己的命交到
那個
政客橫行内鬥不斷的隊伍手裡。
庹長發雖然快成年了,但畢竟歲數還小,也就一直沒有被派到戰場上,而是在後方進行訓練,到他滿18歲的時候,就按規定被正式編進了戰鬥序列,這也意味着小長發終于要上戰場了,但這次他非常幸運地被安排做了勤務兵,
這就是說他應該會留在後方,不但不會上戰場,而且日子也不會太艱苦。
其實小長發會這麼幸運,還是他所在部隊的連長的幫忙,連長名叫易祥,是他看到隊伍裡的庹長發,又瘦又小的樣子,根本就扛不動搶,這要是上了戰場就是去送死,他心一軟,就安排這個孩子做了自己的勤務兵。
小長發雖然沒上過什麼學,字認識不了幾個,但為人勤快,不但頭腦靈活,而且手腳麻利,他知道如果不是長官,自己肯定是活不了的,就踏踏實實待在易祥身邊努力幹活。易祥也很喜歡這個孩子,而且在之後戰火的洗禮中,二人通過生命的考驗也成了過命的交情。
02
很快就到了1949年,國民黨軍隊全面潰敗,易祥突然接到上級通知,要馬上轉移到台灣。妻子堅持要留下照顧兩個兒子,不能随行,易祥反複思量,決定把妻兒托付給庹長發照顧,臨行之前,他跟庹長發保證,等到時局穩定下來,就會想辦法把妻兒接走,到時候庹長發就自由了。
不管是易祥還是庹長發都沒有想到,他們再次取得聯系,已經是30年以後的事情了。庹長發帶着嫂子和兩個侄子回到了易祥的老家湖南邵陽,家中還有易祥年邁的父親,這一家子老的老,小的小,照顧好他們真的不容易,庹長發怕别人說閑話,沒有和易家人住在一起,而是自己窩在旁邊低矮潮濕的危房裡。
本來解放後,庹長發按說是可以回自己老家去的,不過在他看來,既然自己答應了易祥,那就應該信守諾言,就這樣他還是繼續留在了邵陽。
解放初期生活是非常艱苦的,而且易家成分不好,還被查說跟台灣有關系,在那時緊張的政治氣氛下,庹長發也受到了牽連,但他依然信守着承諾,一直盡自己所能照顧着這一家人。
到了1979年時,易家終于接到了易祥的來信,原來他早已在台灣再婚,組建了新的家庭,肯定是不回來的了。庹長發雖然傷心,但知道長官一切都好,他也深感欣慰。2009年嫂子去世之後,闊别家鄉多年的庹長發在愛心組織在幫助下,才終于完成了自己回鄉的心願。
2016年,庹長發在家鄉去世,這個當年普普通通的小兵,用自己的一生诠釋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承諾和信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