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國為什麼不西征?和認知沒有任何關系,主要是沒亞曆山大那麼傻

一直以來,都有無數人在讨論,如果亞曆山大大帝率領軍隊進攻當時正處于戰國時期的中國會怎麼樣,絕大部分人傾向于亞曆山大大帝的軍隊會被團滅,然後秦國在滅了六國或團結六國組成一個聯邦性質國家後向西開拓。也是以,很多人認為秦國,至少秦始皇不向西發展的主要原因,就成了秦國認知的問題。

秦國為什麼不西征?和認知沒有任何關系,主要是沒亞曆山大那麼傻

什麼叫認知問題?引經據典來說,就是說當時的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還處在“天圓地方”理論期間,其實吧,這是對“天圓地方”一次有所誤解,其實真正的“天圓地方”,指的是陰陽學說中的一種哲學思想,天與圓象征着運動,地與方象征着靜止;兩者的結合則是陰陽平衡、動靜互補。并非古人對世界的認知而已。

否則怎麼解釋匈奴、西戎等等是怎麼來的呢?而且根據現在的考古發現,秦始皇是早就知道歐洲人,或者說是向西會有國家和文明存在的,因為從如今已經發掘的不少秦國時期的古墓中,都發現了不少殉葬的白種人遺骸;這些白種人有可能是西方過來的商人,也有可能是從西域抓過來的。

秦國為什麼不西征?和認知沒有任何關系,主要是沒亞曆山大那麼傻

總之,不管怎麼說,都說明當時人是知道外面世界的;那為什麼秦始皇在一統六國後并沒有向西開疆拓土呢?這裡我們就要來分析下,秦始皇為什麼向南用兵。秦始皇在位時期,一共三次派大軍進攻南方的百越,在付出了巨大代價後才将嶺南地區并入秦國疆土,并設定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因而很多人認為秦始皇是一個極具侵略性的帝王,他們覺得秦始皇進攻百越就是為了土地、财寶,或者幹脆就是為了耀武揚威;真是這樣嗎?其實根據現在所得到的曆史資料分析,秦始皇之是以要進攻百越,其實是因為百越對秦國,或者說是對中原王朝有巨大威脅,尤其是瓯雒國,國力強大,民風彪悍,如果不能妥善處置,未來必然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秦國為什麼不西征?和認知沒有任何關系,主要是沒亞曆山大那麼傻

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後所做的所有事情,綜合來看就是想建立一個長治久安、能傳萬世的國家,這點從他“始皇帝”的稱呼上也能看得出來,對他有威脅的,他必然要去鏟除,這也是秦始皇要征百越的最重要原因。對于北方匈奴也是如此,先是派蒙恬北伐,而後見無法徹底鏟除匈奴後,便調動大量民力将之前各國所修建的防禦工事連接配接起來,也就是“萬裡長城”了。

至于為何不向西發展,誰又知道秦國沒有向西用過兵呢?秦國境内的白人是怎麼來的?隻不過是當時的西域沒有太多用兵的價值而已,而且更為關鍵的是,以當時的社會生産力而言,秦始皇統治的疆域已經足夠大了,再大就失去統治力了,這是秦始皇不願意看到的;後來漢朝和唐朝也隻是象征性地統治西域而已,名義上臣服。

秦國為什麼不西征?和認知沒有任何關系,主要是沒亞曆山大那麼傻

如果真 的 向西進攻,也隻是費心勞力不讨好而已,等秦兵一走,他們立刻就會叛變,到時候這個叛變是鎮壓還是不鎮壓?不鎮壓等于白打了,鎮壓等于又要派兵遠征;留守部隊更不劃算,且不說能不能保證軍隊的忠誠度,其他的很多因素也是無法解決;更别說遠征歐洲了,總不至于采取分封制吧?

可能會有人會問,那亞曆山大大帝為什麼就能從歐洲一路打到中亞及印度呢?亞曆山大大帝有做到真正的統治嗎?亞曆山大大帝去世後,龐大的帝國迅速土崩瓦解,而且有人分析,即使亞曆山大大帝沒有病逝,他的帝國也存在不了太久,因為亞曆山大帝國沒有統一的經濟基礎,也沒有能夠維系它的長期統一的政治機構群組織制度。

秦國為什麼不西征?和認知沒有任何關系,主要是沒亞曆山大那麼傻

這應該就是當時以城邦制為主的歐洲國家與當時中國在認知上的差別,既然無法做到有效、長期的統治,那打下來又有什麼意義?而且當時亞曆山大大帝的軍隊都是以戰養戰,他是運氣好,沒有碰到真正的對手,如果當時亞曆山大大帝真的抵達西域,與秦國軍隊交戰的話,隻要一場敗仗,整個壓力山大帝國就會瞬間解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