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衆号:椰子旅行日記
走60個國家,縱覽世界
根西島,英吉利海峽之間的一個小島,大多數地圖都忽略了。這是一個無名的地方,即使是在英國生活多年的異國情調的人也從未聽說過根西島,是以避開了擁擠的遊客。
它曾經被納入諾曼底公國,然後被布列塔尼公國吞并。在中世紀,海盜和海軍部隊繼續入侵該島,該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德國重要的軍事基地,直到戰争結束時,該島才作為海峽群島的一部分回歸英國統治。在所有權不斷變化的歲月裡,根西島從未真正屬于任何國家,也沒有完全自治。即使在現在的英國地圖上,仍然有兩種貨币和兩種制度。
爬上面向根西島港口的山坡,穿過數十座建築物,這座帶有英國和法國國旗的白色建築是法國文學大師維克多·雨果的故鄉。
1
流亡根西島
1851年,在強烈反對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的政變後,維克多·雨果發動了一場叛亂,試圖阻止政變,并受到迫害,是以他開始流亡。他首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避難,然後搬到了澤西島。雨果随後搬到了鄰近的根西島。雨果被驅逐到這裡,根西島的島民們在大雨中站在碼頭上迎接他,仿佛他沒有被流放到這裡,而是被光榮地邀請了。
盡管雨果離法國大陸隻有一段距離,但他開始流亡是一種痛苦,因為他對自己的國家懷舊,堅持自己的價值觀。遠離巴黎的上層城市,以及他所有的作品在法國被禁止并被剝奪收入的事實,雨果不得不再次依靠寫作。
十五年的流亡使根西島成為雨果文學創作中異常重要的一站。在這裡,他完成了他的三部小說《海上勞動》,這是對根西島的緻敬,"獻給這個好客和自由的珊瑚礁,獻給古代諾曼底土地的這個角落,獻給生活在其中的貴族和普通人,獻給嚴酷而善良的根西島,它現在是我的避難所,很可能是我的墓地。雨果在小說的封面上寫下了上述内容。
雨果最重要的作品《悲慘世界》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維克多·雨果,根西島,1862 年 埃德蒙·巴科 攝影
2
悲慘世界
雨果于1845年開始創作《悲慘世界》,并最終于1861年在根西島完成了他的小說。中年雨果通過工作冷落、失去女兒的痛苦、政治鬥争、對社會生活的了解無疑更加深刻。在這部反映法國偉大社會曆史的小說中,痛苦、正義、救贖、承諾、理想、愛情......交織在一起,鑄就了小說經久不衰的魅力。
讓-讓和珂賽特(1879-1882)木闆油畫,讓·傑夫羅伊
換句話說,我對雨果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悲慘世界》。14年後,當我第一次踏上法國的土地,在塞納河上航行時,讓-讓穿越巴黎黑暗下水道的旅程的情節就像一幀黑白電影在我腦海中回放。
《悲慘世界》也對我的生活産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年後,當我回憶起《悲慘世界》時,最深刻的記憶不是革命,不是愛情的起起伏伏,不是悲劇的底和殘酷的統治,而是主教對冉阿詹銀燭台的寬恕和拯救,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讓一個被逼入人生角落的惡棍開始完成靈魂淨化和個人救贖, 終于完成了從惡到善的轉變。
讓-讓·安迪·肖(Jean Andy Shawe)也讓我了解了人性的複雜性和多面性,并展示了寬恕和同情的力量。這種力量一直貫穿我的一生,并影響了我的世界觀直到今天。
雨果在根西島的住所裡寫作,不是在書房裡,不是在卧室的客廳裡,而是在屋頂的視野裡。他更喜歡這裡,透過建築的玻璃,對面是浩瀚的大海,給他無限的靈感和情感。也正是從《悲慘世界》小說中,雨果把注意力轉向了底層的勤勞人民。在小說完成的同一年,雨果開始邀請根西島窮人的孩子們在他的家"高城"共進晚餐。
"長關大廈"高城住宅豪特夫勒
3
高城之家酒店
1856年,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在根西島購買了一處名為"高城大廈豪特維爾"(High City House Hautville)的房産,并将自己的靈魂傾注在每面牆上,獨自完成了三年的房屋裝飾。他利用自己的想象力重建整個空間,将木材,挂毯,陶瓷,刺繡,漆器等結合在一起。高成居承載了雨果的記憶,化身為雨果詩歌和哲學的肖像,通過刻字的陳述暗示了他的作品。
盡管一開始被流放,雨果在這裡過着極端貧困的生活,但仍然沒有改變他的高尚愛好。每天,除了在家寫作,你還在街上買中國古董。雨果對中國的感情不言而喻,他收藏了中國瓷器和藝術品,甚至特别裝飾了一個"沙龍chinois"。高城住宅二樓的"紅房",至今挂着圓明園絲綢面料做成的天空。大師們也儲存了中國古董的藏品,在離雨果故居不遠的另一條街上,有專門從事中國古董生意的古董商。古董架上還擺放着雨果的《根西島紀事六卷》,裡面裝有大師手中的中國古董經驗。
(左)中國婦女手持群粉絲畫木刻版畫,1863-1864年(右)飾有鴨圖案的清華瓷盤,年代不詳
1864年,雨果以超過14,000法郎的價格為朱麗葉在城市右側購買了一座名為"高城仙境"的小建築。因為兩人對中國藝術有着共同的熱愛,是以在裝飾這個愛情巢穴時,投入了大量的熱情和想象力,創作出"一首真正的中國詩"。在《高城仙境》的裝飾中,他從中國竹屏風、瓷器和家具中汲取靈感,畫出人物和花朵,為朱麗葉創作了一套"中國主題畫",制作木雕畫闆來裝飾室内。
《鳥鏡》,1870年,雨果在彩色木制玻璃鏡面上的詩
4
雨果與朱麗葉
1833年,在雨果的戲劇《呂克押韻博爾紮亞》中飾演這個角色的朱麗葉·德魯埃(Juliet Drouet)相遇了。
雨果當時有一個家庭,他的妻子阿黛爾·清梅有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但她的丈夫對工作如此執着,以至于兩人變得越來越疏遠,阿黛爾愛上了雨果最好的朋友(也有關于雨果出軌的記錄)。作家童年的父母離婚了,也許是因為他的童年經曆讓他不願意對孩子做同樣的傷害,雨果試圖挽救,最後阿黛爾回到了家庭。這對夫婦繼續生活在愛情中,但每個人都在尋求愛情。
年輕的朱麗葉·德魯埃的肖像
雨果一見鐘情地愛上了年輕美麗的朱麗葉,這段關系持續了五十年,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50年來,朱麗葉幾乎每天都給雨果寫情書,講述她的戀情和日常瑣事,到目前為止,法國國家圖書館已經儲存了大約18000封信,數以萬計的情書見證了他們的愛情。
"我對你的愛将使我不朽。我死後仍然會愛你。我對你的小愛不會消失,直到我的身體和靈魂用完。"
1835年,29歲的朱麗葉寫信給雨果。
在雨果的每一個命運困境中,德魯埃總是陪伴着他,而不是被抛棄。當雨果受到保皇黨的壓迫時,正是德魯埃保護他不離開巴黎,并拯救了《悲慘世界》的原始手稿,幫助雨果完成了他大部分作品的轉錄。然而,雨果勸說德魯埃放棄演藝事業,讓德魯伊全心全意地去愛,她成了愛情的奴隸,脫下中國的衣服,過着簡單的生活。在他們相遇的第六年,雨果寫了一封信,承諾在她的餘生中對她和她的女兒負責,認為他終于願意娶她了。
然而,即使有妻子和情人這樣忠實的愛,多愁善感的雨果仍然渴望着新鮮的女人。他被女人的丈夫追捕,因為他在十八歲時與一個年輕女子約會。直到她71歲時,她才愛上了另一位23歲的女演員布朗尼什,而67歲的朱麗葉終于不得不忍受并離開了他。直到這個時候,雨果才發現失去朱麗葉的生命是多麼無助,于是他派人到處送報紙。最後朱麗葉回來了,雨果向她保證,她再也不會去布朗了。
她愛雨果五十年,等了半個世紀,但從未得到過紙質訂婚。
直到1872年阿黛爾去世,朱麗葉才能夠與雨果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照顧好雨果的日常生活。1883年5月11日,朱麗葉因癌症去世。81歲的雨果失去了兩個親人,他在日記中寫道:"沒有她,我怎麼能度過這一年呢?"帶我走吧,上帝,請奪走我的生命,不要等到那一天,不要等到那一刻,請讓我和她一起去。"
朱麗葉·德魯埃的肖像,1883年
站在朱麗葉最後一幅畫前,我看着她的臉。生命中所有的風霜都镌刻在女人的臉上,雖然外表還活着,但總不肯相信,她半生等待是幸福的,我真的看不懂。
阿黛爾在哪裡?背叛雨果的阿黛爾沒有得到她想要的幸福,一度生活在貧困之中,甚至不得不在街上賣一小盒雨果相關的紀念品。雨果大概一直都愛他的妻子,他看到了,就讓人偷偷買了下來,這個木盒至今仍陳列在雨果巴黎故居的展廳裡。阿黛爾在晚年終于與丈夫和情人和解,她與朱麗葉保持聯系,她對朱麗葉多年來為雨果做出的犧牲表示欽佩和厭惡,邀請朱麗葉回家講述這個故事,67歲的朱麗葉禮貌地拒絕了。
雨果的妻子阿黛爾·福克斯的肖像
雨果的情感史讀起來,很多人可能不得不罵"渣男"。他流亡在無數女性中間,無法給予忠誠和承諾,"私人道德"是有害的。但雨果在另一邊是一個反抗暴政統治、為革命發聲的戰士,一個對待底層受苦受難的人民、關心人類命運和社會正義的英雄,或者是一個感謝根西島的人......私人道德,公共道德,到底權重的重要性?它能統一嗎?
維克多·雨果的肖像,1879年布面油畫,利奧·博納
雨果那一代人是了不起的,在他死後,人們被夾在中間歡迎,埋葬聖賢,今天全世界仍在崇拜他的作品。而我最想知道的是,在他離開的最後一刻,有沒有後悔過?初婚妻子阿黛爾欺騙了她最好的朋友,她心愛的大女兒利奧·波蒂尼(Leo Potini)在十九歲時與新丈夫一起溺水身亡。第二個女兒阿德爾逃回家,精神崩潰發瘋了;兒子、老婆、情人先死了,幾次經曆"白發人送黑發人"......在根西島的二十年裡,與親人團聚,沉溺于藝術和文學的創作,根西島的善良,給他帶來了最大的安慰?
他一生都流亡在感情之島上嗎?
維克多·雨果(1802-1885)"風與波浪"或"我的命運",18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