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描寫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四字詞語

1.形容中國傳統美德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孝敬父母[xiào jìng fù mǔ ]誠實守信[chéng shí shǒu xìn ]謙和好禮[qiān hé hǎo lǐ ]誠信知報[chéng xìn zhī bào ]勤儉廉政[qín jiǎn lián zhèng ]精忠報國[ jīng zhōng bào guó ]:為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

【出處】《北史·顔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克己奉公[ kè jǐ fèng gōng ]:克己:限制自己;奉公:以公事為重。 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為公。

【出處】《後漢書·祭遵傳》:“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自強不息[ zì qiáng bù xī ]:自強: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

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出處】《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尊師重道[ zūn shī zhòng dào ]:道:指教師指引的應該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師傳授的知識。尊敬師長,重視老師的教導。

【出處】南朝·宋·範晔《後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敬道。”孝敬父母、尊師敬長、團結友愛、立志勤學、自強不息、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嚴己寬人、人貴有恥、見義勇為、整潔健身、求索攻堅、勤勞節儉、見利思義、敬業盡責、清正廉潔、愛國愛民,天下為公。

2.關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成語

[編輯本段]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表現方面 一、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和立志報國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的民族氣節。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

曆史上,中國屢遭外敵入侵,國破則家亡,使人們的愛國之情強烈地表現出來,并升華成為國獻身的情操和精神,是以出現了嶽飛的“精忠報國”、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孫中山的“驅除鞑虜,恢複中華”。愛國主義成為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巨大力量。

二、主張建立和諧協調的社會人倫關系。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建立一種和諧協調的人倫關系。

主張“義以為上”,“以義統利”,“先義後利”,要求“見利思義”,“見得思義”。 “義”是指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利”是指個人利益。

強調社會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強調個體對整體的道德義務。這是一種植根于社會文化的群體精神,進而擴充到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集體主義精神。

三、倡導“仁愛”的人道主義精神。 孔子提倡“仁者夫妻”,孟子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

這種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産。 四、提倡身體力行的基本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作人生理想的步驟和模式。這種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觀念,是人類進行物質生産活動和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起碼的行為準則。

它正确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它是人類社會道德關系的具有科學性的優秀的遺産。 愛 國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4.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嶽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遊《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遊《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宋史"嶽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裡仁》 14.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裡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16.志不強者智不達。

——《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8.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1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諸葛亮《誡子書》 20.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列傳》 21.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

——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轼《晁錯論》 23.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持 節 2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5.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論語"子罕》 2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論語"微子》 2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31.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

——桓寬《鹽鐵論"地廣》 32.甯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33.疾風知勁草,闆蕩識誠臣。

——李世民《賜蕭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35.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氣歌》 36.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于謙《無題》 37.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

——于謙《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鄭燮(xiè)《題畫"竹石》。

3.關于中華傳統美德的經典字或詞語

路不拾遺、聞雞起舞 路不拾遺 自強不息 助人為樂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銜環結草,以報恩德 投之以李,報之以桃 鷹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德

結草銜環

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報德,至死不忘,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傳統美德。成語“結草銜環”的典故不僅向我們講述了成就這美德的兩個感人至深的故事,還告訴我們“善有善報”是一亘古不變的天理。

“結草”的典故見于《左傳.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交戰,晉将魏顆與秦将杜回相遇,二人撕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大敗秦師。

晉軍獲勝收兵後,當天夜裡,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說,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那女子的父親。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原來,晉國大夫魏武子有位無兒子的愛妾。魏武子剛生病的時候囑咐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後,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後,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後,魏顆沒有把那愛妾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别人。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銜環”典故則見于《後漢書·楊震傳》中的注引《續齊諧記》,楊震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蝼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将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隻給它喂飼黃花,百日之後的一天,黃雀羽毛豐滿,就飛走了。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并以白環四枚贈與楊寶,說:“它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象這玉環一樣潔白無暇。”

果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們的美德為後人所傳誦。

後世将“結草”“銜環”合在一起,流傳至今,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原文』

秋七月,秦桓公伐晉,次于輔氏。壬午,晉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還。及洛,魏顆敗秦師于輔氏。獲杜回,秦之力人也。

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獲之。夜夢之曰:「餘,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餘是以報。」 (《左傳.宣公十五年》)

續齊諧記曰:“寶年九歲時,至華陰山北,見一黃雀為鸱枭所搏,墜于樹下, 為蝼蟻所困。寶取之以歸,置巾箱中,唯食黃花,百餘日毛羽成,乃飛去。 其夜有黃衣童子向寶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以白環四枚與寶:‘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矣。’”(《後漢書·楊震傳》)

4.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成語

五千年曆史中孕育的優秀傳統美德,如公正無私、嫉惡如仇、誠實笃信、不尚空談、戒奢節儉、防微杜漸、三省吾身、豁達大度、溫良恭儉讓等修身之道;敬業樂群、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志向;自強不息、艱苦奮鬥、勤勞勇敢的昂揚銳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厚德載物、達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奮不顧身、舍生取義、見義勇為的英雄氣概;“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會風尚等 總之就是公正無私、嫉惡如仇、誠實笃信、不尚空談、戒奢節儉、防微杜漸、三省吾身、豁達大度、敬業樂群、公而忘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自強不息、艱苦奮鬥、勤勞勇敢、厚德載物、達濟天下、奮不顧身、舍生取義、見義勇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類的。

5.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成語

助人為樂、彬彬有禮、敬老尊賢 、扶老攜幼、與人為善

一、助人為樂 [ zhù rén wéi lè ]

【解釋】:幫助人就是快樂。

【出自】:冰心《咱們的五個孩子》:“在我們的新社會裡,這種助人為樂的新風尚,可以說是天天在發生,處處在發生。”

二、彬彬有禮 [ bīn bīn yǒu lǐ ]

【解釋】:彬彬:原意為文質兼備的樣子,後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禮貌的樣子。

【出自】:西漢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

【譯文】:叔孫通制定禮儀,就文質兼備的樣子才能稍微前進一些。

三、敬老尊賢 [ jìng lǎo zūn xián ]

【解釋】:尊敬年紀大的或品德高尚、才能出衆的人。

【出自】:西漢·劉向《說苑·修文》:“入其境,土地辟除,敬老尊賢。”

【譯文】:進入這個地方境,看到土地都有開垠,尊敬年紀大的或品德高尚的人。

四、扶老攜幼 [ fú lǎo xié yòu ]

【解釋】:攜:拉着,帶領。攙着老人,領着小孩。

【出自】:西漢 劉向《戰國策·齊策四》:“夫至百裡,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譯文】:你走了數百裡,攙着老人,領着小孩,迎接您在半路上。

五、與人為善 [ yǔ rén wéi shàn ]

【解釋】:與:贊許,贊助;為:做;善:好事。指贊成人學好。現指善意幫助人。

【出自】:戰國 孟子《孟子·公孫醜上》:“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譯文】:吸取别人的優點來行善,也就是與别人一起來行善。是以君子莫過于與人為善。

6.描寫“中華文化”的四字詞語和句子有哪些

一、四字詞語有:忠肝義膽、五行八卦、泰山北鬥、儒道互補、文韬武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二、句子有:

1、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迹,我輩複登臨.

——《與諸子登岘山》 作者:[唐]孟浩然

2、百年世事三更夢,萬裡乾坤一局棋.禹尊九州湯伐夏,秦吞六國漢登基.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卧土泥.

——順治皇帝

3、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劉禹錫

4、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轼

5、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楊慎

6、大風泱泱,大海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并存,與日月同光。

7、男為龍,女為鳳,龍鳳呈祥共飛騰。

8、老為姜,少為浪,姜是老的辣,後浪推前浪。

9、中華人才代代出,千年文化共傳承。

10、五千年的風和雨,世世代代将美德傳。喝着黃河的水,站在長江口,感慨萬千,中國曆史淵源流傳。

11、雖有國語,方言亦發揚光大,千年的文化,怎能忘了它。餒好啊,侬好啊,趣味實在大!莫要忘了它!

15、中華兒女文化情,代代傳承代代行,你傳承來我傳承,弘揚文化你我同行

16、中華民族文化多,我把語言說一說,南腔北調多豐富,各地都用自己的,國語是通用語,全族人民都會說。

17、華夏文明五千年,現代之人莫等閑,孔孟講仁義,老莊樂逍遙,墨家行遊俠,韓非是法家,張弛有度,文武兼備,深入研習,如癡似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