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漢時期的絲織業

曆史絲織業西漢時期絲織業也是比較發達的,紡織技術也有很大的提高。當時,長安和臨淄(山東淄博市)是全國絲織業的中心。長安設有東西織室,臨淄和陳留襄邑(河南睢縣)等地設立了大規模的官營作坊,作坊的織工常達數千人之多。在絲織業發達的城市裡,也有富商大賈經營的作坊。農民家庭則主要是紡織自己穿用和繳納賦稅的麻布、葛布和絹帛,有時也出售一小部分紡織品。絲織品的種類很多,官營作坊以生産比較貴重的錦、繡、紗縠為主。1972年,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儲存完好的絹、紗、绮、錦、起毛棉、刺繡、麻布等絲麻織品,這些絢麗多彩的進階絲織物,用織、繡、繪、印等技術制成各種動物、雲紋、卷草及菱形等花紋,反映西漢的紡織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準。特别是一件素紗禅衣,薄如蟬翼,輕若煙霧,其重量僅49克,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的西漢帛畫和漢畫像石中已有單錠紡車的圖像。特别是1956年在江蘇銅山洪樓出土的畫像石上面刻有幾個人物在織布、紡紗和調絲操作的圖像,展示了一幅紡織生産的生動情景。

西漢時不僅有紡紗的工具,而且出現了織布機。秦漢之際,斜織機在南北方地區已經比較普遍,在農村廣泛地采用了腳踏提綜的織機。同時還有織造提花織物的機械──提花機,提花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漢錦是漢代織物水準的代表,是多彩織物。經對絲織品的化學分析,知道是用茜草素和藍靛作染料,可染成綠、紅等色。這比戰國時的染色工藝提高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