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裡供奉曆代皇帝,全國僅此一座,但秦始皇曹操等人當時并未入祀

曆代帝王廟好不好?我說非常好,非常喜歡!明朝原本有兩座帝王廟,隻因南京一座久已荒廢,北京這座就成了孤品。北京的曆代帝王廟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至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由于中國的王朝止于清帝國,是以曆代帝王廟内尚未供奉清代君主。位于阜成門内大街的這座帝王廟面積并不大,僅兩進院落,但規制很高,景德崇聖殿宏大莊嚴,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金絲楠木大柱,重檐庑殿頂,上覆黃色琉璃瓦,其左右兩側的四座碑亭,亦覆黃琉璃。然而,曆代帝王廟又近乎湮沒無聞,僅一些古建築和牌位畫像,顯然不能吸引遊客。作為一名史學愛好者,尤其是專注于中國史的我來說,曆代帝王廟有很大的吸引力。

這裡供奉曆代皇帝,全國僅此一座,但秦始皇曹操等人當時并未入祀
這裡供奉曆代皇帝,全國僅此一座,但秦始皇曹操等人當時并未入祀
這裡供奉曆代皇帝,全國僅此一座,但秦始皇曹操等人當時并未入祀

明清史觀與當代大有不同

曆代帝王廟供奉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明朝曆代有作為君主和賢臣若幹。但是如今我們價值觀念裡的明君賢臣,在清朝的曆史觀中,有背道之意。比如,秦始皇、曹操,以及評價最高的楊堅在當時都未入祀,元世祖忽必烈等人牌位在嘉靖二十四年也遭到撤除。除了個人恩仇外,明清時期思想更加保守,程朱理學、心學等道德觀念根深蒂固,才是根結所在。如:曹操其人,挾天子以令諸侯,顯然不符合道統,而在當今之世,枭雄說甚嚣塵上,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社會的寬容度有所增加,曹操之偉業顯然得到了重視。此外,差別明顯的是“三皇五帝”的概念,盡管現在三皇身份仍存在很大争議,但是基本維持在“伏羲、神農、女娲”和“燧人、伏羲、神農”兩種觀點上,目前皆将黃帝納入“五帝”之首。而當時祭祀,則将黃帝納入三皇之中,将少昊納入五帝。可見,曆史變遷,人的主觀認識也在發生着變化。

這裡供奉曆代皇帝,全國僅此一座,但秦始皇曹操等人當時并未入祀
這裡供奉曆代皇帝,全國僅此一座,但秦始皇曹操等人當時并未入祀
這裡供奉曆代皇帝,全國僅此一座,但秦始皇曹操等人當時并未入祀

龍馱石碑很有意思

古物我有兩愛,石雕和青銅器,石雕中尤愛圓雕的赑屃負石碑。民間俗稱的龜馱碑,并不鮮見,無論是帝王殿宇還是鄉間小廟,都可以見到其身影,在用例上亦無明确限制。是以,龜馱碑儲存下來無數,我也自認閱龜無數。龜駝碑在有宋以前,尚是貨真價實的“龜”,及至明清,加之李東陽“龍生九子”的典故,“龜”就成了赑屃。我見過大大小小各式造型的赑屃,比如在朱仙鎮嶽廟還見過“縮頭龜”。但帝王廟靠後兩座碑亭内“赑屃”實在奇特,赑屃并無“龜殼”,而全身覆甲狀鱗片,一條長尾卷曲至腦後。此一形例,印象中我隻在明成祖長陵見過,但當時并未走心,今日細觀之,這并非赑屃,而是貨真價實的“肥龍”。當然,也許你可以稱它為脫殼赑屃負石碑,我卻願意叫他為龍馱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