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石棺虎、母子虎、刺繡虎、布藝虎……牛年緩緩退去,虎年穩穩走來。
1月18日,南京市博物總館推出的“虎躍春來——壬寅虎年賀歲展”在南京市博物館(朝天宮)正式開展。展覽彙集了來自南京市博物館、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江甯織造博物館等博物館珍藏的120餘件藏品;其中,數十件文物均是首次展出。

虎頭虎腦,“虎”地名文物首次展出
虎是亞洲獨産的獸中之王,具有悠久的進化史。它生活于亞洲,起源于中國,中國是虎的故鄉。
古都南京一直與“虎”有緣。1993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的科學家們在湯山葫蘆洞舊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了距今35萬年以前的老虎左下颌化石。東漢末年諸葛亮到南京,感慨“鐘山龍蟠石頭虎踞,帝王之宅也。”
△距今35萬年以前的老虎左下颌化石
老虎山、老虎頭、老虎橋、老虎巷、養虎倉、虎踞關……南京帶“虎”的地名很多。六朝時期,老虎山更是當時世家大族的墓葬地。老虎山以山形似虎得名,海拔66米,在鼓樓區上元門地鐵站附近,是幕府山的一支餘脈。東晉時,這裡是世家大族琅琊顔氏家族墓所在,《顔氏家訓》以“建邺舊山”稱之。顔氏一族不但世為顯宦,在文章、學術和書法等方面也富有盛名。這次展覽,老虎山顔氏家族墓出土的滑石豬、陶樽、大陶耳杯等均首次亮相。
△老虎山顔氏家族墓出土的滑石豬等
除了老虎山的出土文物,虎踞關的出土文物也首次亮相。
清《金陵四十八景》稱:“ 洞不深奧,而群山環立,雲光吞吐。近洞有宮氏泉,相傳漢時已著。”“ 虎洞明曦” 是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這次展覽,觀衆可以從清代施葆生的“金陵四十八景”冊頁之“虎洞明曦”,一窺當年美景。
△清代施葆生的“金陵四十八景”冊頁之“虎洞明曦”
虎虎生威,衆虎齊嘯來賀新春
虎紋玉飾件、虎形插器、虎頭盤口壺……這次展覽,南京市博物館捧出了和虎相關的“看家”寶貝。
△螭虎紋玉飾件
△虎形插器
△虎頭盤口壺
江甯上坊東吳大墓出土的虎形石棺座,氣勢威猛,是這次展覽中體量最大的文物。細細看去,石棺座兩端分别雕刻着龇牙咧嘴的猛虎造型,看起來,有幾分威武,有幾分呆萌。南京市博物館策展人郭蓓介紹說,上坊大墓一共出土了3組六件相對橫卧着的虎形石棺座。“一般六朝墓葬棺床都是采用磚質,上坊孫吳墓出土的虎首狀石棺座國内罕見,這也可見墓主身份的尊貴。”
△江甯上坊東吳大墓出土的虎形石棺座
和虎形石棺座一樣,一亮相便代表身份尊貴的還有東晉時期的虎形陶帷帳座。郭蓓告訴現代快報記者,該件文物是中央門外幕府山出土的,和它一起的還有虎形陶帷帳座。“一般來說,上面插杆旗,是用來鎮墓的。能用這樣造型的帷帳座,身份非同一般,疑是帝王将相。”
△虎形陶帷帳座
除了造型兇猛的虎文物,也有造型很萌的虎文物。江甯建中宋墓出土的母子虎形玉飾件,讓人腦海中蹦出“母慈子孝”四個字。這件距今800多年的文物,用上等和田玉雕刻而成,展現了母虎與幼子的母子情深。母老虎帶着小老虎四肢匍匐在地上,母虎滿臉慈愛,小老虎擡頭凝望着媽媽,一臉幸福。“這也是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
△母子虎形玉飾件
難能可貴的是,這次展覽明代綠釉十二生肖女陶俑首次齊聚,集體亮相。
△明代綠釉十二生肖女陶俑
牛走虎來,來一起“虎”
牛年走了,虎年穩穩走來。
“虎”字碑是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瞻園)的鎮館之寶之一,素有“百年古碑,天下第一”美譽。這次展覽,“虎”字碑的拓片也在展廳中有呈現。“虎”字一筆揮就、一氣呵成,字是虎,形似虎,一虎端立,雄視生威,虎頭、虎嘴、虎身、虎背、虎尾,清晰可辨,仿佛仰天長嘯,又如猛虎下山。仔細端詳,字裡還暗藏“富甲天下”四個字,以表達美好祝願。
△“虎”字碑的拓片
郭蓓說,“虎躍春來——壬寅虎年賀歲展”是南京市博物總館以生肖文化為主題舉辦開年賀歲展的延續。展覽以厚重的文物“虎”、生動的文化“虎”、喜慶的民俗“虎”,為大家解讀虎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涵義。
逛完展覽,觀衆還可以和展廳外的兩隻超萌的卡通虎形象合影打卡,非常“虎”哦!
△超萌的卡通虎形象
現代快報+記者 胡玉梅 儲希豪/文 趙傑/攝 儲希豪/視訊
(編輯 周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