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劉備注定會失敗,因為他有兩大緻命的缺點。”
這是毛主席在閱讀完《三國演義》後,對蜀國君主劉備的評論。可對于這番話,許多人有着不同意見,因為無論是從用人能力,還是從人格魅力來說,劉備都是三國内頂尖的人物。
而且古往今來,多少人對劉備推崇至極。他和關羽、張飛三人,兄弟情深,生死與共。即使面對諸葛亮這樣的頂尖人才,也能靠着個人魅力輕易折服,讓其心甘情願地供自己驅使,并讓兩人的君臣情誼傳為一段佳話。
但是,這樣一位成功人士,為何就注定要失敗呢?毛主席指出劉備的兩大缺點,到底是什麼呢?
草根皇叔,重塑江山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劉備喊着一句“吾乃中山靖王之後”就入場了。
幼年時期,由于父親劉弘英年早逝,導緻劉備和母親隻能靠織席販履養家糊口,雖然有着顯赫的祖宗,但是到他這一代已經徹底淪為底層人民群衆了。
15歲時,劉備離開了家,外出遊學,和公孫瓒一起拜盧植為師。在這期間,劉備廣結天下豪傑,并憑借着為人忠厚老實,行事光明磊落,得到了一衆小夥伴的支援,甚至有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人,攜帶千金之資來資助劉備。
黃巾起義爆發以後,劉備立志匡扶漢室,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這一年,他組建了一支平叛軍隊,并在鎮壓起義的戰鬥中立下了戰功。等到起義被平息以後,朝廷按照軍功将劉備封為安喜縣縣尉,結果這個縣尉的官職還沒坐穩,劉備就因看不慣魚肉百姓的督郵而棄官離去了。

往後的數年裡,劉備也曾做過一些小官,但是因為世道混亂,人心不古,而辭職歸隐了。直到董卓入京以後,禍亂朝綱,緻使漢帝受辱,大漢皇室岌岌可危的時候,劉備站了出來,他不顧别人的恥笑,帶着自己的小部隊參加了讨董聯軍。
由于實力弱小,人微言輕,劉備最終還是沒有救回漢帝,從那個時候起,劉備就暗暗立誓,此生一定要建功立業,匡扶漢室,重塑劉氏皇室的威嚴。
然而,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劉備在軍閥混戰中,四處依附,甚至沒有一塊栖身之所,哪怕是好不容易得來的徐州,也被呂布輕而易舉奪取。
即使是這樣,劉備也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他屢敗屢戰,從一屆貧民逐漸成為了天下聞名的劉皇叔。對于這樣的劉備,
枭雄曹操感歎道:“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官渡之戰時期,曹操以弱勝強,用精兵打敗了實力強大的袁紹,進而鲸吞青、幽、并、冀四洲,完成了北方地區的統一。劉備不得不離開北方,轉投荊州刺史劉表,蝸居于新野小城内休養生息。
不過,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劉備依舊沒有放棄恢複漢室的想法,堅定地要和漢賊曹操對抗到底,為漢室江山奮鬥到底。
在外有曹操虎視眈眈,内有荊州世家敵視的情況下,劉備對自己的失敗經曆進行了總結,并求得了夢寐以求的謀士徐庶,在樊城一戰輕松擊破曹仁的八門金鎖陣,打敗了數萬曹軍精銳。
在曹操設計将徐庶逼走的時候,劉備依舊以禮相待,并未強留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臨别之際,徐庶向劉備推薦了改變劉備集團命運的人才諸葛亮,并告訴劉備一定要親自上門拜訪,才能請出這位曠世奇才。
劉備也接受了徐庶的谏言,親自前往襄樊地區拜訪諸葛亮,并且三顧茅廬展現自己的誠意,求得諸葛亮輔佐。在得到諸葛亮的輔佐以後,劉備按照計劃好的的隆重對,聯合江東諸侯孫權,在赤壁一戰擊敗了強大的曹操,緻使北方元氣大傷,再也無力一統江山了。
之後劉備又借助劉表的長子劉琦,占據荊州之地,得到有“鳳雛”之稱的龐統的幫助,一窺西川蜀地,接連收服猛将黃忠、馬超和名士法正。
在這個時候,劉備已經逐漸達到了全盛的局面,手握荊州、益州二地,麾下猛将如雲,謀臣如雨。在漢中之戰時期,一舉擊潰北方霸主曹操,并自封為漢中王。
此時的劉備擁有的勢力,已經完全不遜色于枭雄曹操和繼承父兄基業的孫權了。但是,為何毛主席會認為劉備必敗無疑呢?他究竟有什麼缺點呢?
感情用事,主次不分
對于劉備的失敗,
毛主席總結後,認為劉備有兩大緻命缺點,一是喜歡感情用事,二是主次沖突不分。
首先是劉備的感情用事,他明知關羽在性格上有着孤傲自負的缺點,但卻依舊任命關羽鎮守荊州。在沒入西川之前,還可以用手中人才數量有限為由,解釋這一問題,但是在得到益州和漢中以後,劉備的麾下人才濟濟,難道就沒有比關羽更合适的人選嘛?
在關羽兵敗麥城,慘死于曾經的盟友江東手中時,劉備不思用人失誤的問題,反倒是不顧諸多大臣的勸阻,強行開啟了蜀吳兩國的大戰,最終在夷陵地區兵敗,緻使蜀國的數萬精銳戰死沙場,連劉備本人也差點死在戰場上。
從那以後,蜀國元氣大傷,再也沒有能力,從正面戰場上和别人硬碰硬了,隻能靠着諸葛亮的足智多謀來勉強生存。
在主席看來,如果劉備能夠不感情用事,不讓關羽獨自領兵,或者能夠忍下關羽被殺的仇恨,學會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道理,最終就能避免之後的慘敗,也能逐漸壯大蜀國,最終一統天下,完成匡扶漢室的心願了。
其次就是劉備在大局上的缺失,主次沖突不分,這也是造成他最終的失敗重要原因。在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諸葛亮就提議連吳抗魏,最終達到恢複漢室江山的目的。
而事實證明,這個戰略方針也是完全正确的,在劉備和孫權合作的初期,兩人接連擊敗了強大的曹操,并從曹操的手中奪得了荊州地區。往後的數年裡,孫劉兩家又聯手抗敵,讓實力強大的曹操完全不敢輕舉妄動。
在漢中之戰的時候,劉備将元氣大傷的曹操再次擊敗,使得隆中三對,已經完成了占領荊州、奪取益州的兩個步驟,隻剩下待時而發,出兵奪取關中,進而橫掃天下的最後一步的時候。
劉備卻突然犯了糊塗,分不清蜀國的主要沖突在哪裡了,在關羽、張飛接連死亡以後,劉備居然放着主要沖突的曹魏政權不管,反而去攻打次要沖突的孫吳政權了。
對于這一點,毛主席自身也深有感觸。抗日戰争期間,國民黨反動派不思盡快擊敗日本侵略者,反倒是對着聯手抗日的共産黨下起了黑手,在1941年的皖南事變中,國民黨反動派以抗日的名義,強令新四軍9000餘人遷移到長江以北地區,而我黨為了抗日大局着想,也同意了這條要求。
可沒想到,這群心狠手辣的反動派,趁着新四軍北移的時候,在皖南泾縣茂林地區集結了7個師8萬餘人,将路過的新四軍戰士團團圍住,并大肆圍剿殺害。而新四軍軍長葉挺,在帶領部隊血戰七日後,彈盡糧絕,最終寡不敵衆,導緻抗日軍人慘死在國民黨手中。
最可惡的是,蔣介石還惡人先告狀,污蔑新四軍“叛變”,要将葉挺軍長送到軍事法庭上審判。對于這一行為,中國共産黨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反倒是積極發表談話,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破壞抗戰,殘殺抗日軍人的險惡嘴臉。
而被揭穿事實真相的蔣介石,開始惱羞成怒,對中國共産黨和抗日根據地展開了經濟封鎖,導緻中國革命事業一度陷入危亡的局面。
面對這種情況,我黨内部的許多同志提出:我們不能一味的忍讓,任由他們欺辱,應該和蔣介石攤牌,大力的打擊國民黨反動派,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厲害。
剛開始這種呼聲也隻是在軍隊基層傳播,但是到了後來許多遭受過國民黨迫害的中層軍官們也贊同了這種意見,打擊國民黨反動派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引起了中共上司人們的注意。
就在這個時候,毛主席站了出來,他召開了一次重要的黨政會議。在會議上,毛主席詢問道:“你們都看過三國演義嘛?”
所有上司人略微遲疑了一下,然後都點了點頭。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是中國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曆史巨著。
毛主席接着問道:“那你們怎麼看裡面的蜀國君主劉備呢?”
一位上司人急切地開口道:“他是一個英雄,仁慈、善良、而且還很愛護百姓。”
其他人也紛紛開口道:“劉備這個人善于用人,而且能夠團結各方人士,有極強的組織能力,能夠把英雄豪傑牢牢地吸引到他身邊。”
毛主席開口道:“是啊,劉備是有很多優點,我也很喜歡他,但是這樣一位英雄人物,到最後怎麼就失敗了呢?”
對于這個問題,地下的人議論紛紛,有人說是劉備集團的内部沖突,也有人說關羽張飛死得太早了,還有人說劉備運氣不好,導緻一場大戰以後,把蜀國的家底全部賠光了。
毛主席略微聽了一會兒,然後開口道:“根據我的觀察,劉備有兩個緻命的缺點,是以他必敗無疑。”
台下的人瞬間都安靜了下來,想聽聽毛主席有什麼高見。毛主席接着說道:“劉備這個人分不清主要沖突和次要沖突,在颠覆漢室江山的曹魏政權尚未消滅的情況下,就對着有私怨的東吳下手了,做出仇者快、親者痛的事情,他如何不敗啊?”
各位上司人也陷入了沉思,這麼看來主席的分析好像完全正确。
毛主席繼續趁熱打鐵道:“我們現在和劉備的局面一模一樣,國民黨反動派在後面偷襲我們,而正面還有日本侵略者虎視眈眈,我們要搞清楚主要沖突和次要沖突,國民黨反動派現在隻是我們的次要沖突,而日本侵略者才是我們的主要沖突,要想和國民黨反動派鬥争,我們必須先把日本人從中國大地上攆出去,然後再處理我們和國民黨的恩怨。”
經過毛主席的這一番話,大家也徹底清醒了過來,現在當務之急是打退日本侵略者,而國共沖突純屬内部之争,不能做“仇者快、親者痛”自殘局面,毀掉合作抗日統一戰線。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毛主席就是通過閱讀三國演義而發現劉備的缺陷,吸取曆史的教訓,進而帶領中國共産黨走上了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