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聽到了1950年代的回聲和擔憂:這是與中國的冷戰嗎?"于10月17日在《紐約時報》的網站上發表。作者:David Sanger。全文摘錄如下:
澳洲前總理、長期擔任中國問題專家的陸克文(Kevin Rudd)最近告訴一家德國新聞雜志,中美之間的冷戰"很有可能,而不僅僅是可能"。他的言論在白宮引起了強烈反對,美國官員一直試圖在白宮彌合這種比較。
冷戰思維誇大對抗
美國官員承認,中國确實正在成為比蘇聯當時更廣泛的戰略對手。雖然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上個月在聯合國堅稱"我們不尋求新的冷戰,也不尋求一個分裂成僵化集團的世界",但他一再提到今年"威權主義與民主"之間的鬥争,讓人想起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意識形态鬥争。
陷入冷戰思維的政府誇大了每一場沖突,并将它們視為更大鬥争的一部分。他們可能會錯失合作的機會,就像美國和中國在抗擊新一輪肺炎疫情時所做的那樣,也許還會在氣候問題上這樣做。
至于這是一場冷戰還是别的什麼,問題隐藏在經濟戰略、技術競争和軍事部署方面不斷更新的緊張局勢中。
最近幾周的情況無疑呼應了過去冷戰行為的餘韻。美國已宣布将向澳洲提供核潛艇技術,使澳洲潛艇有可能在中國不知情的情況下突然出現在中國沿海。中國評論員還指出,美國上一次與其他國家分享這項技術是在1958年,當時英國采用了美國海軍的核反應堆技術,作為對抗蘇聯不斷擴大的核武庫的努力的一部分。
美國尚未明确确定性
盡管如此,拜登的進階助手表示,舊冷戰是闡明現狀的錯誤方式,使用這個詞最終可能會變成一個自我實作的預言。
7月,拜登政府印太事務協調員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對亞洲協會表示,将目前局勢與冷戰相提并論"與其說是對問題的澄清,不如說是對掩蓋",而且"從根本上說,無助于解決中國帶來的一些挑戰"。
兩個經濟體之間的密切聯系在冷戰中是前所未有的。柏林牆不僅在勢力範圍、自由和專制之間劃清了界限,而且阻止了大多數通信和貿易。1989年,柏林牆倒塌的那一年,美國向蘇聯出口了價值43億美元的商品,并進口了7.09億美元的商品,這似乎與兩個經濟體無關。
在目前的超級大國對峙中,所有這些界限都變得模糊不清,華為和中國電信的裝置管理着來自北約國家的資料,中國的TikTok應用程式在數千萬部美國手機上活躍,以及北京擔心西方打擊向中國出售先進半導體可能會嚴重影響包括華為在内的國内領先公司的營運。然而,盡管爆發了新冠肺炎,并面臨美國和中國經濟"脫鈎"的威脅,美國去年向中國出口了1240億美元,從中國進口了4340億美元。這使得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商品供應國,也是僅次于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美國第三大出口消費國。
警惕兩國陷入沖突
但另一位拜登顧問幾天前表示,精神狀态在超級大國政治中與統計資料一樣重要。這位官員說,無論兩國是否想将目前局勢稱為冷戰,他們都傾向于表現得好像"我們已經陷入了冷戰"。
這是一些人的核心論點,他們認為新的冷戰迅速主導着美國與其核心競争對手的接觸。"人們認為,冷戰的唯一定義是美蘇模式,但事實并非如此,"多年來一直關注亞洲的中央情報局分析師保羅·希爾(Paul Hill)說。"
他同意白宮官員的觀點,即新的動态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核對峙決定的,也不是由隻有一方能夠獲勝的意識形态鬥争所決定的。他最近在《國家利益》雜志上撰文稱,世界不會"分為美國和中國兩大陣營"。但是,希爾所說的"對武裝沖突沒有敵意"的舊冷戰的核心因素已經變得顯而易見,因為兩國都在尋求擴大影響力,并阻止對方這樣做。
無論這個時代被稱為什麼,都有理由擔心,目前發生沖突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以"軟實力"言論著稱的約瑟夫·奈(Joseph Nye)認為,目前的情況不應與冷戰相提并論,并指出"我們可以在不付出巨大經濟代價的情況下将經濟與中國完全脫鈎的想法是錯誤的"。
來源:參考消息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