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理國跟宋朝的關系?

大理國(937-1253)是宋朝西南邊境的大國,和宋朝關系密切,1115年段和譽再度派使請求冊封,次年宋封段氏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王等。

大理國不僅在政治上奉宋為正朔,文化上的影響更是深遠,商人李觀音曾以貨換回《文選‧五臣注》、《初學記》等書籍;南诏時,白文日趨完善,全面借重漢字标白音,大理國時白族中白文與漢字并用。

大理之有佛教約在八世紀前半葉,佛教之盛行在南诏後期,也就是九世紀,至大理國時期而極盛,文獻載大理國傳二十二代,就有七代禅位為僧。1976年清理重要寺院崇聖寺的主塔時,在塔頂發現和唐代八世紀造像風格相同的觀音像,說明大理受到中原佛教的影響。

大理國崇尚佛教密宗,所開的筵席全是素食。妙香佛國大理國看來有不錯的外交手腕,而大理國前身南诏國也同樣不是省油的燈,其強悍的程度令即連大唐盛世都兩度吃了敗戰,并令損兵折将的大唐顔面無光,大唐兩次出兵攻打雲南,都是在天寶年間,一次派兵六萬,一次派兵十萬,兩次都慘遭滑鐵盧全軍覆沒,唐朝詩人白居易在其詩作〈蠻子朝歌〉裡便記述了天寶年間在洱海濱發生的這兩場戰役,「鮮于仲通六萬卒,征蠻一陣全軍沒,至今西洱河岸邊,箭孔刀痕滿枯骨。」 

南诏國及大理國在西南邊區強盛綿延了五百年,大唐沒有辦法拿下它,宋朝更沒有能力染指它。但是草原民族忽必烈帶着色目人及中亞民族,乘着皮革囊渡江來,消滅了各種典章制度都有完備發展并且佛國之名遠播的大理國。

而随着忽必烈南下的這些中亞民族及色目人,想來有可能便是雲南衆多回民們的老祖宗了。

蒙哥征宋蒙古與南宋在1234年聯合滅金後,雙方開始處于正面沖突狀态。窩闊台時期,蒙古主力主要放在西征方面。對南宋,雖也曾出兵攻打過襄陽和川北,但都被宋軍擊敗。蒙哥即大汗位後,除派六弟旭烈兀率軍西征外,又令四弟忽必烈繼續南進。蒙古軍在進攻南宋的戰争中,盡管南宋朝廷君主軟弱、大臣無能,但卻遇到了南宋軍隊的頑強抵抗,蒙古統治者認識到滅亡南宋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在人口衆多的南方,河流山脈縱橫交錯,都市地區人口密集,唯一可能進行的戰争是圍攻戰。在圍攻戰中,來自草原的牧民們有些不知所措。如果要在中國南方取得勝利,必須有大批步兵團和一整套「火炮」裝置。為此,蒙哥令忽必烈采取迂回包抄的戰略。1252年10月,忽必烈與大将軍速不台之子兀良哈台一起離開了陝西,經四川而進入雲南。雲南當時尚不屬于中國,它自八世紀起就形成了一個獨立王國,即南诏,或名大理,由羅羅人或名傣人居住的非中國人的國家。由于處在地勢複雜的山區,南诏總是能夠保持完整的獨立。忽必烈攻占其都城大理和善闡(雲南府,也許是平定鄉),被中國人稱為段興智的大理王在善闡避難(1253年)。忽必烈允許大理王作為「摩诃羅嵯」繼續保留王位,但在他身旁安置了一位投降蒙古的中國人劉時中為蒙古行政官。盡管舊王朝保留了下來,但是整個雲南被分割為若幹蒙古軍事管轄區。接着,兀良哈台攻打吐蕃,迫使他們--至少是與雲南鄰近的吐蕃人--承認了蒙古宗主權。大理國傳國二十二世,共3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