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人在海外建的第一個共和國,面積是台灣的20倍,後來怎樣了?

怕相思,已思相,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

很多人都喜歡讀書,有的人喜歡讀小說,有的人喜歡讀傳記,也有人喜歡讀枯燥的哲學書,當然也少不了人們喜歡的曆史書,可是當我們回顧往事的時候,我們究竟看的是笑話,還是通過他們的故事真正的去思考些什麼呢?當曆史的風雲散去,我們又會發現一些什麼呢?或許會認識到一位與衆不同的曆史人物,或許在這些文字中能夠感受到金戈鐵馬的氣息。在古代,人們的願望非常樸實,都希望能夠成為狀元,做大官,打破階級的壁壘,但是這個過程是非常的艱難,有的人窮盡一生都沒有成為狀元。

華人在海外建的第一個共和國,面積是台灣的20倍,後來怎樣了?

有這樣一個人,他是新加坡國父的偶像,他還曾經被梁啟超評為最偉大的人之一,他就是羅芳伯。1738年,羅芳伯出生于廣東嘉應州石扇,這個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在很小的時候羅芳伯就展現出了與衆不同的風采,不僅會讀書,練武也很厲害,小小年紀就明白了,技多不壓身的道理,再加上他性格豪爽,為人勤快,是以在村中深受誇贊。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他盡管能文能武,卻沒有考試的能力。考了很多次鄉試,但是都沒有考中,這讓羅芳伯徹底對做大官死了心,但是生活非常的貧困,為了改變這種窘迫的現狀,羅芳伯放棄了在家鄉教書育人的工作,和當時的親朋好友漂洋過海,去見見世面,當時誰也沒有想到他會能夠改寫以後的亞洲曆史。

華人在海外建的第一個共和國,面積是台灣的20倍,後來怎樣了?

18世紀,興起了一股淘金熱,很多人都去淘金子,希望能夠發大财,羅芳伯就和衆人們來到了婆羅洲。但是羅芳伯沒有去淘金,仍舊是以教書為主,發揮自己的交際能力,經過30多年的發展,羅芳伯居住的坤甸已經成為了一個華人集聚地。慢慢的,這個華人集聚地自發的組織起來,但是這個組織非常籠統,自己人内部也經常出現沖突。這個時候羅芳伯出面解決的許多問題,他本身能文能武,又非常熱心,漸漸地在這其中樹立起了威望。是以羅芳伯決心将這些華人團結起來,共同抵禦外來侵略,畢竟作為外來族群,華人的當地的處境非常的艱難,隻有團結起來,才能夠真正的站穩腳。羅芳伯積極的聯絡當地的華人,慢慢的建立了組織,對内消除異己,共同抵禦外來侵略,在當地是一個名望很高的組織。

華人在海外建的第一個共和國,面積是台灣的20倍,後來怎樣了?

1777年的時候,羅芳伯将他的公司改為了共和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它的面積和台灣相比,大了20倍,它是亞洲第一個現代共和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共和國制國家之一。蘭芳實行了共和體制,在這其中也有一套相比于過去的封建時代較為完善的行政法規,司法機構等等的政治機構,以及在軍事方面也是非常的健全,可以說是政治、文化、軍事、社會共同發展,因為規矩制定的好,也吸引了許多當地的土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個共和國,而當地也被建設成了美麗富饒的地方。隻不過在羅芳伯去世之後,這個共和國也逐漸走向了衰落,再加之當時的中國也已經搖搖欲墜,它也就消失于曆史的長河之中。現在距離當初的蘭芳共和國已經過去了百年,直到今天,印度尼西亞還有紀念羅芳伯的蘭芳大學以及各種廟宇,羅芳伯不僅在婆羅洲有着極高的聲譽,甚至在東南亞一帶也有着極大的影響。

華人在海外建的第一個共和國,面積是台灣的20倍,後來怎樣了?

其實當年羅芳伯希望将自己建立了國家歸順于清朝,但無奈清朝對此置之不理,幸運的是同蘭芳共和國展開了一系列貿易交流,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蘭芳共和國,隻不過後來随着清政府的衰落,蘭芳共和國最後也被滅亡了。風煙散去的時候,我們最後看到了什麼呢?看到的是羅芳伯沒有安于現狀,而是積極的尋找出路,改變自己的困境,不僅自己過得更好,還帶領着自己的同胞過得更好,他這種大無私的精神,一直到今天都還激勵着我們,讓我們後人感到無比的敬仰,即便是身處海外,羅芳伯依舊對國家懷有敬重,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能夠真正地回到祖國的懷抱中。

華人在海外建的第一個共和國,面積是台灣的20倍,後來怎樣了?

總結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在曆史這個大洪流之中,湧現出過很多的人物,他們的很多精神都值得我們敬佩,當然曆史也并不是完全美好,在曆史中也着很多的渣宰,透過曆史我們都會在他們身上看到或好或壞的人生性格,見到各種各樣的百态人生。

參考資料:《羅蘭芳傳》

繼續閱讀